後記(1 / 1)

後記

後記

我生在北方一個小山村,那裏河流豐美,土地肥沃,人們勤勞善良。在我部分記憶中,是一幅“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畫麵。我家的飯桌上總是豐盛的,零食也相應有些,大都是父親閑餘時間捕魚,母親去鎮上賣了,可在過節時換一些好吃食,也能在過年時穿上新衣裳。

不是每個人家都這樣。有些小孩子喜歡往我家鑽,眼巴巴看著木頭箱子,那裏裝著糖果或餅幹,母親每次打開鎖頭,照舊是那句說過數次的話:再可沒有了啊。村西有戶人家少有油吃,柴火也沒有,撿牛糞燒,一家老小身上都是枯澀的牛糞味。還有一年洪澇,淹了許多莊稼,有個上年紀的老人跪在泥地裏哭號,勸到無語,眾人隻有跟著哭。這哭號聲連同那眼巴巴的神情以及刺鼻的牛糞味……成了我對山村的另一部分記憶,那就是貧窮。但那時,人們總是幹勁十足。美好和貧窮似乎是每個山村共有的。

在當前時代,談及鄉野,已遠非傳統意義上的鄉土經驗所能概括。數千年來以農業為基本衣缽的大國,如今正麵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和變革,新事物層出不窮,新問題不斷產生。還有新的果實,亦甜亦澀。山村的年輕人,當然也包括我,選擇了逃離,擁向都市,使如今生活條件大大改觀的鄉村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變得空寂。人們懷念一些美好,卻不願回去,隻在逢年過節或春耕秋收時才歸家見親人,聚聚,順便忙忙。過這樣的節,個中滋味就複雜了,當然,也有堅守的,在潮流下反成為另類。

我深刻體會到最初身與心的分離帶來的思鄉之苦。在某些特殊的節日裏,踏著城市光潔的柏油路,想念家鄉土路上那一坨坨豬糞,竟然散發著濃香,這感受,沒經曆過是無法體會的。記得有次過中秋,買了多種月餅,都不及家鄉那沒有包裝的好吃。後來曾回去吃過,竟是幹硬粗糲的,那種軟糯香甜再也回不來了,家鄉人吃著我帶回去的城裏月餅,開玩笑說我燒包,山豬吃不了細糠。不過,誇讚一番城裏月餅,立即又開始詆毀,到後來就沉默了,隻睜著迷茫的眼睛望向遠方。

我試圖從節日節氣裏發生的故事中,抓住變革中的矛盾與衝突,深入人物內心,捕捉和探究人們在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中的掙紮和彷徨、堅守和撕裂、甜蜜和哀傷。我試圖認知天地、考量生命、挖掘人性。

這是一種野心,我想,也是我應該具備的。

格尼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