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煥新
綠海飄翠的關中平原腹地鑲嵌著一顆明珠——臨潼區櫟陽古鎮。
櫟陽鎮位於關中糧棉產區的中心。小清河在它身邊嬉戲流金,涇惠渠從它身上蜿蜒淌銀。新閻一級公路貫穿南北,西閻高速公路擦肩東西,連接各村組的硬化路交錯縱橫,快捷地傳播信息交流人生。櫟陽地勢平坦、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物豐水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種經營蓬勃發展,蔬菜果樹也成為支柱產業。得土壤氣候的獨特優勢,這裏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番茄育種基地,每年育種麵積不下千畝。90年代中期,櫟陽鎮的人均收入已達小康水平。這片富天寶地養育著五六萬秦中兒女,民風淳樸誠厚。無論你是遠親近鄰,相識朋友或是打工幫忙,問路借水,捎話傳音,隻要你進了家門,任管是窮家富戶,準都是煙茶相待,油潑辣子四盤菜,待人十分熱情厚道,具有秦人傳統的開朗、豪爽和耿直的風格。
古鎮櫟陽已有兩千五百多年可查證的曆史了。它是我國目前尚存為數極少的幾個古老城鎮之一。春秋時期晉設櫟邑,秦獻公二年(前383)秦徙都雍於櫟陽,築城建都,櫟陽由一個小邑驟升為國都。不過那時的櫟陽(人稱古櫟陽)位於今閻良武屯鎮。以後櫟陽為縣,經曆了多次曆史變遷於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遷至今址,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撤縣為鎮並入臨潼縣。櫟陽為古三秦之一的中秦,曆史上和近代一些事件都發生在櫟陽,如商鞅變法、楚漢之爭以及近代的楊虎城屯兵、劉少奇南下等等。櫟陽有著悠久的曆史和革命的傳統,孕育著無數精英;曆史上如漢代的景丹,明代的呂震、武誌望,清代的田嘉種、田浦,民國時代的楊虎城、孫壽循、高濟川、田培蘭、田毅安、魏景元、劉明齋、郝鵬程、趙慶生等以及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作過貢獻的如:張劍穎、範明、許磨、毛瑞甫、周至軒、狄誌才、郎瑞亭、李海亭、王青蘭、狄貴善、王建華、郝九州、田蘇輝、龐進等。櫟陽地區解放前被譽稱為小邊區,地下黨的活動很活躍,曾是革命者南下北上的主要交通線。櫟陽原有的秦腔戲班景存社,北上後並入民眾劇團是今省戲曲研究院和五一劇團的前身。櫟陽人民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秦腔藝術事業有著可貴的貢獻。
櫟陽也是個景色佳地,河流渠道網繞著碧綠滴翠的村落、田野。其鎮東有石橋古渡,鎮南生鳳凰蒼柏,鎮北顯蓮花奇井,鎮西見飲馬美池,鎮中央居高,四向而低,有著都市靈氣。改革開放以來,新辟東西長街,寬敞整齊,樓房林立,公交班車川流不息,自來水已流進千家萬戶。櫟陽鎮已成為臨潼區小城鎮建設的典型,獨有的地理位置也使櫟陽成為渭北地區的商業重鎮。櫟陽農曆三、八逢集,櫟陽的集會才是真正的集會,一年四季興旺豐盛。尤其是臘月集會從天不明延續到天黑,東西綿延兩公裏,上市人數超過三萬之眾。人言“要逛會到櫟陽,從早逛到半後晌”。櫟陽的民間社火精彩繁多,每到正月二十三,遠近聞名的芯子、高蹺、獅子、跑船,諸多花樣同鬧櫟陽,人山人海一片歡騰。秦腔自樂班幾乎村村都有,人人都能唱幾句,櫟陽也可算是個藝術之鄉。櫟陽還有很多可口的吃食,櫟陽的甑糕,白嫩黏甜,你吃了管保讚歎勝過南北各地。還有那泡泡油糕、豆腐腦、涼皮、烙餅、炒餄餎各樣小吃讓人看著眼饞,吃了難忘。
櫟陽古鎮與楊虎城將軍
楊虎城將軍清末民初舉義旗領導農民鬥爭,後受同盟會和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1917年率部投奔陝西革命的隊伍——靖國軍。此前在領導農民鬥爭的呼嘯風雲裏曾多次在臨潼縣櫟陽鎮駐紮。根據櫟陽西街趙德福老先生回憶(1988年時84歲)他依稀記得楊虎城的農民隊伍在民國四年至六年曾多次到過櫟陽,停留時間都不太長。當時部隊僅一百多人,穿戴雜亂,槍支短少,缺乏訓練,算的上是烏合之眾。投奔靖國軍後被任命為第三路第一支隊司令。楊將軍即想到駐紮過多次的櫟陽古鎮,就決定常駐櫟陽,擴大兵馬加強訓練蓄積力量。
櫟陽為曆史名鎮,曾建都為縣,土地肥沃平坦,交通便利,物華天寶,名人輩出。辛亥革命後的第二年(1913)即重新建築了新城池,雄偉高大,是練兵蓄銳、休整集訓、聚集人才的好地方。楊將軍肩負定邦安國、拯救民生的重任,於1917年夏率部進駐櫟陽古鎮,以此為根據地,正式展開了他的軍旅生涯。除了奉令東進西征和北洋軍閥作戰外,在櫟陽地方上也做出了好些益民利國為人傳頌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