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開發區基本上是參照經濟特區的模式,有較大的自主權。“正局級幹部市裏批,副局級幹部開發區管委會批,政策相當於特區的政策”。
當時的廣東省省長梁靈光也很重視,省政府專門撥款3000萬元作為開發資金,不能作其他用途。這讓開發區從無到有快速地成立起來。
後來,各省凡是搞開發區的人到廣州開會,都很羨慕:“廣東省政府真是支持開發區建設。”
政策、資金的保證吸引了大量企業的進駐,剛成立不久,開發區的經濟就已經占到全市的五分之一。
廣州開發區從實際出發、依托“母城”,發展非常順利,辦出了廣州的特色。
1986年12月16日,穀牧又一次來到廣州開發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開發區加快開發建設步伐,在形成小氣候方麵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開發區建設中先走一步。
這一次,穀牧還為開發區題了詞:
在改革開放中創造未來
開發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稱得上是廣州當時飛躍發展的一個縮影。
1980年,廣州經濟實力綜合指數在全國十大城市中排第六,居中下水平。
1987年,擔任市委書記的朱森林提了一個內部做工作、對外不宣傳的口號:“超天津。”
這個目標最終得以實現。1990年,廣州綜合實力躍居第三位,僅次於北京、上海。
廣州開發區較早進行了土地使用製度改革,變行政劃撥土地為有償有限期使用土地,進行了土地向外商轉讓和成片開發的探索。
開發區管委會於1988年1月成立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招(評)標委員會,有關土地招標出讓的重大問題均經該委員會集體討論。
同年2月5日,發出第一塊土地公開招標通告。先後有12家企業報名參加投標。這塊兩年前劃撥出去而一直被丟荒的土地,通過有償出讓回收資金4004萬元。
12月19日,開發區管委會與香港兩家公司簽訂合同,出讓兩塊標準廠房用地和一塊商住用地,首次向外商出讓土地使用權。
1990年,開發區首次辦理外商包片開發土地,麵積2601萬平方米,地價6762萬元人民幣。
1991年,廣州市政府下發了《關於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決定》,對廣州開發區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廣州開發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指明了方向。
1992年,通過學習鄧小平南方視察重要談話和“十四大”精神,廣州開發區聯係實際,製定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若幹問題的決定》,提出了辟建保稅區、開工業區,深化改革,加強廉政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15條意見,使廣州開發區改革開放事業邁開了更大的步伐。
在1991年至1995年,廣州開發區以“三個有利於”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使廣州開發區在更廣闊的領域內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方麵躍上一個新台階。
一方麵,集中人財物力,加快了區域開發建設步伐,成功地辟建了廣州保稅區,啟動了東區、永和經濟區等新區的開發建設;經過廣東省政府批準,東區、永和經濟區由廣州開發區統一開發和管理;經過廣州市政府批準廣州市台商投資區設在永和經濟區內。
通過區域空間的整合和拓展,為外資大規模投入和廣州開發區下一步發展儲備了大量的土地資源。
另一方麵,廣州開發區按照“精簡、高效、統一”的原則,加快了黨委、管委會機關的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在經濟體製改革方麵,結合黨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的兩個根本性轉變的要求,廣州開發區積極推進了國有企業改革。
與此同時,廣州開發區法製建設得到穩步推進,完成了《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修改,適應了經濟發展要求,對各類規範性文件進行清理、修改和完善。
在1991年至1995年,廣州開發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242億元。
區域經濟獲得了大幅度的增長,其中,1995年廣州開發區工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達到140億元,比1994年增長了10383%。
溫州自費開建出口工業區
1984年初,溫州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14個對外開放城市之一。當時,凡列入對外開放城市,國務院都允許批準建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這一次的開放,用時任溫州市委書記袁芳烈的話說,“大大鼓舞了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
1984年4月6日,14個開放城市名單出爐。溫州排名第十三,在北海前麵。
5月4日,國務院發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通知。隨即,“取經”心切的溫州市委市政府領導,兵分兩路,南下廈門和香港。
廈門“取經”團由市長盧聲亮帶隊,有近20個部門20多人隨行,行程5天。
那時,廈門除了已有的鷹廈鐵路外,還在建高崎機場,5萬噸級的東渡碼頭、湖裏工業區,並興辦大學。
盧聲亮後來回憶說,
取回的兩條“經”:一是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要做好外引內聯工作。”
溫州市委、市政府隨即達成共識:
溫州也要建機場、修鐵路、造碼頭、設開發區、辦大學。
此後,溫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對外開放委員會,編製了《關於溫州市進一步對外開放規劃》,報浙江省委、省政府轉報黨中央、國務院批準。
4月至5月,在溫州視察的穀牧提了許多建議,他還對溫州的幹部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外國人有個習慣,每天都要與太太通電話,溫州如果連電話都打不出去,外商就不會來了。”
一年後,當時最為先進的日產程控電話被順利引進,並在全省較早開通。
改變交通條件也是當務之急,但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必須要爭取國家立項。
盧聲亮以其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在1984年5月的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不僅與溫州和台州的代表一起向大會提出改善交通環境的議案,還一一拜訪了中國民航局、鐵道部的相關領導。
時任中國民航局局長沈圖、鐵道部部長陳璞如十分關注溫州。
沈圖欣然同意溫州建機場計劃,表示民航局出資2000萬元。
陳璞如提出了一個資金由部、省、溫金麗地區三家分攤的方案。
當時,浙江省委書記王芳親自到設定的金溫鐵路沿線勘查,省政府也迅速向國家計委正式上報了項目建議書。
1984年下半年,鐵道部勘查設計隊伍進駐溫州。1985年冬,金溫鐵路全線初步設計完成。
與此同時,中國民航局也派人會同溫州進行機場選址等工作……
“死(水)路一條”的溫州交通命運,在1984年出現了重大轉折。
接下來,溫州市領導決心在中央尚未批準溫州建設開發區前,先期鋪開準備工作,打好基礎。
於是,1984年12月27日,溫州市委就以最快的速度,宣布成立了一個龍灣區,區劃麵積確定為61平方公裏。
時任市委宣傳部部長僅半年多時間的孫成堪便被“點將”,走馬上任龍灣區第一任區委書記。
一批年輕幹部也從全市各地湧向龍灣,肩負起溫州新一輪對外開放、經濟開發的重任。
正在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
1985年春天,一份蓋著國務院鮮紅大印的批複文件從北京飛來:“由於主客觀原因,近期內(龍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宜動工。”
這個“不宜動工”,意味著向國家要政策、要貸款的期望統統成為泡影。
是就此偃旗息鼓,順勢而下打馬回營,還是不違初衷,破釜沉舟,繼續堅持走對外開放的路子?
“這是一個最重大、最艱難的決策!”孫成堪後來說。
在這時候,溫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先自費辦開發區,定名為“龍灣出口工業區”,以便為今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正式批建打好基礎。
龍灣區內的領導幹部,也沒有考慮個人利益,堅持選擇了走對外開放的路子,走上了艱辛的自費開發之路。
1987年,經浙江省政府批準,龍灣出口工業區“自費”開建,並根據溫州自身特點提出了“外靠華僑,內靠能人”的方針,對外先引進華僑資金開路,對內能幹的民營企業家也可進入出口工業區辦廠。
在隨後的3年內,龍灣出口工業區共吸引了米莉莎、達得利、威斯康等溫州最早一批的外向型企業。
1990年,隨著溫州永強機場的通航後,來溫考察訪問的各方人士驟增,這為溫州爭取開發區審批創造了有利條件。
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方講話發表後,國務院批準了溫州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申請,規劃麵積511平方公裏。
同時,為適應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需要,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管理體製與龍灣行政區獨立分開,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委員會性質,下設經濟發展部、企業管理部、規劃建設、政策研究室等7個職能部門。
同年9月,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
一扇對外開放,放眼全球的窗口就此打開。
開放的窗口打開了,但招外商,引外資的“洋務運動”卻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容易。
開發區招商局局長宋金理後來回憶說:
開發區是新生事物,招商渠道不多,知名度不高,與外商合作的經驗不足。
在當時,第一批進駐園區的外資企業就隻有達得利箱包、威斯康、米莉莎等20多家;而所謂的外資,也還多是溫州的僑資為主,且90%是溫州傳統的服裝、鞋革、箱包等傳統產業。
麵對如此困境,開發區的決策者有了新的想法:“何不轉變做法,先把溫州的民營企業先發展壯大起來,再走出去,以民引外,民外合璧。”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溫州企業處在典型的“作坊時代”,村村冒煙,戶戶冒火。
鄧小平南方講話後,這種以“溫州模式”聲名遠播的個體企業有了陽光雨露後,急需發芽燦爛的土壤,而開發區正好給了這樣一個平台。
這時候,作為溫州市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一個增長極,開發區充當起了國際信息的傳遞者,先進技術的試驗田,現代企業管理改革的催化劑。一大批溫州本土企業在開發區培育壯大起來,向著具備國際視野的“跨國時代”現代化企業邁進。
人本、莊吉等集團就是其中率先跳出“作坊式”、“家族式”企業窠臼的樣板。
人本集團的前身是溫州小型軸承廠,是一個典型的“作坊式”企業,蝸居在樂清10多平方米的平房裏,幾名股東傾其所有投身技改,試圖與國外軸承“大鱷”一較高下。
開發區建區之初,就引進該企業,幾百萬的貸款扶持技術上難題的攻關。
僅僅過了兩年,人本生產的高精密度、無噪音的小型軸承,打破進口產品一統天下的格局。
從1998年開始,逐漸壯大的人本軸承,大舉兼並國內老牌軸承國企。
2001年,人本放眼國際市場,在美國芝加哥設立軸承分公司,把產品送進了通用汽車的車間。
2003年,日本大阪的軸承分廠設立。2006年,人本生產的軸承已經擠走一半的“老外”,占領了國內高端小型軸承市場的一半份額。一個年產值不足百萬的作坊企業,僅僅用了17年不到的時間,完成了向“跨國時代”的完美蝶變。
1993年,莊吉服裝有限公司進駐剛起步的溫州開發區。1996年,莊吉聯合10餘家企業組建莊吉集團,率先跳出了溫州家族企業的窠臼,並逐步把主產服裝先打進了國際市場,在世界時尚之都意大利米蘭設立了產品研發中心,率全國之先,把溫州生產的服裝搬上米蘭時裝周的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