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人家懸肘書寫,字字遒勁有力!

寫完後,鄧小平緩緩放下毛筆,指著墨跡未幹的題詞,輕輕地說:“就這個容易。”仿佛是在告訴大家,做一切事情都不容易,需要艱苦的努力。

當年這個題詞,曾讓多少開發區人熱淚盈眶,它也鼓舞了全國各開發區建設者奮鬥拚搏的意誌。

鄧小平視察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引起了強烈反響。當天,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播發了這條重要新聞。

當晚,開發區管委會的電話幾乎被打爆了。大連、廣州、青島、福州……全國各開發區建設者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此後,接連數天,全國各開發區都派來幹部,參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學習鄧小平指示精神。

“開發區大有希望”,這鏗鏘有力的聲音,從天津傳向全國。

經過認真學習和貫徹鄧小平關於開放理論,並結合天津當時實際情況,葉迪生等人意識到,開發區目標不能僅僅瞄準東南亞,更應瞄準美國、日本、韓國、歐洲。

為此,泰達在全國首先提出了跨國公司戰略和以外資為主、以先進工業為主、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三為主”開發方針。

葉迪生首先想到了摩托羅拉。

葉迪生說:“過去搞科技工作時,我曾和李鐵映一起從事托羅拉芯片的攻關項目,兩人經常交流,比較熟悉。當時,李鐵映剛擔任電子部部長。他一下子飛到美國,找到摩托羅拉,歡迎摩托羅拉到中國來投資。摩托羅拉的老高爾文表示:‘到中國,不能合資,要獨資。’李鐵映當即就答應了。”

其實,那時中國的獨資政策還沒出台。

於是,李鐵映就打電話聯係葉迪生,詢問可不可以搞獨資。葉迪生說:“行呀,沒問題,到我這裏都行。”

葉迪生還同意摩托羅拉先到開發區進行考察。

葉迪生說:“我當時之所以敢說‘行’,是因為:這是高新技術,怎麼不能搞獨資呢?再一個原因就是,我相信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一定會隨著時間發展、變化,不能夠隻搞合資,所以我先答應,留這塊地方給摩托羅拉。”

第二年春天,摩托羅拉派了7名董事來中國考察。在對廈門、上海、天津等幾個城市考察後,7名董事投票選出投資地點。結果,天津獲得了4票。

他們認為,在環境方麵,天津雖然比廈門、上海、深圳有差距,但因為有南開大學等高校,人才有優勢。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接待摩托羅拉的時候,開發區請出了李瑞環。

1992年,摩托羅拉在天津投資建廠。

那一年,全國的開放形勢又進一步,外商投資政策開放了。特別是鄧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使大開放的格局全麵形成。

“針對怎麼服務好摩托羅拉,我們特地成立了一個專業隊伍,包括法律部門全都出動。當時,這就是軍令狀呀,誰都不能丟了這個項目!”葉迪生說。

這是美國第一次在中國投資高科技項目,而且是12億美元的大手筆,當時就引起了轟動。

葉迪生說,這件事使他們總結出,引進一個有核心技術的跨國公司就會帶動一大批相關服務企業,整個技術檔次就會大幅度提高。

1993年,開發區創立10年後,國務院特區辦曾經對全國49個國家級開發區作過一個全麵的調查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天津開發區投資回報率等21個指標綜合實力排名無可爭議地名列第一。其中,有14項指標都是第一,其餘7項名列第二。其實,這已經不是泰達的第一個“第一”,而是堅持了多少年的“第一”。天津開發區的平均投資密度,達到了每平方米300美元。

1996年,開發區建立了3個區外小區,即位於武清區的逸仙科學工業園區,西青區的微電子工業園區,漢沽區的化學工業區。

2000年6月,開發區又開始建立西區,實行土地擴展。

青島選址黃島作為開發區

1984年5月4日,中國改革開放掀開嶄新的一頁,山東的青島、煙台與其他12個沿海城市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全國首批開放城市。

當月,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選址工作全麵展開。

青島開發區建在哪裏?當時有三種意見,一是東部嶗山一帶,二是城陽一帶,三是黃島一帶。

為科學規劃、正確選址,青島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出國考察國外的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參照設立開發區所具備選址在海陸空港交通便利、電源和水源等能源充沛區域的國際慣例,借鑒了新加坡、台灣等新興中等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

經綜合論證,最終將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在膠州灣西海岸黃島區與膠南市之間的區域。

毗鄰青島老市區的嶗山區,沒有建立港口的先天條件,當時水資源比較短缺,且作為旅遊景區,不宜大規模發展工業。

位於青島老市區北部區域的城陽區當時屬於嶗山縣,雖離青島老港較近,水陸交通都較為便捷,但在“引黃濟青”工程啟動實施前,水資源和電源等能源相對匱乏,且區內大部分為耕地,開發征用土地成本較高,而中央當時對開發區總的原則,就是隻給政策,不給資金。

而黃島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

黃島雖離青島母城陸路較遠,但與母城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離不到226海裏,同時具備了港口交通、水電能源等設立開發區的主要條件。

從交通上看,當時黃島區域內正在興建青島新港區前灣港,並擁有國際一流的港口岸線資源條件。此外,直達機場和老市區的環膠州灣高速公路和通往市區的輪渡已經列入建設計劃,膠黃鐵路通過膠濟鐵路連貫全國。

從能源方麵看,電力資源相當充沛,當時黃島電廠已具備了673萬千瓦時的發電能力,水資源也完全可以從周邊的膠南市提供。

在用地方麵,黃島區的薛家島當時大部分為灘塗荒地,實際耕地很少,開發建設的動遷和征地成本很小。

從青島市的整個城市發展格局和生產力發展布局來看,向北發展將從交通、能源等方麵拉長經濟瓶頸,加重老城區和青島老港區的滿負荷狀態,造成經濟梗阻。

向東從浮山到嶗山,空間十分有限,且多為山體、坡地和丘陵,隻宜於發展高教區和旅遊景區,同時從梯度推移理論出發,青島市未來的發展惟有跨海西移,即在膠州灣西海岸的黃島開辟新經濟區,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才能有更大的作為,才能禁得起曆史的最終檢驗。

1984年5月30日,青島市委、市政府在上報給省委、省政府的關於開發區建設方案中提出: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在黃島。

其實,當年選址黃島還有一個原因:黃島三麵臨海,便於封閉管理。這是當年興辦開發區的條件之一。那時人們擔心對外窗口打開了,難免會飛進來幾隻蒼蠅,要嚴加防範。

時任青島副市長的宋玉瑉說:“雖然現在開發區的標簽就是‘開放’,但那時我常想,開發區該怎麼封閉,是用鐵絲網,還是設關卡?”

1984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準青島、煙台兩市在抓好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土地麵積分別為青島15平方公裏,煙台10平方公裏。

開發區應以興辦生產性工業企業和科研項目為主;開發區內的建設項目,應是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或是對現有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品的更新換代有明顯促進作用的。

1984年,當年任青島市城鄉建委副主任薑震被抽調參與開發區籌建工作。他回憶說:

當時選址定下來,就開始實施了。當年青島20多位城建專家在青島人民會堂的化妝室裏,伏在化妝台上畫出了20多張開發區規劃設計圖。

1985年3月28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奠基儀式。

當天,中央、省、市領導乘北海艦隊的軍用船隻渡海,去見證這一曆史性的時刻。

當天狂風怒吼,船在大浪中顛簸不止。

奠基儀式結束後,海上仍然是大浪滔天。浩浩蕩蕩的大隊人馬不得不改乘汽車返回青島。

也許這成了一種預兆,預示著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要麵臨的是多年的漫漫風雨路。

蔡可卿,1985年轉業到開發區,擔任辦公室副主任,後來任主任。

當時蔡可卿負責外商接待工作,雖然眼前是一片曠野,但他對著一張開發區規劃圖,一遍遍向客人介紹未來美好的前景。

“外商更關心眼下已經具備了哪些條件”。當時最困難的還是通訊、交通問題。

蔡可卿說:“剛開始,整個開發區隻有3台從日本購進的對講機,那東西通話時間一長就發熱、斷線。後來我們的四層小樓每一層有了一部電話,作為辦公室主任的我成了接線員,整天跑上跑下喊人聽電話,後來沒辦法隻能找個專人負責接電話。”

那時用的是民用電,隔三差五地就停電,但最難辦的是過海交通問題。

一次,美國客人坐在汽車裏乘輪渡過海,趕上當天漲大潮,海水沒了棧道,汽車熄了火,外商隻得挽起褲腿站在水裏推車。

還有一次,韓國土地公社代表團回青島又遇上了退大潮,交通艇無法靠岸,客人們隻能手握船頂鐵欄杆“蕩”上船,過去一人,大家就鼓掌慶賀……

這些客人從此再沒來過。

除了具體工作中的舉步維艱,還有思想上的困惑。

曾任中共青島市委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副書記、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沙命樞,是開發區早期的負責人之一。他在一次回憶開發區建設時曾經說:

當初開發區的選址之爭,在今天飛速發展的事實麵前,總算有了定論。但開發區還經曆著體製之爭、融資之爭、定位之爭。總之,開發區是在爭議中走過來的。

沒有可供參照的樣本,沒有可借鑒的經驗,青島開發區在艱難中起步。

在20世紀90年代初,青島市政府東遷、東部開發啟動時,開發區的很多人迷惑了:“政府是不是要放棄西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