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莊吉運用品牌進行延伸,並成功實施跨越行業、跨地區的發展戰略,走上了船舶建造、有色金屬開采、房地產開發等多元化發展之路。

築得鸞巢引鳳來。實踐證明,開發區當初走的“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溫州特色路子是正確的。

截至2007年底,開發區共引進項目1079個,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07億元,全區超億元企業達到75家。其中,外資項目316個,總投資2447億美元;在2007年引進的17個外資項目中,其中的12個便是“民外合璧”的好項目。

尤其是在大項目招商上有了新突破,先後引進了美國可口可樂、易初蓮花、百安居、日本富士公司等世界500強企業入園。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進入21世紀以來,在傳統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優勢、土地資源瓶頸又凸顯的時期,如何引導溫州民企憑借高科技力量,實現從注重規模效益向注重質量效益轉型升級,則成了溫州開發區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農民種地要講畝產效益,“耕作”開發區這塊地,也要算好這筆賬。

龍灣園區511平方公裏的土地很快滿足不了新項目的落地。在土地緊缺的情況下,2000年,浙江省批準設立規模為20平方公裏的開發區濱海園區,作為承接溫州市產業“退二進三”轉移。

為了利用好這塊地,開發區管理者除了嚴格把關項目產業符合度外,還設立了嚴格的“畝產”標準,目的是不僅提高工業用地集約化,還能推動產業集聚和升級。

項目把關強化後,區管委的招商思路從“引資”轉變為“選資”,逐步把目光瞄準到投資強度大、實力強、科技含量高,產品開發能力強的企業和項目,重點突出了對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項目的招商。

引進這些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後,等於在產業布局上建起“主幹道”,等產業發展壯大了,再延伸下去,拉長產業鏈,大大增強了開發區的發展後勁。而針對老區已經入園的傳統企業,也不是溫和地進行改良,而是引導企業大膽改革創新,逐漸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秦皇島不斷擴大開發區域

1984年10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在秦皇島市區大、小湯河之間,規劃l9平方公裏的土地,設立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秦皇島開發區建區初期,穀牧曾8次親臨秦皇島,為開發區的選址、總體規劃和建設傾入了巨大關懷。

1984年6月30日,為建立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穀牧專程到秦皇島對擬議中的秦皇島火車站北麵秦皇島開發區選址進行實地考察。這是穀牧對秦皇島開發區的第一次視察。

8月20日,穀牧和國務院副總理萬裏在北戴河召集河北省和秦皇島市領導,就建立秦皇島開發區做了具體指示,建議將區址選在海港區大小湯河之間。

經相關部門調研,10月27日國務院特區辦下文,確定秦皇島開發區區址設在大小湯河之間這一方案。

於是,在穀牧精心策劃和熱心指導下,秦皇島開發區落土紮根,鋪展開了第一頁藍圖。

在一片瓦礫、滿目荒灘之間,第一批“開發區人”秉承著“要把開發區建成改革開放的試驗區和高科技的示範區,在對外開放事業中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的曆史使命,喚醒了這片沉寂、荒蕪已久的土地。

萬事開頭難。

由於時代局限,當時的人們對於特區、開發區這樣的新生事物尚有許多爭議,不少人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

1985年4月25日,開發區建設拉開序幕。

開發區舉行開工典禮時,許多本應到場的領導沒有來,有的人甚至對開工典禮橫加指責。

開工典禮舉行過了,可是沒有項目可幹。

這時,大連市政府提供了一個正在洽談的澳大利亞邦迪管項目的信息。

時任秦皇島市城建局局長張烈軍與王廣琪等人以自己的誠意和智慧,經過長達數月的漫長談判,將這個注冊資本近300萬美元的秦皇島華燕邦迪製管公司引進了秦皇島開發區,成為開發區第一個外資項目。

這是開發區具有曆史意義的重大事件,他們終於實現了“零的突破”!

創業艱難百戰多。開發區建立之初,在原白塔嶺建設開發公司的基礎上開始工作,由張烈軍任經理。1985年11月,更名為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公司。

開始時,人員隻有七八個。有的還是借來的,實際是持觀望態度的人。他們對開發區能否辦起來心存疑慮,辦不成就打道回府。

資金呢,隻有貸來的093億元。辦公室是簡陋的臨時建築。

開發區人“幹在曠野、吃在工棚、住在臨建”,在開發區範圍內確定了062平方公裏的起步區,他們櫛風沐雨,起早貪黑,完成了“七通一平”,還從河水浸漫的河灘多整理出了40畝土地,將一個個內資、外資項目引進開發區。

開發區的創業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環境中踏上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1986年8月20日上午,穀牧第二次到秦皇島開發區視察,對秦皇島開發區的建設速度表示滿意。

穀牧指出:

我們搞秦皇島開發區的目的一定要明確,其意義主要有兩條:一是在老秦皇島市區搞合資企業有諸多不便,各方麵條件都不具備,主要是地下設備不配套,結果還不如新搞秦皇島開發區省錢;二是搞秦皇島開發區便於集中管理。秦皇島開發區的麵積不要搞得太大,一定要充分利用,宣傳上要實事求是。

開發區決策者們審視度勢,在宏觀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規劃。

在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中,始終把這一產業的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確立了以引進大企業、主導產業項目、龍頭項目和產業鏈項目為主的思路,引進了一批對汽車零部件產業有帶動作用的大項目。

1985年,英國TI汽車係統在華建立的獨資企業邦迪管路係統有限公司落戶秦皇島開發區,開創了秦皇島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先河。

公司依托開發區的良好投資環境和當時國家賦予外資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不斷引進、研發各種先進技術,使企業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1987年,邦迪公司生產的雙層卷焊管,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成為開發區外資企業的“領頭羊”之一。

戴卡輪轂製造有限公司建於1988年,是中國大陸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汽車鋁合金車輪轂專業生產廠家。公司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檢測設備,采用德國、美國、日本等國的技術標準生產鋁合金車輪轂。其產品除供應上海大眾、一汽大眾等國內主要廠家外,還遠銷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企業的落戶使開發區高檔次車輪轂的生產能力得到迅速擴張,獨占全國鼇頭。

為扶持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開發區建立了專項扶持基金,用於降低和彌補企業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土地、物流、研發、金融成本以及水、電、氣、暖等價格調整引起的成本負擔,幫助企業實現規模擴張,保持快速、健康發展。

1990年8月15日,穀牧同誌雖已年過古稀,但對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工作依然十分關注,以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身份第四次視察秦皇島開發區。

此時,秦皇島開發區已基本完成一期土地開發,且擺滿了項目,國內生產總值已達4150萬元。

穀牧說:

對外開放雖然搞了幾年,但對我們還是個新課題。要打破舊框框,進一步放寬政策,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現在中國很多地方雖然對外開放了,但還是沿襲老管理方法。各方麵不要限製得太死,才能加快發展步伐。

到1991年8月,經過6年的開發建設,開發區企業已達123家,工業總產值達20765萬元,原規劃麵積已不適應發展的需要。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談話的發表,像和煦的春風喚醒了神州大地,打消了人們“姓社姓資”的疑慮,給中國的改革開放注入了快速發展的活力。

到1992年,秦皇島開發區原有的1、9平方公裏區域已經不能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需要,開發區向上級呈報了擴大區域麵積的請示。

1992年夏,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來秦皇島開發區視察,為開發區帶來了第一次擴區開發的機遇。

根據秦皇島開發區發展建設的良好態勢,1992年底,國務院批準,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擴區。

原屬海港區、撫寧縣的孟營、前進等6個村的土地、6000餘名農村人口劃歸開發區,總麵積為10平方公裏。

針對農村的各項管理工作,1993年7月11日,秦皇島市委、市政府批準開發區設立農村工作管理局。

項目開發占地,村民不支持,村幹部也有顧慮,不願做工作。

在六村黨員幹部會上,當時任擴區工作總指揮的胡英傑擲地有聲的一番話使村幹部們汗顏:“你們當年入黨想的是什麼?宣誓時說的是什麼?是不是隻想占便宜?如果你們隻想占便宜,那還入黨幹什麼!”

在當時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農村工作局幹部員工以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換來了六村群眾的支持和理解,換來了農村社會的祥和穩定,換來了項目開發的順利進行,也在開發區曆史上樹起了第一次擴區的裏程碑。

同年8月24日上午,全國政協副主席穀牧第七次視察秦皇島開發區。

穀牧勉勵秦皇島開發區一定要抓住機遇,加快二期開發建設速度,加大秦皇島開發區招商引資力度,把秦皇島開發區的建設搞得越來越好,真正成為秦皇島市對外開放的“窗口”。

穀牧還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新落成的秦皇島開發區東方娛樂城。

穀牧參觀後滿意地說:“外商千裏迢迢來這裏投資辦企業,一定要關心他們的生活。”

穀牧還冒著炎熱詳細察看生產轎車的全過程,鼓勵秦皇島開發區要選好項目,多上一些高新技術項目。他還同轎車廠的工人師傅熱情交談,勉勵他們把好技術關,多生產高質量產品,為國爭光。

1994年8月19日,穀牧不顧年屆80高齡,冒酷暑視察了秦皇島開發區。這是穀牧第八次視察秦皇島開發區。

在視察中,穀牧就秦皇島開發區擴大建設規模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希望秦皇島開發區能吸引大客戶、大財團來秦皇島開發區投資興業,要充分利用距離京津地區近、位於華北經濟區內和臨港的優勢,進一步加快開放步伐,壯大經濟實力。”

穀牧還實地視察了秦皇島開發區的擴區工程。

秦皇島開發區進入了快速的發展階段,中共秦皇島市委、市政府調整了開發區領導班子。正如俗話所說,天時、地利、人和兼備,開發區大發展的機遇來了!

秦皇島開發區的快速發展是從擴區工程開始的。1994年3月15日,擴區工程指揮部成立,胡英傑任總指揮。3月24日,擴區工程誓師動員大會召開。

會址選設在孟營村東側的一片莊稼空地,在這裏搭起了一個簡易主席台。十幾支施工大軍和擴區工程的建設者們,以及孟營、孫莊、前進、吳莊、大白廟、小白廟的村幹部、村民代表們,從四麵八方雲集而來……台下人山人海,紅旗林立。

大會之後,轟轟烈烈的擴區工程開始了。

工地上沒有工棚。胡英傑和大家就在野地裏頂著日曬,冒著風雨,跑來跑去地工作。

開發區建設者們全被曬黑了,還被曬得起了水皰、脫了一層皮,滿臉黝黑鋥亮。

開發區的決策者們不僅要戰天鬥地,頂風冒雨,還要做失地農民的思想工作,化解他們的情緒甚至個別人的刁難。征地、拆遷、補償、安置,頭緒紛繁,矛盾重重。

祥和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伴隨著一個個大型項目的落地、開花、結果,秦皇島開發區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型企業為支柱的高新技術產業群。

秦皇島開發區人依靠黨和政府的政策,依靠自己的鋼鐵意誌和過人智慧,勝利完成了擴區工程,使開發區的麵積達到了81平方公裏,為後來的發展準備了廣闊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