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
聞名中外的西安飛機城閻良,是新興的觀代工業城市。於1966年設為西安市轄區。然而人們讚美她的現代文明時,卻不要忽略了她如詩如歌的地方曆史。
首先從閻良二字說起。早在清雍正《陝西通誌·閻良》已記為渭北要鎮。經100年後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閻良鎮老街《重修什方寺碑》碑額題為“閭閻良善”四字,這是對閻良語源的解釋。閭閻良善一句成語出自《晉書·姚萇載記》,是將“閭閻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顯異之”,縮寫而成的典故,其含義是:在民間選拔德才兼備者出任官員。這裏“閭閻”指街巷平民,“良善”則分別指才能和德性。
《北史·道武皇帝》記載:晉太元八年(383)“姚萇自稱大單於、萬年秦王。”《資治通鑒》也載太元九年(384)“萇懼,奔渭北馬牧。自稱大單於、萬年秦王。”《西安通覽·大事紀》:“公元334年,晉太元九年四月,羌姚萇在渭北牧地起兵,羌胡降者10餘萬,稱萬年秦王,改元白雀,是為後秦。”——從以上曆史文獻可知:閻良之名是十六國時姚萇在創建後秦王朝的過程中形成的。所提到的牧地、馬枚、萬年,都在今閻良區內。
羌族領袖姚萇,原率眾降於秦王苻堅,成為秦軍中騎兵的主力團隊,苻堅在進軍東晉時曾讚美他的騎兵說:“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以斷流。”當時漆沮流域(今閻良區石川河)是羌族騎兵駐紮地,史稱這一帶為渭北牧地或渭北馬牧。淝水之戰,秦軍60萬人全軍覆沒,戰後內部意見不和而分裂,姚萇派遣部下龍驤長吏趙都等向苻堅說明情況而被殺,於是姚萇脫離秦王苻堅逃奔渭北牧地,即閻良一帶,獨立稱王,國號萬年秦王,年號白雀,建都萬年,與秦王苻豎對峙,史稱後秦。其所以稱為萬年秦王,是因為其所在地稱萬年。閻良鎮北部的鐵鍁溝腦有西漢高祖劉邦為其父所立的萬年陵,高祖十年(前197)設立萬年縣,因奉陵設縣,西漢萬年縣治在櫟陽城(今閻良城區東至石川河西岸有櫟陽城遺址)。因此,閻良這一帶古代泛稱萬年。西漢以後,萬年縣治曾在閻良附近遷移數次,直至北周時始撤銷,並於長安城內另設萬年縣(即鹹寧縣前身)。
正如老鎮《重修什方寺碑》所說:“閻良古鎮,渭北名區,興於漢唐,乃至齡,山東臨淄人,幼隨族人耕讀於渭北房村,十八舉進士。”《唐書》記載:唐開國時,“太宗徇渭北,仗策謁軍門,一見如舊。”當時李世民率軍由太原南下取長安,路經渭北,房玄齡仗策謁於軍門,與李世民一見如故。這是曆史上山東人來這一帶墾田的最早記錄。
清同治年間,回民起義軍與清政府軍隊大戰,閻良地區是重災區,據載:當時村村化為廢墟,人煙盡絕。同治後,山東人大量湧入在此墾田,於是出現了許多山東村,現閻良城區有東合村、萬合村、仁合村、興合村、眾合村、義合村、三合村、聚合村、寶合村、民合村等“合”字村名;有東來村、東興村、東新村、敬東村、東順村等“東”字村名;有義和村(四個)、永和村、和平村等“和”字村名;有新義村(三個)、永義村、仁義村(三個)、興義村、東義村等“義”字村名;有以山東縣名為名的萊蕪村、昌平村、東魯村、萊陽村等;還有同心村、新建村、振新村、興新村等當時新建的村莊。這些村名反映出當時一村之內有來自山東各地的人,需要“義、和、合”團結一致,共建家園。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雨,這些村莊的村民仍然保留山東口語和原來生活習慣。這也成為閻良地區的一大特點。
閻良區有兩大曆史名鎮,一是關山鎮,一是武屯鎮。
關山鎮位於蒲、富、臨、渭四縣交界處,因形勢十分重要而得名。世傳,唐初太宗李世民由太原南下,在渭北取得此地作為根據。宋代八王趙德芳在此築關山城。現老城豐字形街猶存。明代在此設立撫民廳(縣級)。崇禎八年(1635)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據此與明軍對抗。清代這裏駐臨潼縣丞署(俗稱分縣衙門)。民國時設立縣佐署(縣級)。1925年於右任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此作為根據地,民軍將領楊虎城領軍激戰三日,擊退軍閥軍的進攻。1927年這裏是渭北農民運動中心,群眾聚會罷農,焚燒農具,當場打死前來鎮壓的分縣長徐聯科。解放後曆為鄉,1994年設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