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祖庭——古樓觀鎮(1 / 3)

周至政協

樓觀鎮位於周至縣東南15公裏處,境內因有道教發祥地樓觀台而得名。樓觀鎮南依秦嶺、北瀕渭水,山清水秀、茂林修竹、林木蓊鬱,風景十分優美秀麗,自古以來就是關中旅遊勝地,曾有“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之說。樓觀創始於西周鼎盛於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振興於今。樓觀鎮明清時設在焦家裏,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設清平聯保;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設樓觀鄉;1949年建國初,這裏是周至縣第五區,區公所設在當地規模最大的村焦家巷;1950年設樓觀區,1951年複設樓觀鄉;1958年設樓觀人民公社;1983年秋改人民公社為樓觀鎮人民政府建製,轄23個行政村,鎮政府仍設在焦鎮村,(原焦家巷)屬周至縣老四大鎮之一。2001年12月,山區就峪鄉撤並入樓觀鎮,屬半山區鄉鎮,轄32個行政村,東西寬10公裏,南北長30公裏,南部山區森林茂密,北部平原一片綠野,南高北低。全鎮人口50571人,土地麵積234平方公裏,其中平原98平方公裏,山區136平方公裏,規模較大。

樓觀古鎮所在地焦鎮,是古樓觀商貿文化的中心,從明清起就起集市,焦家巷街道兩旁店鋪林立,有醋坊、染坊、鹽店、米店、肉店、布店、鐵匠鋪、木匠鋪、車馬店等,商貿區主要集中在南北正街,每集古曆一四七單日起集,是秦嶺山區及周邊地區山貨、物資的交易集散地,現在已成為樓觀乃至周邊地區的經濟貿易中心。

從周朝末年算起,古樓觀至今約有3000年的曆史。相傳周康王時代,秦州(今甘肅天水)有位奇人,姓尹名喜,從小喜愛卜易之道,並悉心鑽研天文星象奧秘,是我國古代一位頗有造詣的星象學家。他觀天察地,能感知鬼神異變,人間禍福,雖滿腹經綸,卻不願入朝為宦,喜歡四海雲遊。後來,他跋山涉水來到終南山,發現了勢若飛鳳的風水寶地神就鄉聞仙裏。林深草茂,山靜水雅,就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故名“草樓觀”,後之亦稱“古樓觀”,這便是“樓觀”的由來。

終南山古樓觀

周昭元二十五年,已是朝中上大夫的尹喜在夜觀星象時,看見天上有一團紫氣由東向西冉冉而來,根據天象和卜易推知,此乃祥瑞之氣,必有聖人入秦地,於是,他辭官離朝,隻請求做一個函穀關令,為的是能在入秦的關口親迎聖人到來。他上任以久,果然有一位氣宇不凡的老者,大耳長須、鶴發童顏、滿身仙氣,座騎青牛,由童子牽著自東向西徐徐而來。尹喜聞報,又驚又喜,立即穿上官服,施以大禮,跪地相迎。

聖人姓李名耳,號老聃,亦稱老子,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後鄉曲仁裏人。生性好靜,曾仕於周,為守藏史(掌管圖書典籍的史官,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也許由於職業的關係,他遍覽群書,學識廣博,頗有見地。是古代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同時又是中國道教的始祖,是傳說中長於煉丹醫道之術的太上老君。

尹喜見老子博學多識,思想深邃,又精於曆史,熟於掌故,明於天道,就執以弟子禮,虛心向老子求教。果然得益匪淺。再後來,他幹脆辭去函穀關令,迎老子一起來到樓觀隱居,師以問道,請為講學。老子為著述《道法五千言》以授之,後稱為《道德經》,老子當年與尹喜談經布道之地,就是現在的說經台。

古樓觀老子像

到了東漢末年順帝時(130年前後),四川鶴鳴山道士張道陵正式創立“天師道”(即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奉《道德經》為經典,稱老子為“太上老君”。並自作《老子想爾注》解釋之。此後,老子其人其書被蒙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由於樓觀是當年老子講學之地,因此道教一直將樓觀視為“道之源,仙之祖”,奉為仙都,是為道教的發祥之地,因之樓觀台被視為中國道教最早的道觀祖廟。

據現遺存的碑石和古籍記載,曆代人們對老子其人其道都是十分尊崇的,就連孔子當年也曾問道於老子,周穆王西遊時,專門來樓觀拜見老子,秦始皇稱帝後崇拜老子,曾在樓觀台大興土木,修建青廟一老子祠,漢武帝時,又在此建了望仙宮。李淵建立唐朝前曾多次受樓觀台道士支持接應,到樓觀台拜過老子像後,知其姓李,便尊為遠祖。

唐玄宗李隆基對老子崇拜更甚。據說有一天晚上,他在興慶宮飲酒觀舞已畢,自覺不勝酒力,似醉欲睡,於是和衣而眠。夢見一位童顏鶴發,大耳美髯的老翁,手裏揮動著如意鉤向他道:“我就是你的遠祖,現居京城西南百餘裏以外山中,你可差人去找,我自當會你。”玄宗正想上前求教治國安邦之道,老人忽然隱去,無影無蹤。夢醒後玄宗大喜,立即派人去找,果然在樓觀台南麵的山中挖出老子玉像一尊,此山因此而得名為顯靈山。玄宗將祖像迎至長安,供於興慶宮大明殿。接著便在說經台的北麵,尹喜最早結草為樓的地方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宗聖宮,意為祖宗聖庭之宮。宮內有紫雲衍慶樓、三清、文史殿、四子殿(四子即老子、莊子、閔子、庚桑子)。此後玄宗多次到此祭祖,並留有不少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