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民
零口鎮,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東北22公裏處零水西岸,東距渭南市12公裏,西南距西安市49公裏,北界渭河距閻良區35公裏。地理坐標為東經109°22′,北緯34°39′,平均海拔386米。南依驪山,北俯渭水,零水環其東,戲水繞其西。境內有零塬分為東西兩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鎮麵積45.07平方公裏,人口35112人。
一、曆史沿革
零口,因地處零水出穀而得名。曆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就是三秦東西要道重鎮之一。
零口文化,是人類發展原始序列的重要標誌之一,《零口村》遺存,即是活檔案。
零口,傳為三皇舊居,零穀俗名老媧溝,溝中有老媧泉、老媧洞,為女蝸摶土造人處。
零口在西周時為戲邑,據《路史·國名記》載:“戲,炎帝後,薑姓國。”其縣治在境內之戲下村。公元前771年,周幽王驪山戲諸侯被犬戎所殺於此。1976年3月,在鎮西北2公裏的西段,南羅兩村發現西周青銅器文化遺址,出土了150多件珍貴文物,證明這裏在西周早期已是文化發達地區。戲邑是臨潼曆史上第一個出現的縣名。
東周時期,零口為東都洛陽和西京往來必經之要道。秦漢時期,零口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亦為控製京師安全的要塞。秦朝末年,秦少府章邯監修秦陵,陳勝農民起義軍將領周文,率10萬大軍西取鹹陽,與章邯大戰於戲印此;公元前206年,農民起義軍首領項羽率40萬勝利之師,進軍關中,駐軍於此,同年,項羽封十八王諸侯,罷兵戲下。
晉代(265年),設陰盤縣於零口西南十裏之司馬村附近建城,長達251年之久。
北魏(386年),新豐縣遷至今零口鎮附近,至北周(557年)遷回戲西,曆時171年之久。
唐武則天天授二年(691),置鴻州兼設鴻門縣於零口,轄慶山、渭南、鴻門、高陵、櫟陽五縣,大足元年(701)撤銷。唐末,黃巢起義軍與李克用大戰於此。
自唐代撤州並縣後,始設零口鎮,成為衛護京都之要塞。金元時期已成為西安以東重鎮。明清時期,零口鎮境內設三裏(戲河,田王,官莊)及零口驛,戲河驛。1862年,關中回民起義,零口的大寨村為回民據點之一。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兩宮兩逃,不顧當時三年荒旱百姓流離失所之苦,在零口修建“零口行台”(行宮)。
民國時期,零口鎮內設“互助”、“合作”兩個聯保處,1940年撤銷聯保處,設零口鎮公所於今處,轄12個保。抗日戰爭期間,此地成為胡宗南部隊後勤裝備基地,境內駐有炮兵裝甲兵兵工廠等軍工單位。1939年,中國共產黨地下臨潼縣委機關,曾設於零口街道段尉民家,此後縣委舊址作為中共陝西省委直屬交通站,直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設牢門區轄12個小鄉。1956-1957年為零口大鄉;1958年大躍進時期為零口管區;1962年設零口公社至1983年;1984年複設零口鄉;1995年改設零口鎮,下轄16個村委會,122個村民小組。2000年設零口街道辦事處至今。
二、人文薈萃
零口曆代人文薈萃,蜚聲中外。清代鴻儒理學家王零川先生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及直奉大夫等職,百姓呼為王青天,任山西五寨知縣,教民植棉紡織,稱之王聖人;在京都教書興學,嘉慶太子從學門下,後列天子之師,樹碑立祠。民國時期,於零川祠辦“零川書院”,國內外學者慕名而來者不少。民國時期,有民國十五年劉鎮華禍陝,時任國民二軍參謀長的史江埔冒死出城前去五原,請求馮玉祥出兵以解西安人民於水火之中;有書法名家段澤青,曾任國民二軍胡景翼秘書,國民黨中央委員劉守中秘書,1929年中原大戰中,汪精衛趁機召開“北平擴大會議”,段澤青以代表身份參加,會上他力排眾議,駁斥了汪精衛賣國主義企圖分裂祖國的陰謀,使會議開不下去而破產,震撼全國;有棄官從教的關中文化名人史一三先生;有秦腔第一大花臉人稱活包公的張健民;還有抗日民族英雄高慎之等中華優秀兒女不勝枚舉。
三、名勝古跡
零口鎮曆史悠久,文物名勝古跡遍布。以原始零口村落遺址豐富的文物遺存為代表的新的考古學文化——零口文化,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完善了西部文化傳統的發展序列即:白家文化——零口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古戲下村位於鎮西3公裏戲水東濱,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商末至西周,在此設立了臨潼曆史上第一個縣治——“戲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犬戎殺於戲;秦末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軍之大將與秦章邯“戲之戰”即此;項羽滅秦,西屠鹹陽,在此封十八王諸侯罷兵戲下。鎮西北2公裏有西周青銅器南羅村,西段村遺址,出土了150餘件珍貴文物,尤以稀世國寶“利簋”聞名於世,它的32字銘文記載了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曆史事件,被史家譽為中國文物寶庫中一顆明珠;從王侯、王妃、將軍貴族的文物遺存中可以看出這裏早在西周時期已是文化發達之地。鎮西南5公裏有陰盤縣遺址。唐鴻州府並鴻門縣是大唐盛世武則天天授二年設立的,其城址就是今天的零口鎮;唐末,黃巢在此屯兵與李克用“零口之戰”即此。鎮東南一裏有隋唐關中名刹寶雲寺遺址(寶雲寺毀於1862年關中回民起義兵火中)。零口鎮街東,有1901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攻陷北京,腐敗無能的慈禧、光緒避難西京時,修建的行宮——“零口行台”,記載了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清王朝喪權辱國的曆史事件,成為千古遺訓。街西有1939-1949年中共陝西省委直屬交通站及1939年中共臨潼縣委辦公舊址段尉民家,雖在文化大革命遭到嚴重破壞,但是人民群眾永遠不會忘記為共和國奠基的段家紅色大院。
四、資源豐富
零口鎮人民勤勞,物產資源豐富。被譽為果鄉的零口長收原(即今東西兩原)、零穀,盛產桃、杏、梨、柿、蘋果、棗。以孫家溝之梨,個大、核小,甜脆、無渣、色黃,耐貯藏為上佳貢品,清末,兩宮西行,慈禧最愛吃的果品,稱之為仙果。東原的蘋果,因其黃土層特厚(300米深見水)、土壤肥沃、溫差大、光照好,果子色、味、形俱美,特別耐存放,存放一年不變質,遠銷全國,聲譽好。西原的蜜桃,其香甜如蜜,在西安、渭南果品市場品居前茅。零原自古廣產柿子,品類繁多,但無論何種,均以色鮮、皮薄、個大、肉油、甘甜、耐存放而號稱“一包糖”。零穀內出蓮菜,以色白、形胖大、脆香,成為省內各大菜場賓館的搶手佳蔬。零河鯉魚,自古即為貢品,上迄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千年之久。近年來新植花椒兩千畝,稱之為:“果林封原,花椒環穀,鯉躍靈湖,天府之國。”
五、文化遺產
1.零口文化遺址
1995年,我國考古學史上一個裏程碑的巨大發現,即以原始零口村落遺址豐富的文物遺存為代表的新的考古學文化——零口文化。它的考古發現,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完善了西部文化傳統的發展序列:“白家文化——零口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它為探討東西兩大文化係統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證據,其意義深遠。
零口文化遺址,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零口鎮東北一華裏的隴海鐵路複線上,西潼高速公路穿址而過。東距渭南市12公裏,西距西安市49公裏處,於渭河中遊地帶,北與白家遺址8公裏隔河相望,沿108國道向西南19公裏與薑寨遺遙覷。從1994年到199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的報告看,遺址內文化堆積較厚,文化內涵豐富,除了發現有戰國秦墓和漢代墓葬外,保存較好,發現較多的還是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存,包括白家村文化、零口村文化、仰韶文化(含半坡型、西王村型)遺存,其中零口村文化遺存獲得重要收獲。
發掘曆史時期墓葬14座,史前時期房址11座,窖穴60座,墓葬14座,陶窯一座。獲得了大量文物,有石、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鏟、錯和帶有溝槽的磨石等;骨器有骨鏟、錐、叉、鏃等;尤以陶器更為豐,富,陶器中泥質陶略多於夾砂陶,紅陶最多,褐陶次之,灰陶及黑陶是少量的。陶器的紋飾較簡單,形式多樣,有繩紋、剔刺紋、指甲紋、刻劃紋等。器型有環狀口雙耳小平底瓶、敞口直口假圈足缽、盆、碗,有豎刮劃紋夾砂罐、大口小平底甕、缸、盂、鼎及器皿蓋等類,構成了別具一格的典型,是目前國內外墓葬資料罕見的,很有研究價值。這些文化遺存,正是以三足器為代表的白家文化和以魚紋彩繪為代表的半坡、薑寨文化所空白的,從而解決了中國考古史上一直未能解決的“如何由白家文化發展為仰韶文化的大難題”。
從大量的遺存,可以清晰地看出先民的房屋均為長方形半地穴式,屋周之穴壁附有泥牆,牆內有柱洞100多個。室內有隔牆,分為大小兩室。先民的墓葬,亦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埋的方法是仰身直肢一次葬。從住室和墓葬的形式看,不僅在國內同時代遺址中所未有,而且在國外也未發現。
零口文化遺址的發現,為中國考古學作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中外曆史、考古界專家學者的高度讚評。——(據陝西考古研究所編《臨潼零口村》書擇編)
2.古戲下村
戲下村,位於戲水下遊東岸,渭河南二級台地上,東距零口鎮3公裏,西距新豐鎮4公裏。戲下村亦名戲河李村,分上下兩個自然村,東名戲上,西名戲下,因地形處於渭河階地東西走廊,南依高原,北瀕河水,戲水天塹阻隔東西兩京大道,地勢十分險要,曆代乃兵家必爭之地。
據《路史·國名記》載:“戲炎帝(神農氏)後,薑姓國。”西周時稱為戲邑,西周末,周幽王因在驪山烽火戲諸侯被犬戎殺於戲即此。今戲下村西南1公裏的宋家村南有周幽王陵。宋家村東崖下戲河溝內有周幽王妃褒姒碰死之地,名曰“碰頭溝”,旁有褒姒墓。
秦末,公元前209年,安徽大澤鄉農民結竿起義,義軍首領陳勝之大將周文率10萬大軍伐秦於戲,與秦大將章邯激戰於此。秦漢時,於戲下置“戲亭”(縣以下行政機構);隋唐時期,在此設“戲驛”;宋代設立戲水店(官辦郵店);明清時期,設“戲河裏”,轄零口鎮以西、新豐鎮以東鄉村,為臨潼四十裏之一;清末,稱為戲上、戲下,在此設立“戲河鋪”,有十幾家商貿店鋪,還有旅店、大車店、飯館等;民國時期,這裏常駐軍隊,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曾在此修築工事,作為保衛西安的防線之一。
戲下唯一的曆史遺存有兩個,一是戲河石橋一座,尚完好無損;二是戲上村東頭(今去何寨公路口)原有周烽火台一座,解放後仍保護完整,可惜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當作土肥拆毀了(筆者1953年在戲下村教書時,經常上烽火台,其時台上建築物已無,僅有古磚瓦礫作為曆史的見證)。
3.西周青銅器南羅、西段遺址
——稀世國寶周利簋
南羅、西段遺址,在零口鎮西北1.5公裏處。
商朝末年,以商紂王為代表的奴隸主統治階級貪婪酒色,荒淫無度,大肆屠殺宗室良臣,傷殘百姓,不斷激起各諸侯國的強烈反抗,此時,居住在陝西關中西部周原一帶的西伯侯姬昌,順乎民意,以“正義之師伐無道之君”,率先領西岐義軍反朝。由於他能積善積德,臣服了西北、西南各路諸侯小國,使“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滅商奠定了基礎,約在公元前11世紀,姬昌立為文王,廟號周,以灃邑為都(今西安市西南),在位50年。文王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為周武王,以薑尚為軍師。公元前1051年,武王親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士卒4500眾,會合西南蜀、羌、彭、濮等諸侯,大舉興師伐商,與商王決戰於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商軍大亂,軍中將士多有倒戈反擊,招致了全軍覆滅,紂王逃回朝歌(安陽京都),自焚身亡,武王定都鎬京(今西安城西南)。
1976年3月,在零口鎮西北1公裏遠的南羅村和西段村之間,發現了西周文化遺址,出土了青銅器窖藏大量的珍貴文物:鼎、簋、尊、盂、盤鍾等文物達160餘件(而大部分來交的文物,因群眾怕因破四舊受株連,遂毀壞後賣了銅),其中有銘文者六件,而最珍貴的是名聞天下的國寶“利簋”了,它是古代人們盛放食物的器具,盛行於商代。利簋,深腹、方座、雙耳下垂珥(大耳下的小耳),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腹與方座四周均飾以雲雷紋填底的饕餮紋和夔紋圖案。方座四麵四角有蟬紋,內底有銘文四行32字:
“斌征商,佳甲子朝,歲鼎克昏,夙又商,辛未才闌師,易又事利金,用乍壇公寶彝。”
這段銘文記載了周武王伐紂,在牧野大決戰中,甲子日這天早晨,奪鼎獲勝,翦滅了商朝,戰後第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闌師給參戰立卓著功勞的右史利賜金(銅)製成寶器,名之利簋,以作紀念。利簋,不僅是我國發現最早的西周青銅器文物,而且是迄今發現有確切年代記載曆史事件最早的一件珍貴文物。它既為研究我國西周曆史、文化、軍事、科技等提供了最真實的資料,與古文獻《商書·牧誓》的記載相符;又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曆法的重要依據。利簋被譽為中國文物寶庫中的一顆名珠。榮獲國家一級文物——國寶,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
此外,南羅遺址還出土陳侯簋,淺腹、方座、雙耳下垂珥,高25厘米,口徑22厘米,內底有銘文三行13字為:“陳侯乍王媯媵簋其萬年永寶用”,是陳侯為女兒所作的陪嫁品;方壺兩件,高51.5厘米,兩壺均為獸頭耳銜環,獸皮上卷,角螺形,腹飾竊曲紋。器與蓋對銘,銘文九字:車攵父乍寶壺永用享;玉:高36厘米,身扁圓,飾重環帶紋,蓋作嘴彎如鉤欲飛鳥。金扳和四腿作夔龍形,流斜直,蓋內有銘文三行14字:“王乍豐妊單寶盤,其萬年永寶用”,是周某王為其妃妊單所作。
青銅扁鍾13件:
青銅工具:斧10件;鑿一件;鏟四件,角刀一件;
青銅器:戈六件;翼形鏃一件;
青銅車馬器:車、轄、帳、管、扣飾、節約、車官11件;
青銅爵兩件;
青銅甬鍾一件,高25厘米,長9厘米;舞廣9厘米,舞修12厘米,鼓伺久6厘米,銑間12.5厘米,鉦部兩麵各有枚六組,枚間篆帶飾雲雷紋;
西段遺址出土有青銅禮器:鼎四件;簋二件;盂一件;鬲一件;南瓦一件,高38.5厘米,內壁有“中作旅獻”四字;盤一件,內有銘文14字:“貞作寶般其萬年子孫孫永寶用”,提梁卣一件;尊一件;
青銅車馬器:車石車二件;車轄二件;馬冠四件;馬麵飾二件;馬飾三件,馬腹飾六件;馬鑣二件;節約五件;鑾鈴四件,銅管一件;
玉器三件;蚌飾五枚;
貝幣八枚。
這麼多豐富多彩的文物遺存,可以看出,西周時期這裏無疑已是達官貴族居住的地方,有陳侯、王妃妊單、右史利等貴族的遺物為證;同時此地與周驪戎都城西南相望僅6公裏,有無連帶關係,還有待專家考證。
六、當代精英
安啟元
安啟元,1933年7月15日出生,陝西省臨潼零口孟塬東坡村人,195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4年8月至1956年5月,在西北大學地質係石油天然氣勘探專業學習。1956年6月西北大學畢業後,任石油部西安地質調查處助理技術員;1958年4月至1959年12月,任石油部鬆遼石油勘探局技術員、地質隊隊長;1960年1月至1962年3月,任大慶石油會戰總指揮部地質工程師;1962年4月至1964年2月,任大慶石油會戰總指揮部第一采油部副科長、科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1964年3月至同年9月,任大慶石油會戰總指揮部第四油礦礦長,10月至1966年12月,任大慶石油會戰總指揮部井下技術作業處處長、黨委書記職務。在大慶石油會戰中,被評為紅旗手、先進生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