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開發成為後起之秀
1984年12月19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南通、連雲港兩市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批複》。
批複中指出:“連雲港要利用地理優勢,發展與沿隴海線鐵路各省的經濟技術協作,為腹地的經濟發展服務”,並且“可以有準備地逐步興辦經濟開發區”,目標是將連雲港、南通建成“華東地區新興的工業、外貿港口城市”。
事實上,在1984年早些時候,國務院已經批準12個沿海城市為開放城市,其中沒有連雲港和南通。
時任江蘇省長的顧秀蓮親赴北京,麵見總理,請求將連雲港和南通劃為開放城市。
經顧秀蓮四處奔走,中央終於首肯。從北京回到南京的當晚,顧秀蓮就通知連雲港有關領導,趕緊準備申報材料。
接到通知後,包括市長何仁華在內的連雲港幹部們既驚喜又手忙腳亂。當時連雲港的幹部中,沒人知道申報材料怎麼準備。
當夜,何仁華帶上人趕赴山東,去向已被批準為沿海開放城市的青島、煙台取經。
從山東回來後,起草申報材料的工作就交給了時任市政府對外開放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科長朱振發。
翻開中國地圖,連雲港的地理位置優勢一目了然:隴海線東端起點,海陸、南北過渡的接合部,是陸路和海路的中轉樞紐。
但在1984年,連雲港還是一個交通閉塞的蘇北小城。隴海線當時還隻是單軌。幹部去省城,司機開著小車得繞經洪澤湖大堤,八九個小時才能到南京。
連雲港對外交流少,跟青島、上海等城市根本不能比。當地幹部當時意識到了連雲港交通上的閉塞,卻無法意識到自己觀念上的閉塞。
在開發區的選址上,領導層爭論不休。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建在靠近新浦宋跳一帶,可以利用國家給予開發區的優惠貸款,對老城區進行改造;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開發區應建在港口城區,以港口為依托,帶動連雲港。
開發區最終選擇了一個折中的結果,老城區和港口之間、靠近港口的中雲台地區黃九墊。
選址此處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黃九墊遠離城區,地廣人稀,並且‘是一個獨立地段,地理界限明確,便於監管’。當時,幹部們都以為開發區是要‘封閉式管理’的,‘必要時得用鐵絲網圍起來’。”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曆程,被當地幹部看成是連雲港市改革發展曆程的“縮影”。
1985年4月,一輛麵包車沿著一條沙石鋪就的公路顛簸著開進這片長滿葦草的荒地。
車上坐著徐沙,這位來自北京的連雲港市常務副市長、市委常委,兼任首任開發區管委會主任。他帶領包括朱振發在內的五人領導小組,開創了開發區發展的第一階段。
開發區設立之初,就有人懷疑:“紅旗到底能扛多久?”
當時國內也在爭論姓“資”姓“社”的問題。在這種爭論前,連雲港邁出的步子有點猶豫。
國務院批複的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初步規劃462平方公裏,近期規劃3平方公裏。但在實施時,連雲港卻保守地將近期規劃壓縮到035平方公裏。
1985年5月,穀牧來到連雲港,視察開發區。聽取彙報後,穀牧說:“這個地方很好嘛。”
有了這句話,開發區領導才鬆了口氣。
就在這個月,連雲港市科委與北京燕山計算機應用研究中心簽訂協議,在開發區合資建立連雲港計算機應用中心,拉開了開發區項目引進的序幕。
連雲港開發區從國家爭取到首批4億多元低息貸款。這第一批國家撥給沿海開發區的低息貸款,連雲港卻沒用完,餘下的最後都上繳了。
“當時想的是,這麼多錢都是貸款,是借來的,將來拿什麼還?所以有點不敢花。”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一位時任官員笑著說。
1985年春夏之交,開發區首任主任徐沙帶著一班人馬,在這裏開始創業。他們每天拿著21元的現場施工補貼,工資從原單位領取。不到4年,2萬平方米的廠房建起,開發區配套基建基本完成。
1986年8月,鄧小平在視察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時揮筆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
在連雲港開發區,幹部們也小心翼翼地邁出了開放的步伐。在沿海開發區中,最早提出了“內聯打基礎、外引上水平、促內轉外、內外結合、以外為主”的開發方針。
氨綸廠、中金醫藥包裝公司、熊貓電子音響公司等高科技含量的企業,成為開發區的首批進駐企業。至1989年底,開發區共批準外引內聯項目65個。
然而此時,紀檢、法院等部門突然入駐開發區,對開發區賬目進行全麵審計。
調查緣於一封“人民來信”。寫信人舉報徐沙有經濟問題,如在開發區額外領取補貼,徐沙在北京家裏的電話費也拿到開發區報銷,等等。
風波一直持續到1992年前後,雖然最終不了了之,徐沙卻因此黯然返京。
在開發區被審查的幾年間,煙廠、酒廠、飲料廠等一批有的甚至連協議都簽好的高利稅項目幾乎無人督促落實,紛紛落空,剩下新建的廠房空蕩蕩地擱在開發區裏。
開發區領導層“大換血”,開發區第一階段的發展至此謝幕。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在鄧小平發表這番講話的1992年,中國呈現全方位大開放的格局。
而在連雲港,一場行政中心東西之爭卻愈演愈烈:是依托大港,向海洋發展,還是留守原地,“攤大餅”式建設?
整個20世紀90年代,就在全國其他沿海城市都在大幹快上的時候,連雲港落後了,失去了第二次發展機遇。
從地圖上看,連雲港市的空間分布有些特別,“一根扁擔挑兩個筐”。“扁擔”是23公裏長的新港城大道,“筐”是西部的新浦、海州和東部海濱的連雲。兩“筐”之間是大片的鹽田。
在2005年以前,鹽田的管轄權屬於江蘇省。一直以來,連雲港被分成兩個部分,名為“一市兩城”,城市中心是距離海邊30公裏的新浦。
從行政中心新浦、連雲到海邊,得經過新墟高速公路,花上近一個小時。
有多少地方夢寐以求想要麵向大海建個港口都求不到,在江蘇,也隻有連雲港有這個先天優勢,為何不充分利用呢?
在連雲港曆任主要幹部中,並非沒人注意到這個優勢。1977年,連雲港市委書記金遜就曾考慮連雲港向東發展。1984年,市長何仁華也提出向東發展。
1992年和1997年,江蘇省政府兩次批複市政府東遷的報告。
1992年,江蘇省政府批複連雲港市政府東遷報告後,市委書記力主東遷,市長持反對態度。
結果,市委書記帶著市委一班人馬,來到港口的遠洋大樓辦公,市政府領導班子則堅持留在老城區。
這種市委書記和市長的“雙城記”上演了半年多,結局是兩人同時接到調令。
1997年,江蘇省委、省政府領導在連雲港市召開“兩會”時,提出將連雲港市政府遷移到東部港口城區。
時任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市政府東遷到港口城區。這一次反對的變成了市委書記。
2000年1月,市長被調離連雲港,到山東日照市當市委副書記。
行政中心東西之爭,折射出連雲港幹部們在城市定位與發展方向上的分歧。這種分歧早在開發區選址時,就已露端倪。
事實上,北京大學和新加坡的專家看了連雲港市原來的規劃後說:“規劃做反了”,主張將港口城區作為中心區。
在遭到連雲港的拒絕後,他們在日照市告誡說:“不能像連雲港市那樣,港城建設分離。”於是,日照人將中心區遷到港口城區。
20世紀90年代那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就在連雲港一次次的反複爭論中與其失之交臂,這是連雲港錯過的第二個發展機遇。
在當時,各國家級開發區也度過了最初的創建和探索期,進入高速增長期。
在當時,國內很多地方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連雲港卻還僅靠負債發展國有工業,鄉村工業、民營經濟一直沒做起來。直到2005年,所轄4個縣的工業比重才剛剛超過農業。連雲港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2003年,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李源潮在連雲港市提出了“以工興港,以港興市,以市帶農”的戰略方針,連雲港市開始了建設臨港工業區和加快東部城區建設的步伐。
2005年,連雲港被不足百裏遠的“小兄弟”日照港超過,且被擠出全國沿海港口前10位。
1984年,日照還是縣級建製;1992年,日照生產總值是連雲港的三分之二;2004年,日照生產總值超過連雲港2858億元。
為何被日照超越呢?
日照在建市之初就邀請國家級專業機構對其城市建設進行規劃,之後的建設緊貼100公裏海岸線構建,實現了濱海城市空間布局的轉變。昔日的內陸小城此時已經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海濱城市了。
相比之下,連雲港“一市兩城”的理念,做法是在新海地區“攤大餅”,離“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尚有一段距離。
在創造機遇、抓住機遇、利用機遇等方麵,日照比連雲港更有遠慮。日照港積極爭取多方合作,大大緩解了資金的不足;與中石化合建30萬噸級原油碼頭,把臨港工業作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招引和培育了一批臨港工業大項目,而這些正是連雲港缺乏的。
2005年春節後,連雲港行政中心終於向東挪了5公裏,而隨著西部大開發、江蘇“振興蘇北”戰略的實施,機遇再次降臨連雲港,已經錯過兩次機遇的連雲港能抓住嗎?
時任連雲港市委書記的王建華說:“如果這次我們再抓不住機遇發展連雲港,我和我們的常委講,我們應該集體跳黃海。”
2005年,時任南京市委常委、江寧區委書記的王建華跨江北上,進入蘇北地級市的最高領導層,同時也開啟了連雲港新一輪的改革。
這一年,原先省直管的沿海部分地產鹽田也被移交給連雲港,一直以來將連雲港分成兩城的地理障礙終於消失了。連雲港將其規劃為臨海產業園區,以滿足大的工業項目用地需要。
王建華上任後,製定了建設“現代化的港口工業城市、國際化的海濱城市和山海相擁的知名旅遊城市”的發展戰略,掀起了大發展、大建設的局麵,得到了省委領導的高度評價和肯定。
2007年元旦,溫家寶視察連雲港,把連雲港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麵重新定位,要求連雲港盡快建設成為我國溝通東西、連接南北的一個重要經濟紐帶。在這些新的機遇前,連雲港人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連雲港市政府一位官員說:“以前連我們自己都對連雲港失望了。但現在連雲港的變化真的很大,開發區擴大到100多平方公裏,去年一年的基礎設施投入就相當於建區前22年的總和。”
2007年,連雲港在全國53個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排名第二十三位,3年升了9位。
連雲港成為了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後起之秀。
北海以港口模式進行建設
1990年11月2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在溫家寶等陪同下來到北海,視察了部分工廠、港口碼頭、旅遊區和駐軍官兵。
在聽取了北海市黨政領導的彙報後,江澤民說:
概括起來,你們是後起之秀,前途無量。我還有一句話:“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還要紮紮實實做好工作。你們的前景很不錯,但中期規劃很重要,一定要把規劃搞好,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北海的優勢,促進廣西以至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