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種下梧桐樹,何愁鳳凰來?”到2000年為止,世界知名大企業和跨國公司,有200多家到天津投資,投資項目達300多個,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63家到天津投資。

幾十億美元的外資注入了天津的老工業企業,全市700多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全部得到了嫁接改造。

天津電梯廠是我國第一部電梯的誕生地,但是到80年代初期,由於技術落後,在國內市場已沒有多少競爭力,更談不上走出國門。

天津奧的斯公司副總裁蔣鵬環說,與美國奧的斯公司合作15年來,企業的變化翻天覆地:天津奧的斯公司的產品技術從合資前的國際20世紀60年代水平,跨越到國際同類產品20世紀90年代先進水平,年生產能力由成立初期的600台,發展至現在的5000台,中方國有資產增長了131倍。

後來的天津奧的斯公司,猶如一座花園。邁進生產車間,似星級賓館的殿堂。一排排自動化的流水線一塵不染,沒有噪音,隻有閃爍的儀表在有條不紊地工作著。這可稱為天津經過嫁接改造後,國有企業的一個縮影。

汽車、機械、電子、化工等支柱產業,其設備基本得到了改造,天津工業的硬件大體接近或達到了國際水平。

時任天津市經委主任楊棟梁說:“國有企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除了產品、裝備落後外,管理與機製落後更是關鍵因素。沒有完善的製度,科學的管理手段,再先進的技術,再多的資金也難以發揮大的作用。”

對此,體會最深的是天津三星顯示器公司副總經理賴傑。

賴傑說:“我們給美國戴爾公司配套,交貨時他們曆數了我們48處缺點,其中不僅有產品的問題,甚至對工人的指甲長短這樣細微的問題,也提出了意見。”

天津市利用外資嫁接改造老企業,不是簡單粗放式的引進,而是把別人的先進技術與科學的管理,拿過來“為我所用”。經營理念、機製等,都完全與國際接軌,從而創造出天津經濟中耀眼的一批新名牌,他們構成了天津工業的“新生代”:王朝、津美樂、夏利、中美史克、天津奧的斯……

天津奧的斯公司結合自身實際,創造了以“現場就是市場”為主要內涵的“五S”管理法;天津汽車不僅引進了合作方先進的技術,也把豐田的管理方法用在了生產之中,在嫁接改造中引進來的軟件和硬件,使天津國有企業具有了騰飛的雙翼。

國有中小企業伴隨“打造”一新的“巨艦”,共同駛向國際市場的大海

天津市在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組建龍頭企業的同時,讓眾多的國有中小型企業,伴隨著這些“打造”一新的“巨艦”前行,從而使國有企業整體,達到更高、更新的標準。這是天津國有企業改革當中,一條非常成功的經驗。

天津光電通信公司總經理張秉軍,當年大學畢業分到這家軍工企業,看著車間裏從國外引進的精良的設備,整整一年就是無事可幹,訂貨單從上年的99%降到了零。

落戶於天津的摩托羅拉、富士光機等跨國公司,給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按照這些大公司的標準和技術要求,企業進行了兩次重大技術改造,先後有15名中層幹部、50多名技術工人,受到摩托羅拉的培訓,企業成為這些國際大公司的配套產品基地,並進一步發展成為國家信息產業中的高新技術企業。

天津積極為中小企業與大型三資企業牽線搭橋,引導國有中小企業,為大型合資企業提供配套服務,既滿足了國外資本“本土化”的要求,又救活了一批中小企業,從而形成吸引一個跨國公司,帶動一批中小型企業和一個產品的喜人局麵。

天津以原國有大中型企業為母體,嫁接改造形成了三星電子等一批大型企業的同時,又使300多家國有中小型企業和400多個產品為它們配套,累計實現配套產值450億元,平均國產化率達到75%,平均本地化配套率達到80%。

配套不僅使不少國有中小企業迅速扭虧為盈,更重要的是,產品達到國際水平,躋身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大大提高,管理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使企業在產品質量、技術水平、管理手段上,都瞄準國際先進水平。

天津國有企業在嫁接改造中,與國際市場對接,跳出了低水平競爭的圈子,而且為鄉鎮、私營企業發展騰出空間,使天津的產業結構和經濟格局分布,更加趨向科學,合理。

依靠改製尋找企業出路

改革能使企業煥發勃勃生機,不同凡響的業績,能激發企業員工更上一層樓的雄心。

作為雲南省德宏州率先改革的試點企業,宏宇集團發揮了全州企業改革的窗口、排頭兵和試驗田的作用。

對於改革崛起,宏宇集團員工早就有著太多的期盼。當德宏邊貿蒸蒸日上、如火如荼之時,集團董事長段貴文,卻不得不麵對自己企業的“窘境”而扼腕歎息!

1996年,國家外經貿部批準成立的德宏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責任公司,是雲南省僅有的5家國際公司之一。但是,由於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德宏邊貿一度下滑,風光不再。

雖說頭上戴著“國企”的帽子,可公司卻麵臨著一種常人想都不敢想象的僵局:無任何資產,無一文資金,一切從零起步,4名員工,從總經理到員工4個月內沒有領過工資,出差完全靠個人墊資,就是從事經營活動,哪怕總經理也隻得靠騎自行車、租車、借車。

麵對這一窘境,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公司領導班子,轉向思維,把公司單一的以一般貿易、邊境貿易為主的業務,轉為對外工程承包、勞務輸出、出國人員培訓及汽車銷售等多元化經營,以此作為企業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於是,本著“一年求生存,兩年打基礎,3年成為全州外經貿骨幹企業”的目標,公司領導依靠德宏區位優勢,抓住公司管理人才優勢和位居國家級口岸的優勢,積極尋求國際間經濟技術合作的機遇。

奇跡終於出現了,僅短短一年時間,公司就完成進出口總額500萬美元。

在激動興奮之餘,是深深的思索:改製。在激烈的競爭中,隻有改製,企業才有出路。

就在全社會都對改革抱有懷懷疑態度的時候,公司領導果斷向州政府提出了把德宏國際公司,作為全州國企改革的試點率先改製的要求。

在州委、州政府的關心支持下,1998年初,德宏公司在政府沒有對國家正式職工、企業管理幹部做任何政策補償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改製,建立了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全省外經貿係統中最早改製的企業之一。

從成立到成長為全省外經貿骨幹企業,富有遠見卓識和外貿經商頭腦的段貴文,就意識到了外經貿企業競爭的激烈性和殘酷性,意識到如果長期隻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進出口業務這個領域經營,企業發展空間單一的弊端就會暴露出來,經營就會受到限製。

要想進一步發展壯大,企業就必須調整經營結構,開展多元經營。

為此,在2002年,公司又提出了第二個“三年發展計劃”,即在3年內調整公司的經營結構,走內外貿易相結合、產業和流通相結合綜合發展的路子,把企業發展成為全方位、跨行業、寬領域、多功能、綜合型的集團公司。

從企業發展壯大的戰略考慮,國際公司成立後,除大力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對外貿易,發展成為德宏州的骨幹企業外,還積極調整經營結構,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跨行業經營。

2004年2月12日,國際公司與州政府簽訂了《承債式收購德宏州物資總公司協議書》,並在3月16日掛牌成立了德宏升盈物資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條跨越所有製形式,兼並重組的成功道路。

在收購重組物資公司的過程中,公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率先在國企改革中做出了3個承諾,即職工的身份置換資金及時足額、分文不差的到位;保證願意留下來的職工一個不下崗;保證改製後員工的工資比改製前提高。

果然,這一年,公司提前實現了第二個“三年發展計劃”,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具有一定綜合實力的企業集團,即德宏宏宇實業集團。

可改革並非一帆風順。德宏升盈物資有限公司成立後,職工擔心民營企業兼並降低身價。

為打消職工的後顧之憂,集團領導通過個人談心、開會等形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幫助職工轉變思想觀念。

同時,動以真情,在改製後的第一個月,員工人均工資比改製前增加了250元。

這一成果,強烈地撞擊著員工的心靈,大家在對比反思中形成了共識:隻有改革,有出路。

從此,員工多了一份幹勁信心,公司的凝聚力大大增強,經營局麵得到改善。當年的經濟收益同比上漲達20%,實現贏利17萬元,取得了政府滿意、員工滿意、企業滿意的多重效果。

在重組兼並國有企業的過程中,國際公司充分看到老員工在國有企業多年的引導、培養下具備的許多優秀品質,如他們嫻熟的業務技能、敬業愛崗、忠誠企業、團隊合作的精神等。

如果把他們的優勢,看做是企業發展和骨幹力量,尊重、理解、關心他們,那他們不僅不是企業的包袱,而且還是企業經營的資源。

2004年,公司掛牌成立了“德宏民用爆破器材專營有限公司”,起用老職工為經理。針對原機製不活、業務不熟等情況,公司采取“走出去”的辦法,送員工到北京、昆明等地學習,並派出業務員到生產廠家培訓,員工業務水平大大提高。

領導的“苦心”,換來了國際公司員工的勃勃生機。大家一改往日懶散、自卑、委靡的精神狀態,“要有目標,但不能壓指標;要有比較,但不能盲目攀比;要有危機感,但不能浮躁”的“三有三不”,已成為員工的座右銘。

從當初改製時的舉步維艱,到後來出現產銷兩旺的大好局麵,在段貴文的帶領下,企業走過了一條奮鬥、創新、改革、發展的輝煌之路,成為德宏外經貿經濟領域一顆耀眼的希望之星。

改革產權製度增強活力

四川省第十一建築工程公司宜賓分公司,緊緊抓住宜賓市作為中小城市改革試點的機遇,順應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在市政府和華西集團公司的支持下,按照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改革方向,把著力點擺在由國有獨資的分公司,轉變為多元股權結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上,向產權製度改革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四川省建十一公司宜賓分公司,擁有在冊職工1153人,固定資產原值1659萬元,對公司實行承包經營,按承包合同,每年上繳給公司各項費用,從1996年的354萬元增加到1997年的515萬元。

以前由於產權不清,政企不分,分公司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製約。企業與職工之間,沒有緊密的利益關係作為聯係紐帶,致使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沒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在1997年下半年,分公司領導層與職代會,經過充分醞釀決定,將分公司改製為公司控股的、有內部職工參股的有限責任公司。

1998年3月,在宜賓市工商部門完成了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登記手續,成立了四川華西集團宜賓建設有限公司。

經過兩年多的運作實踐,企業增強了活力,公司麵貌大為改觀。在1998年,公司完成建築業總產值,由前3年平均水平的108億元,增至134億元,增長23%,實現利稅增長39%。

同時,確保了國有資產的增值和收益,改製兩年後,華西集團宜賓建設有限公司,淨資產為1601萬元,增長96%。有限公司國有股本紅利收益406萬元。

在當時,有限公司國有法人股本為1420萬元,在原有基礎上增長40%。職工個人股本除獲得每股02元現金紅利收益外,每10股配送兩股的股權收益,在實行按勞分配的同時,初步實現了按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