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誌君
斜口古鎮,曆史悠久,自漢至唐地近京都,交通便利,經濟發達,文化積澱深厚,在這裏曾發生過無數的人文故事,催生著斜口這棵古樹新枝,後勁勃發。因此根據《史記》、《縣誌》等史資和民間傳說,對在斜口曾發生過的曆史文化、人文故事進行收集編纂,僅供欣賞。
一、洪慶堡
秦始皇坑儒,是發生在我國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舉世聞名。根據《史記》及《臨潼縣誌》等史料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坑殺儒生於驪山之處,即今天的洪慶堡村。其地漢為“湣儒鄉”,唐為“旌儒鄉”,明清時,曾以“橫坑”、“洪坑”、“湣文”、“興文”命其村名,民國以後,以“洪慶”名之至今。其村南的坑儒遺址和坑儒塚,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街道辦事處列入待開發的項目之中。
二、韓峪
韓峪村是著名的秦東陵所在地,韓峪河上下20餘裏。山上有豐富的水晶石礦藏,由於風吹日曬和雨淋,水晶石裸露地表,經雨水衝刷流入河中,人們常在水中撿到晶瑩透亮的水晶寶石。相傳在明末年間,該村一戶朱姓人家,在河水中撿到一顆碩大的紫色水晶寶石,一夜之間而大發橫財,成為方圓聞名的富戶,人們知道這條河中有玉石(當地人把水晶石叫眼鏡石,也稱玉石),便把這條河叫“涵玉”河,而時間久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韓峪河,韓峪就由此而得名。韓峪村境內的“秦東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區政府列為待開發的項目之首。
三、芷陽
傳說唐國公李淵與楊廣在驪山腳下廝殺鏖戰正急,隨軍夫人竇氏連驚帶嚇,肚子疼得受不了。李淵急忙命家將把夫人護衛好,安排在驪山西邊溝崖上的金剛廟裏,竇氏在這個小廟裏生下了小唐王李世民。這時太陽已經落山,而濕漉漉的尿布掛在外邊樹枝上,竇氏焦急地說:“晚上還要用尿布呢,這太陽再紅一點就好了。”說來也奇怪,那已落的太陽又重在一個山頭露出來,金色的太陽照在紅色的尿布上,從尿布上透過紫紅色的陽光映照在驪山上,頓時出現了一片霞光燦爛,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奇觀。尿布一瞬間便幹了,驪山晚照也消失了。傳說李世民是真龍天子,連天公也來相助,從此這條溝被人們稱為紫陽溝,便和它所發生的美麗動人故事一起流傳至今。
四、斜口
相傳,漢劉邦受楚霸王項羽之邀由灞上到新豐鴻門堡赴宴,席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知道其不懷好意,借故入廁。在大將樊噲護衛下乘車西逃。劉邦一行奪命奔跑,行至驪山腳下,劉邦乘坐的車一隻輪子掉了,因來不及修理,樊噲便用雙手抬著車軸向前跑。繞過驪山,前麵的道路寬暢了,而車子突然慢下來了,劉邦回頭一看,隻見樊噲雙手抬車,全身汗流如雨,雙目圓睜,嘴角歪斜,且已抽到耳根上。他忙喊停,樊噲隻是瞪眼不作聲,車子繼續向灞上跑去。後來,人們便把這裏叫做斜口,也就是今天的斜口街道辦事處。
五、斜口罐罐蒸饃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斜口古鎮,其風味小吃聞名四方,尤其是具有特色的罐罐蒸饃,皮薄透亮,雪白鮮嫩,最為人稱道。
據說在明清時,斜口鎮周圍村子都以賣饃為生,而離鎮二裏的西張村做的饃最好。該村有個張老漢,家庭就靠賣饃維持生活。他將買回的麥子磨成麵,白麵蒸饃賣了夠本,剩下的黑麵和麩皮給家裏人糊口,日子過得十分清苦。一天,張老漢蒸出一鍋饃特別黑,老漢正發愁沒法賣出去。這時,一個縣官路過斜口鎮,差手下到張老漢家中買蒸饃,這可咋辦呢?老漢一急,忽然想起有人常用硫磺薰布,布就格外白。於是死馬就當活馬醫,用硫磺試著薰了兩竹算饃,果然薰出的饃特別白,還透著光亮,就像剛剝了殼的雞蛋一樣,且香氣撲鼻。縣官吃了連聲稱讚:“美哉!美哉!不知這饃叫個啥名字。”張老漢看這饃像自己平時提水的瓦罐兒,便脫口而出說:“叫罐罐蒸饃。”從此,縣官經常派人專門買張老漢的罐罐蒸饃,而張老漢的生意就越來越紅火。
又說,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慈禧太後西逃到斜口鎮。人困馬乏,饑餓難忍,便命人找些吃的來。總管李蓮英派人打聽到張老漢的罐罐蒸饃好吃,便叫張老漢把饃擔來。他雙手奉上兩個罐罐饃送到太後麵前。慈禧見這饃皮白透亮,芳香四溢,先用鼻子吸,用嘴吻,然後不顧身份,便大口大口地吃。邊吃邊稱讚,說吃這罐罐蒸饃比宮廷的禦宴還香。因慈禧吃饃時,她的口紅在雪白的罐罐饃頂印了一個紅圈,特別好看。於是張老漢每次在饃出鍋後就用細竹筒蘸點紅染料,在罐罐饃頂上按上一個紅圈圈,別有特色。
從此,張老漢的罐罐蒸饃連同他所發生的一些故事,在八百裏秦川廣為流傳,不幾年,張老漢成了當地的富戶,他把自己的手藝傳給了兒子,傳給了鄉黨鄰裏。如今斜口一帶人都會做罐罐蒸饃,成了臨潼方圓具有特色的風味特產。
六、白鹿觀
傳說在隋末年間,唐國公李淵與楊廣鏖戰臨潼山時,李淵帶領官兵撤到驪山西南約十裏的山林中小作休整。他帶著幾個貼身護衛踏上一個饅頭狀的小山包察看地形,突然一隻雪白的小鹿疾速奔跑,與李淵擦身而過。李淵一時興起,舉起弓箭瞄準白鹿,一箭射中小白鹿的屁股。官兵齊喊“大將軍好箭法”!便蜂擁而上,抓捕可愛的小白鹿。可令人不解的是,受傷帶箭的小白鹿鑽進樹林裏無有蹤影,李淵感到十分不快。過後,他非常後悔,不該射殺這可愛的小白鹿,他鬱鬱不樂,時常夢中驚醒。為了彌補他的過失,了卻他的心願。於是,在滅隋建唐,登上唐高祖的寶座後,李淵下詔書,命人在哪饅頭狀的山包上修建了一個道觀,命名為“白鹿觀”。並於次年二月十五日帶領文武百官,由長安城前往白鹿觀,舉行盛大的開觀慶典。在宋代加封為“神德洞天”,後於此設“白鹿書院”。此後,在每年二月十五日,方圓幾十裏的百姓、信徒都聚集到白鹿觀念經拜佛,香火空前,且延續至今。
因此,該村就叫白鹿觀村。白鹿觀村境內有風景秀麗的紫霸湖,被街道辦列為旅遊開發的重點項目。
農民書法家趙誌君
我叫趙誌君,1949年9月22日出生,屬相牛,家住西安市臨潼區斜口街道辦付家村西灣九組,1966年初中畢業於原臨潼縣城關中學,1968年回鄉務農至今。
我父親叫趙廣傑,解放初一直教書到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父親寫一手好字,四裏八鄉很有點名氣,我自幼受父親熏陶教誨,也很喜歡寫毛筆字,自小學到初中期間,老師們都誇我字寫得好,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得到了實踐。
1984年,臨潼縣華清池部分古建築重新油漆彩繪,經我侄兒趙智敏介紹,8月份去了華清池搞彩繪,接觸了很多縣上有名的書畫家,如淩世廣、阮班超等,受他們感染和啟示,才真正體會到要提高自己,必須從頭開始,沒有傳統就沒有發展和創新。自此就開始買書帖,臨名家帖。我先從柳體入手,堅持不斷地臨了兩年多,又臨了顏、歐、諸、王等古代幾大名家的名帖,慢慢地手上有了點功夫,字也寫得秀氣有力,很得鄉鄰讚賞。都說我字寫得有點像趙體,這才又著意臨了一段趙體,便形成了目前這種書風。後又見到幾本小楷書帖,很是喜愛,便又臨了一段“汲暗傳”等小楷字帖,從此就經常寫趙小楷,加之家境貧寒,寫小楷比較能節約筆墨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