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許權中(1 / 3)

許小謀

位於驪山腳下東北約60華裏有一個古鎮——交口鎮。早在南北朝太和二十二年(498)設交口為鄣縣,在明代時,清順治《臨潼縣誌》記載交口為古鎮,到了清代康熙時交口為古鎮,乾隆時期亦為古鎮,民國時又相沿下來。交口曾經是中共臨潼縣委所在地。就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養育了我黨早期的高級軍事指揮員、一代抗日名將——許權中將軍。

許權中,又名許廣斌,是我黨早期的軍事指揮員,曾在渭華起義、抗日戰爭中作出過卓越貢獻,他祖籍山東臨淄縣,1893年10月8日出生在臨潼縣棟陽鎮聶家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後遷居交口鎮辛裏村。

辛亥革命時,許權中參加曹印侯敢死隊,隨同同盟會光複臨潼,殺了知縣。1915年考入西安單級師範,月餘後轉入三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學習。1918年參加了於右任、胡景翼組織的陝西靖國軍。先後任中隊長、連長等職。1920年冬到廣東韶關雲南講武分校炮科學習,回陝後,在史可軒處任營長、團長。1925年經李大釗同誌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6年夏,受黨指示,於妙峰山阻擊吳佩孚中主田維勤部,激戰三晝夜,殲敵一千餘人,有力地支持了北伐,當時京津報紙以特大字報道,以少禦眾,“此舉使吳佩孚不能及時南下督戰於汀泗橋。北伐軍戰事得以順利進行”。1926年9月在馮玉祥、於右任部任援陝第三路司令。1927年1月任國民聯軍駐陝總司令部政治保衛部委員兼衛隊師旅長、代師長。1927年2月在西安同史可軒、鄧小平創辦了中山軍事學校,為黨為革命培養軍事政治骨幹近千人,當時有“西北黃埔之稱”。1928年5月許權中參加了黨領導的渭華起義,任總顧問兼軍事部主任。1930年蘇聯學習回國後,在天津被捕,兩年後出獄,任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十八師師長、副軍長等職。西安事變時為十七路軍警備三旅副旅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於10月19日率部在山西忻口和日寇激戰十四夜盡殲敵千餘人,有名的許權中浴血戰忻口。事後被任命為晉東南自衛軍指揮官,一七七師參謀長,在中條山北麓抗擊日寇。

1943年許權中在孫蔚如第四集團軍任高級參議兼陝西眉縣萬家塬總區主任。12月9日許權中帶領任耕山赴千陽一帶察看地形,返回懇區時,騎馬至眉縣槐牙鎮洪水溝,被胡宗南、徐經濟指使的特務暗殺。時年49歲。

苦難的童年

1889年(光緒十八年),山東省臨淄縣牛山的西南角許家終村,出現了災荒,整個山東春、夏連續大旱,數月無雨,禾苗枯死,相繼土地幹裂,大旱千裏,夏季顆粒未收,秋季大麵積蝗蟲的危害,蝗蟲遮天蓋地,所到之處,禾苗被吃,一片片光禿禿的。當時人們以野草、菜充饑,樹皮都吃光了,生活難以求生,從此人們走向逃荒路上,難民成群結隊,路上有一難民一頭栽倒地上,再也不會起來,那種現象真是慘不忍睹。

許權中的父親名叫許文會,母親姓賈(至今名不清楚)。許文會推一輛獨木輪小車,車子上一邊坐著許權中的大姐和他的先兄,一邊是攤煎餅的鏊具,母親邊隨邊拉,千裏乞討,熬盡艱辛來到了陝西省臨潼縣北屯聶家村(現閻良區),就算落了腳。

開始,許權中父親給人家做日子活(打短工),到了1893年他父親以租地種田為生,在此間生下了第二子許權中,第三子許光子,第四子許侖囤和權中的小妹。家庭子女多,光景十分淒慘,那年代,在權中的幼小心靈裏埋下苦難經曆。在那幼小心靈裏打下了階級仇恨的烙印。

一是:1898年,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外投降,對內壓迫,外強入侵,兵災不斷,就在光緒二十六年,許權中家鄉又遭大旱,大旱麵積之大,範圍之廣,世為罕見,權中一家八口怎樣度日糊口呢?這隻能又踏上沿門乞討之路,在要飯途中,路經臨潼北田鎮將權中四弟侖囤給了人家。倒回來朝北走,有人說還是朝南山走吧,於是進了南山鳳凰嘴,三折騰兩折騰,許權中的父親病倒了臥床不起,無奈又將權中三弟光子賣給李善人家,換得玉米一鬥,李善人將光子帶回時路上正巧遇上許權中和母親在河裏洗菜回家,權中母親看到這情景,心如刀割,放聲嚎啕大哭。這怎能不使許權中幼小心靈種下了對吃人的舊社會憤怒不平的反抗種子。

二是:權中父母賣了兩個兒子,並不能一飽萬年,在那吃人的舊社會不會延續多日,生活還是維持不下去,接著將14歲的大姐嫁給聶家,並將五六歲小妹給人家做了童養媳。一家人為此哭得死去活來。在這以後,權中之父母又沿門乞討。有一天他的父親領著大哥要飯,母親和權中遇一糧販遺漏的玉米粒,由於低頭隻顧撿拾,不堪權中與母親雙雙走失,母親喊啞嗓子呼叫,幸虧找到。回轉到灞橋南,用一棉襖換一碗清湯玉米粥,母親舍不得喝一口,都給了權中,這對權中又增加了仇恨的烙印。

三是:災年饉已過,許權中父母仍給地主當傭戶,日子實在艱難。自古來禍不單行,一天權中大哥在本村地主老財家墳園割草,這雖是小事,看來沒什麼,可是,地主家認為衝了他家的風水,地主讓狗退子將權中他大哥打得死去活來,抬回家不久氣忿含恨而死,在這樣的社會裏,有理無處訴,地主不但不償命,反叫給他要賠償,並將租地收回,這對一家佃戶來說,跟要命還有什麼兩樣。生活煎迫,走投無路,這對一個剛剛童年的許權中打擊又多大,心靈的創傷可想而知,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更進一步種上了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對地主的欺榨行為更進一步認識。

發奮讀書謀出路

1903年(光緒三十年)許權中剛滿10歲,父母親想把權中留到身邊讓他長大成長,改換門庭,出人頭地,再不像父母那樣受人欺壓,可是權中不是這樣想,他雖然懂得不多,但卻知道好好讀書才能有出路,他知道這個理,因此發奮讀書。在學校很用功,成績優異,被老師和村裏人都說許權中天資聰明。說許權中天資,這裏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1893年10月8日,中午時分,張合村有趙氏老翁正睡覺,醒時已三四點,來到權中家大門外門洞裏正好許權中呱呱落地,這人高興地對他父母說:“我剛睡午覺,夢見一位白發白須的老師,坐的是綠色橋子到我們家的杏子樹底下便停了,這位老人一直走進你們家門洞裏,這有很吉利的預兆。”於是權中的父母平日對權中十分關愛,特別重視讓權中好好讀書,再苦再累也得供權中上學,權中也把趙宗昌老人的夢作為一個成為國家棟梁的鞭策。上學單靠父母打工掙錢供給是不可能的,權中一邊打工,一邊上學(學工友)這樣使權中更增強苦讀書的力量。1909年許權中16歲,畢業臨潼高小,由於家境如此貧寒,升學是萬不可能的,在別人的推薦下,權中在私塾學校任教兩年積攢錢繼續升學,盡管這樣,還是不寬裕,世上總是有好心人,由於權中的好學,又很用功,加上本人的上進心又這麼強,很受朱聯伍老師的喜愛,朱老師慷慨解囊予以資助,從此考進西安單級師範,後又轉入三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學習。

投筆從戎,走向革命

1915年,權中考入西安單級師範,月餘後轉入三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18年投筆從戎,參加擁護孫中山民主革命主張的於右任、胡景翼組織的陝西靖國軍,先後任中隊長、總司令部繪圖科長、連長等職。

1924年秋,胡景翼任國民二軍軍長兼河南督辦,許權中在該軍任營長、團長。1925年,經旅長史可軒介紹,權中赴北京認識了李大釗,李大釗熱心地培養教育他,促使他提高了覺悟,迫切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黨組織接受了權中的要求,從此,許權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