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投資2600萬美元的香港獨資企業瀛海電子公司從立項到注冊僅用了24小時。此事在港城引起不小的震動。在開發區,一天時間注冊一個企業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外商為何鍾愛煙台開發區呢?投資商為何能在超乎想象的時間裏拿到批準證書呢?這是煙台開發區實施“優化環境興區”戰略,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政務提速後出現的新氣象。

為建設“陽光政府”,開發區從2001年開始探索推行ISO9000國際政府貫標體係,著手規範文件的立、改、廢工作。連續幾年轟轟烈烈的“環境建設年”係列活動,更對簡政提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經過前後兩輪審批製度的改革,開發區建區以來的140多個規範性文件廢止了80餘件,砍掉了64%的審批事項,清理或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75項。

另外,開發區還設立“綠色通道”和“馬上辦”辦公室,為外來投資企業解決困難。“企業有困難,請找‘馬上辦’”已經成為開發區的一句標誌性口號。“企業優先”、“讓投資者滿意”等理念在開發區是生根發芽。

為了打造一流的投資環境,開發區還提出建設“生態型、園林式、現代化新城區”的目標。20年來,累計投入60億元,建成並投用了一批高檔次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配套由傳統的“七通一平”、“九通一平”向精準化、專業化發展,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全國第三家進行城市信息管線集約化的區域。

在不斷提升硬件設施配套水平的同時,開發區更加注重人文、法治、生態等綜合投資環境的建設,將“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建設和諧高效生態城區”寫入環境方針,紮實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開發區逐漸成為“中國工業園區環境管理示範園區”,並榮獲“ISOI4000國家示範區”稱號,成為山東省首家獲此殊榮的區域。

20年風雨,20年奮進,20年圖強,煙台開發區走過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黃海之濱,開發區那遠航的風帆已經鼓滿,正向著明天,劈波遠航。

南通開發區創建示範區

江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德新曾經自豪地說。

我們不僅吸引了25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紮根南通,形成了精細化工、化學新材料等支柱產業集群,而且留住了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清新的空氣,成為蘇中、蘇北地區惟一獲得ISO14000(環境管理體係認證)國家示範區稱號的區域。

的確,走進開發區,這裏沒有林立的煙囪、刺鼻的氣味,包括了我國最大的丁苯橡膠生產企業、全球最大的吡啶生產商在內的一大批企業,靜靜地坐落在這片寧靜的樹林中,清風吹拂、林草唱和,恰似一個工業化的世外桃源。

那還是在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的緊要時刻,一境外客商欲將一個上億美元的項目遷到這裏,然而環保部門發現,該項目排汙不符合標準,開發區領導隻好忍痛割愛。

20多年裏,如此被“環保一票否決”的項目多達數十個,投資額超過3億美元。開發區人在惋惜之餘,更多地想到的是對後人的責任。

除了控製汙染源進入,開發區還建立了長效管理機製:對所有企業的廢水、廢氣和噪聲進行動態監測;定期檢查企業環保設施;大氣環境自動監測子站每天進行監測、報告;設立24小時投訴電話……當時,開發區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和環保“三同時”執行率均達100%。

建設國家級示範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僅做得實,而且起步早。

在20世紀80年代末,這裏建成了全國開發區中第一家汙水處理廠,當時引進的國際先進工藝和設備,多年後仍屬國內領先水平。1997年建立了集中供熱供氣的熱電廠,小鍋爐從此“消形遁跡”。

鑒於自身產業特點,開發區借助企業特種聯合消防隊的良好基礎,整合消防、公安、安監、衛生等力量,在全國率先建立融環境應急反應與環境無害化控製於一體的化工重大環境安全事故應急響應機製,將事故災害降到最低。

3年間,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環保資金投入從6538萬元上升到212億元,區域綠化率從354%上升到405%。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申華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有一條“鐵規”:凡進公司裝卸碼頭者,都須先觸摸一下門口的銅球。公司工環科科長陳豪介紹,這是他們自己研製的靜電導除裝置,用於防止帶電引起爆炸。為消除一切事故隱患,該公司可謂動足腦筋:在庫區,視頻監視全天候工作;在碼頭,火警按鈕、緊急衝淋器隨處可見;從卸料到儲罐,都配有緊急切斷裝置。

像這樣將安全理念“武裝到牙齒”的企業,在開發區還有不少。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董克新深有體會地說:“企業的重視源於創建ISO14000國家示範區,所有企業都參與進來了,環境管理水平整體得到提高。”

當時,東麗酒伊、帝人公司、新福達電子、虹波重工、羅萊家紡等1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係認證,區汙水處理廠、江天化學、中船機械等企業也開展了這一認證。開發區中心區域通過或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係認證的企業達25%以上,預計2到3年,將超過50%。

在這裏,環境管理不僅僅是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必修課,而且走進了所有開發區人的課堂,中小學環境教育普及率超過90%,區實驗小學還將汙水處理廠作為環境教育基地,各社區也紛紛開設了環保宣傳專欄。2005年,區內星湖花園被評為江蘇省綠色社區。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還積極引導企業加強產業鏈銜接和資源再生利用、循環利用。企業產生的廢料、邊角料、殘次品等的再生利用,在日本已形成一種產業循環。開發區有針對性地招商,把日本關西化學這一專門從事廢塑料綜合回收利用的企業吸引過來,同時,區內江天化學、瑞利化學、先正達等一批企業也形成了互為上下遊的產業鏈關係。汙水處理廠的汙泥循環利用體係正不斷加緊構築。美亞熱電投入13億元,實施供熱擴容工程和鍋爐煙氣脫硫工程,實現了固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極大地改善了大氣環境質量。

生態平衡推動了企業可持續發展。高標準的環保體係、每年上千萬元的環保專用資金,不僅使南通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成為“全國環保百佳工程”,還使其成為全國除草劑產品“百草枯”的標準生產企業。

環保工作的有效推進,促進了經濟總量的擴張、產品結構的優化和發展後勁的增強。

2006年,全區以惠生重工、振華港機項目為代表的海洋工程船舶裝備業,以航天萬源安迅能風電設備、奧地利碧路生物柴油、美國麥哲裏甲醇汽油等項目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以嘉吉糧油項目為代表的食品加工業,以薄膜型液晶顯示屏項目為代表的IT產業,以百奧生物科技項目為代表的生物製藥業等優勢項目,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整個園區呈現出再一次翻天覆變化的景象。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山東的第一批開放城市》杜朝偉著山東人民出版社

《北海:中國沿海開放城市》段煉主編五洲傳播出版社

《中國經濟特區和十四個開放城市》王文祥編著中國展望出版社

《沿海開放城市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餘鍾夫主編科學出版社

《蓬勃發展的開放城市》向三久熊彩雲編寫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中國的開放城市》新華社中國新聞資料社編輯部編輯新華出版社

《中國開放城市與經濟特區》《中國開放城市與經濟特區》編輯委員會編經濟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