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福懷
魚化寨村距明清西安城15華裏,“八水繞長安”的皂河(浦河)自南向北從村中間流過,灃惠渠從西南漳湖寨方向流來,經魚南村、魚東村的南部、河東村的東部向東北方向流去。魚化寨由福謙堡、寺門村、八家巷、魚東村、魚南村、魚西村、魚化街和河東村八個自然村組成。曆史悠久、古往今來為西安西郊一重要的居民聚集和較大規模的農村集鎮。
魚化寨遺址為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6年8月6日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遺址規模很大,東起皂河西岸,西距魚化寨村西150米,北至魚化寨村北450米,南到魚化寨村南70米灃惠渠岸邊。該地形南北為一脊嶺,呈北高南低之勢。北部皂河拐彎處,一塊高地高出周圍地麵2.5-3米,南部和西半部地勢較低,依原傍水,風景秀麗。據省文物部門公布的資料介紹:該遺址文物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西周文化層,發現有西周瓦片、陶製下水管道等。下層為原始社會仰韶文化層,有保存完好的環壕聚落遺址。市考古研究所近期挖掘共發現房址50多處,灰坑窖穴137座,壕溝一條,陶器200多件,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裝飾品600多件,為關中史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史料價值。目前挖掘麵積1750平方米僅為邊緣地帶,至於聚落遺址的核心部位因未開挖還不得而知。
據傳說魚化寨原為西周鎬京城的禦花園。遠在西周時期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土地肥沃。除吸引先民早就在這裏聚居以外,西周鎬京城的王公貴族和普通市民也常到這裏郊遊。周武王帶領他的女兒玉花公主來此遊玩,常常流連忘返,後在此建起了禦花園。並在園內築台祭天。到了漢代因該地屬漢武帝上林苑範圍內,離長安城較遠,變為農業耕作種植區,故1975年魚化寨公社在修建水庫時挖出西漢時鐵製農具85件和五角形陶製水管道。到了隋唐時代,此地處於唐長安城西南門延平門以西,隻有2-3裏之近。據地理曆史學家武伯綸先生《西安曆史述略》一書介紹:官僚貴族祭享日常食用,需要大量花木果蔬,唐長安城西郊為一大產地。不少官僚貴族在城西辟有園林,有趙履溫專管種植,所種植當是花木果蔬。唐德宗為酬李晟平滋亂的大功,賞賜李晟的有“延平門之園林”。又成為長安城西一處較大的遊園賞花之地。自唐代開始科考之風興盛,赴長安城趕考之書生也常來此遊園居住,作詩相贈。一求祈天討吉利,鯉魚跳龍門,金榜題名,漸漸地“禦花”演變為“魚化”取魚龍變化之意。禦花園就改稱為魚化園了。並且還有一個魚化龍的美麗傳說,到了明代村莊築牆建門樓堡寨之風盛行,魚化園隨改叫為魚化寨,亦稱魚龍寨。在西漢時這裏又是一條長安漕運河的必經地,有昆明故渠經過這裏。在明清時這裏還是西安府去戶縣到周至一條官馬大道經過的重要集鎮,該路東起西安西門過魚化寨經陳家店、夏店、中豐店、跨灃河普濟橋(梁家橋)到戶縣。元代安西王侍姬池花巴氏在魚化寨創建龍定寺。明成化十一年(1475)住僧文聚複修。原在寨南,清康熙元年(1662)移建於寨北,並重修廟宇,大殿和廂房,雕塑神像彩繪室內牆壁等。1909年將該寺改建為魚化寨小學。
魚化寨是明清兩代西安西部長安縣八大古鎮之一。原有東西向街巷四條,南北向街巷三條,以中部東西向的魚化寨街最為繁華熱鬧。地形依學校門口南北向的寺門街為一道塬坡,故寺門街和魚化寨街交彙處十字為商業街最高處,1957年以前皂河每到秋季經常有洪水淹沒街道東部的房屋,但從來未漫過魚化寨街這個地勢最高的地方。魚化寨街在明清時代商賈興旺、店鋪林立、長約一華裏但行業齊全,有糧店、油店、棉花店、布匹店、百貨店、雜貨土產店、紙花店、木器店、枋木店、典當鋪、車馬店,有油坊、榨花坊、旅館、飯館、中藥醫藥店、中醫診所、獸醫診所等商業服務業近30家。街中心十字路南有道觀活動場所聖母宮,魚東村有基督教活動場所老百姓稱之為律兒堂。魚南村南有灃惠渠管理局辦公大院,該院為一處中西結合式的磚木結構四合院院落,進大門為一中心花園,兩旁有兩排對稱式的磚瓦平房,後院中部建有一座五角形式的大會議室。福謙堡的梅姓人家石牌坊門樓麵闊五間高大宏偉,在方圓幾十裏範圍內有一定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