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消沉的情緒在一部分人中間彌漫開來。

那一年,蔡可卿將戶口遷往開發區。辦手續時,登州路派出所所長勸他:“老蔡啊,你可要想清楚,你現在遷出去容易,將來想回來可就難了。”

當時的青島市委書記俞正聲趕到開發區,他說:“開發區的地位並不會因為東部開發而改變,從長遠來看,隻有開發區才能承載大青島的明天。”

蔡可卿說:“從正當年到兩鬢斑白,我從未動搖過自己的信念,即使在開發初期住簡陋平房、吃涼飯、徒步上工地,盡管當時對開發區有各種不同的聲音,但我堅信開發區的未來。我既然要遷過去,就沒想著再遷回來。”

開發區最早進行“小政府、大社會”的體製改革,取消事業編製,實行幹部聘任製,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大膽實踐。

開發區較早地改革國家征用土地的辦法,創造性地創立了“空轉起步”的土地經營模式,1991年在全省率先搞土地拍賣;全省第一家民辦大學在此興辦,全省第一個農民養老保險製度在這裏建立。

從1985年到1992年,開發區堅持“以項目建設帶動基礎設施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保證項目上馬”的工作方針,致力於搞好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興辦了一些中小型的項目。

在開發區的建設安排上,青島開發區堅持“規劃先行,量力而行,分期實施,盡力而為”的原則,采取“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做法。

這樣,就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得到最優化的配置和使用,大體上在開工的第三年就基本上完成了2平方公裏起步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

除了國家和地方共同投資的青島前灣港一期工程、黃島原油碼頭二期等基礎工程如期竣工外,僅青島開發區自身就自籌資金數億元建成了自來水供配水管線與水廠、開通了2000門微波程控電話、建設了青島——黃島之間的輪渡碼頭並通船、建成了熱源廠及大型變電站,實現了起步階段通路、通電、通上水、通下水、通訊、通暖、通氣及土地平整的“七通一平”及其他配套工程建設的規劃要求,初步創造了招商引資的條件,從而接納了第一批外商投資項目和內聯項目進區,開創了外引內聯的新局麵。

隨後,再用收取的場地使用費、管網配套費和各種稅收資金投入新區開發,形成了良性循環。

隨著實力的積累,滾動開發的規模不斷擴大,到1992年青島開發區已建成10平方公裏,引進建設了三美電機、青島正大、統一產業、中達化纖、美得視、廣裕實業等一批內外資項目。

文教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有了一定的發展。截止到1991年底,全區共有人口1013萬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262人,中高級職稱453人。

在此期間,1989年12月份,國家級青島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在開發區奠基創立;1992年11月份,青島保稅區經國務院批準設立。

青島開發區的曆史轉折點或者說裏程碑的事件,就是1992年的小平同誌南方講話和青島開發區與青島市黃島區的體製合一。

從1992年開始,青島開發區的功能定位、體製安排、規劃調整、環境建設等各方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第一,在功能定位上,青島開發區根據自身遠離青島母城的實際,對“三為主、一致力”的辦區方針進行了創新和充實。

首先認為開發區不能搞單一型的工業區,明確提出開發區要向現代化的國際性的新城區方向發展,建設一個功能齊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城區。

圍繞開發區的發展定位,青島開發區組織了數次大規模的討論,其中1998年牽頭召集了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的負責同誌,舉辦了“建設特區式開發區”的大型研討會活動,提出開發區要走“特區式開發區”的道路,確立了“體製創新、產業升級、擴大開放”的總體工作思路,從而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初步回答了開發區將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

其次在體製安排上,青島開發區逐步建立起一個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與國際慣例相接軌的新型政府運行機製。與一般行政區相區別、精簡高效的新型政府管理體製,完成了區直企業改製,推動了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特別是始於1992年終於1994年的兩區體製合一,開了全國沿海城市把經濟區與行政區融為一體的先河,標誌著新區進入了新階段,為推進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兩區體製合一後,青島開發區由起步的15平方公裏擴展為220平方公裏,發展空間嚴重不足的問題得到緩解,也使兩區整體區域空間上的合理布局成為可能。

兩區體製合一後,青島開發區於1996年完成了區域總體規劃布局的調整,將開發區和黃島區共同管轄的220平方公裏的區域規劃為六大功能區,包括石化工業區、國際商貿倉儲加工區、臨港工業區、高效農業區、行政商務中心區、綜合旅遊區。

在行政運行成本上,兩區體製合一前,兩區之間的利益取向有很大的差異,很多社會事務難以協調,司法管轄、公交線路斷檔等問題衝突不斷,造成內耗非常嚴重。

同時,由於對土地、港口、旅遊等資源的分割,造成區內新進大項目難以合理安排,使得開發區的開放資源和功能優勢,黃島區的區位優勢、港口等資源優勢,都不能得到集約化利用,這對兩區的發展都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

兩區體製合一後,減少了區域摩擦,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兩區優勢得以有機結合,拓展了開放空間,增強了開放活力,整個新區已經初步成為一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功能相對完善的區域,具有一般開發區和行政區不可比擬的特殊優勢,為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區創造了必要條件。

當然,“興一利,必添一弊”。客觀地說,兩區體製合一也帶來了一些弊端。

在當時的大發展背景下,由於兩區體製合一而造成的磨合期和眾多社會事務的羈絆,以及新舊觀念嚴重衝突,使青島開發區一定程度上削弱和轉移了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精力和視野,導致機遇有所喪失。

此外,還造成了開發區的開發開放功能相對弱化、向舊體製小步複歸的問題。如,為適應兩區體製合一的新體製,青島開發區的黃島區套搬了一般行政區的一些做法,設置了相對龐大的人大、政協機構,而沒有研究探索中間體製精簡設置,為後來日益加深的“體製複歸”問題埋下了鋪墊;機構有所膨脹,加大物質獎勵激勵機製建設的力度相對困難,人員素質優勢不如原來明顯,衙門作風開始萌生,服務意識相對薄弱,層層收費、辦事手續繁雜的不良現象開始出現,行政效率有所降低等;區域麵積擴大,財力分散,環境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等等。

但是,這些弊端和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開發區的發展,也沒有突破開發區“小政府、大社會”的體製格局。相反的,通過不斷推進體製、機製的創新,由形式上合一走向內涵式的“合金”。

2001年3月,青島開發區由孤軍建區轉入舉全市之力“興城”的新階段。

其標誌性事件,一是青島老港外貿集裝箱業務及其他大宗進出口海運業務完成了向青島開發區前灣新港的轉移。

二是從2001年3月到2002年8月,青島市委、市政府通過在開發區召開兩次現場辦公會議,再一次明確地作出了“挺進西海岸、構建青島新經濟重心”的重大戰略決策,標誌著青島開發區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曆史裏程碑,預示著青島開發區迎來了由建區到興城的重大轉折。

由於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體製得到進一步創新、機製得到進一步優化以及青島經濟發展重心的西移,所有這些內外動力推動了青島開發區經濟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2003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完成799億美元,是1999年36倍;完成生產總值212億元,是1999年326倍。

截至2003年底,在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發區中,生產總值由1994年的第七位升至2003年的第四位,地方財政收入由第八位升至第四位,實際利用外資由第六位升至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第一位,固定資產投資由1994年的第六位升至2003年的第二位。

大連將開發區定位新市區

1984年9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成立。

這是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享有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優惠政策,並實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新型管理體製的經濟區域。

大連市政府在開發區設立管理委員會,代表市人民政府對開發區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大連開發區依靠1000萬元財政貸款和23億元開發性貸款起步。

事實上,大連在1980年就提出要建設開發區。

1980年,中央在南方沿海創建了深圳、珠海等4個經濟特區,這在遼寧引起了強烈反響。

當時遼寧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就向大連市委提出一個問題:“南方建設特區,大連怎麼辦?是不是也可以要求建設特區?有沒有條件建設特區?”

1980年8月11日,穀牧來到大連,時任大連市長崔榮漢向穀牧提出想法:“北方是否也可以建設一個或幾個特區?大連基礎比較雄厚,如果建立類似深圳的特區,將會帶動整個東北地區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

穀牧很嚴肅地說:“我問你們:第一,什麼叫特區?第二,大連為什麼要建特區?第三,大連有什麼條件建特區?”

實際上,穀牧的嚴肅別有深意,在當時的環境下,中央決定在深圳等地建設特區,還在觀察它的作用、效果,也就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驗。

穀牧說:“對於建特區,我們黨還沒有成熟的經驗,尤其是對可能帶來的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我們還缺乏準備,而且對辦特區,意見也不完全一致,所以隻能先開幾個城市作為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