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未能破冰,但是大連卻在有意關注著開發區的未來。1984年鄧小平南巡的講話讓大連人看到了希望,並采取了積極的行動。

同年3月24日,崔榮漢率人到北京懷仁堂向中央彙報大連準備建立經濟開發區的事情。巧合的是,當時35歲的薄熙來作為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的幹部也參加了會議。接下來,薄熙來被任命為大連開發區第一任黨委書記。

大連的開發區將要建在哪裏?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這時,名不見經傳的漁村馬橋子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馬橋子東臨大窯灣港,南瀕大連灣,港口優勢十分明顯。雖然它離大連市區27公裏,比許多其他的開發區的選址都要離市區遠,但顯然“以港興區”和對東北腹地的牽動作用成為了選址時考慮的重點,依托“城市”這座平台,會把開發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拓展到最大,正因為如此,大連開發區從一開始的規劃上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工業園區和加工區,而完全是一個新市區的定位。

1984年8月15日,國務院的3位副總理萬裏、穀牧和李鵬來到大連開發區視察工作。

在長嶺山上,萬裏在觀看了整個開發區的藍圖後稱讚說:“這個地址選的好。”

穀牧同誌接著說:“這裏離鐵路、公路、港口、機場、水源、電源都不遠,交通方便、風景優美,是建設開發區的好地方。”

同年10月,開發區總體規劃初步完成後,《大連日報》報道《你能想象得到三年後的開發區麼》,文中描摹了未來的工業區、生活區、濱海公園等美景。當時的一些讀者在看後說:“真能吹。”

10月15日,在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思想的指引下,一群拓荒者來到了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在兩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播下了現代文明的種子。

大連開發區的規劃和建設者,在開發建設伊始,就堅持“三為主一致力”的方針,把開發區作為一個新興城市來規劃,作為現代化新市區來建設,堅持走工業化,產業化帶動城市化的道路。

金馬路的建設,標誌著大連開發區開始從美好的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金馬路的修建開始1984年年底。當時,來自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及香港地區的專家提出作為城市主幹道,金馬路的控製紅線寬度最好設計為100米。

與此同時,大連市政府公布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若幹優惠待遇的規定”、“企業登記管理辦法”、“涉外經濟合同管理辦法”、“勞動工資管理辦法”、“土地使用管理辦法”等,這是全國首次以地方法規形式公布的開發區管理文件。

在開發區至今還流傳著最初建設的趣聞。

1984年10月28日,日本前外相、日本內外政策研究會會長大來佐武郎率考察團來大連訪問。

期間,外相的夫人說要去“衛生間”,但在當時的開發區,哪有衛生間可言?翻譯無奈隻能把外相夫人領到旱廁,夫人掩鼻而退。

在國際友人麵前的尷尬,於是,崔榮漢下決心修建一流的賓館和寫字樓。

崔榮漢說:“有了一流的賓館和寫字樓,外商才相信我們是真幹,他們來到這裏有住的地方,有辦公的地方,才有可能來投資,這就是梧桐樹啊。”

那時,人們總結出一套外商來考察投資環境的順口溜是“一問電話二問路,三問水電四問住”。

大連開發區的發展路程的確不是一帆風順的。

1985年,由於經濟過熱,國家不得不采取宏觀調控政策,包括要求控製基本建設項目等。

似乎一股倒春寒撲麵而來,更為嚴峻的是,大連開發區最初高起點的基礎建設,開工第一年就投入了兩億元的建設資金。

國務院特區辦的一位領導在視察後嚴厲批評了大連,隨後國務院特區辦還下發了一個通報,沒有指名地批評了大連開發區。

通報下來之後,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建設公司經理範永昌的嗓子一下子就啞了,布置工作時要靠手勢和筆紙才能進行。

不僅如此,當時在大連市部分幹部中,同樣存在著類似的批評意見。

在隨後的日子裏,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全國不斷滑落,先後被天津、蘇州等開發區超過,曾經的“神州第一開發區”隻能看著追趕者遠去的身影自怨自艾。

最後落戶到天津的摩托羅拉以及三星,最開始都是屬於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由於國家產業布局以及自身認識等問題,大連開發區最終與世界兩大巨頭企業擦肩而過。

如同分娩,陣痛之後就是一個嶄新的生命。

有了開發區,就要談到外商來華投資,也就不得不談到日資企業。

日本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對華投資的,中國第一家日本獨資企業就是落戶在大連開發區萬寶至馬達(大連)有限公司。

1987年,已經是大連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的範永昌赴日本招商,其中拜訪的一個企業就是占據微型電機馬達世界一半產量的萬寶至馬達。

當時,與大連競爭的還有上海和天津兩地。當萬寶至馬達負責考察投資環境的西村祥二考察三地之後,認為大連建廠的優勢比較多。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聞中心主任王國棟至今還記得西村祥二所說的大連優勢,他回憶說:

一是大連市政府、開發區管委會熱忱歡迎萬寶至到大連投資,因此前去投資之後好聯係,易辦事;二是大連會日語的人多,為公司的發展打下了人才基礎;三是大連能夠吃到生魚片。

同年6月,萬寶至投資49億日元在大連開發區建設一座年產14億馬達的分廠。

1991年3月,經國家批準,大連開發區建立首批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截止1996年底,園區累計注冊企業1240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9家,成立三資企業184家,實現協議外資額29億美元,多數企業獲得了滿意的經濟效益。圍繞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工程、高效節能與環保等重點高新技術領域,園區累計引進基地產業化項目60餘項,項目累計投資近30億元。

1995年6月,《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條例》頒布實施,使園區發展步入法製化建設軌道,擁有了更加優越的投資環境。

廣州開發區辦出實際特色

1984年4月26日,中共廣州市委決定成立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籌備小組,時任廣州市委副書記朱森林兼任組長。

開發區選在黃埔區東緣、珠江和東江幹流交彙處,確立了南圍綜合區、港前工業區、東基工業區、西基工業區、北圍工業區和雲埔東區等6個小區。

1984年6月8日,穀牧在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朱森林陪同下,到黃埔區東緣實地勘察開發區選址。

穀牧聽完彙報後,來到橫滘河橋上,邊看規劃圖紙邊看地形地貌。

穀牧問:“你們怎麼設崗?”

當時大家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初時曾有對開發區範圍內搞全封閉的想法,但這裏三麵環水,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

這時許士傑回答說:“我們已有考慮,準備在橋上設崗。另外,這裏三麵環水,在水裏也準備設防。”

穀牧聽後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上帝給你們一塊大好的地方。”

穀牧同時指出:

廣州開發區不能再搞一般的引進加工業,而要搞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工業。

……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地點,選得還可以,不過不要急於求成,全麵鋪開,要一小塊一小塊地搞。

6月11日至12日,區籌備小組開會研究確定將第一期引進的111個工業項目,報廣州市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審批小組審批。

6月19日,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成立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簡稱區管委,進行開發區的具體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6月23日,區管委召開研究草擬《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暫行條例》等7個規章工作會議。

7月23日至24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召開會議專題審議《廣州市技術改造規劃》及《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同意上報國務院,並要求廣州市繼續為規劃的實施做好各項前期工作。

同時,區管委製訂出《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大綱》。開發區規劃範圍東到黃埔後便湧,南到珠江和東江河,西至烏湧,北至廣深公路,加上大蠔洲島,總麵積約58平方公裏。

9月18日,國務院批複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上報廣州市總體規劃的報告》,同意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要求把控製市區人口規模與城市布局的調整、發展與開辟開發區相結合,同時認真搞好開發區的規劃和建設工作。

9月,開發區派出代表參加廣州市經濟貿易代表團在香港舉行的廣州市經濟技術合作項目洽談會。會上開發區代表直接與34家客商洽談,簽訂了6項意向書和一項協議。

12月5日,國務院批複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做好廣州市對外開放工作的報告》同意廣州市在抓好老企業技術改造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位置定在黃埔區東緣,總麵積96平方公裏,首期開發麵積為26平方公裏。

12月28日,區管委在港前工業區舉行開發區奠基典禮,參加典禮的廣東省、廣州部隊、廣州市的領導、有關部門的負責人、港澳知名人士以及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中外來賓共3000多人。

時任電子工業部部長的江澤民參加了典禮活動。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林若、廣州市市長葉選平在典禮上講話,朱森林介紹開發區的籌建情況。

開發區的籌備和建設初期,地域偏、環境苦,政策、資金來源、人才、技術都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朱森林後來回憶說:

曾經有這麼一個文學的形象說法,就是說我拎著幾個公章,帶著幾個人,就到開發區白手起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