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擴區至今,開發區已走過了10年的發展曆程。

當年奮戰在擴區第一線的管委主任胡英傑等領導為了新區13個村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為了完成開發區新時期的曆史任務,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帶領社會發展局幹部員工義不容辭地衝上了二次擴區第一線。

擴區牽動著工委、管委領導的心,也在社會發展局幹部員工的心頭湧動著神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與工委、管委保持一致,理解和支持開發建設工作,這將是開發區二次擴區後一個時期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據初步了解,新區各村村情複雜。個別村兩委班子不健全;有的村兩委幹部不團結,幹群關係緊張;部分學校房屋簡陋;有大量群眾聽信誤傳,以為建房就能補錢、栽樹就能得利,以致新區各村家家建房,遍地栽樹……

針對這些問題,秦皇島開發區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和部署。工委書記楊泰安、管委副主任田鳳鈞、總會計師劉曉毅等聽取各組情況彙報,調查研究,為各組鼓勁。

11月8日,開發區召開了新區農村兩委幹部第一次會議。新區13個村的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參加了會議。

這次會議使新區的農村幹部對開發區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開發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也在他們心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1月22日至28日,工委、管委舉辦了為期一周的新區農村兩委班子成員培訓班。

胡英傑、宋蘭香、田鳳鈞、劉曉毅及擴區工作領導小組各位成員出席了培訓大會。

新區13個村全體黨員、兩委幹部及社會發展全體同誌共計400餘人,聽取胡英傑的培訓動員講話。

胡英傑再次提起10年前對原6村幹部講過的話:

黨員幹部從入黨宣誓的那天起,就要做好為工作、為群眾吃虧的準備。沒有思想覺悟,我們何必入黨?

……

開發區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區內全體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這鏗鏘的話語震撼著在場每一個人的心。

培訓班期間,正值黨的十六大剛剛勝利閉幕。工委書記楊泰安為全體學員作十六大精神輔導報告。

建設規劃局、勞動人事、局檢察院、公安分局及社會發展局新區管理處等部門的負責人分別為全體學員講授了土地、占地安置補償、農村勞動力就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及預防職務犯罪等開發區各項政策、法律、法規,並進行現場答疑。

原六村的兩委幹部代表暢談規劃開發區後的切身體會。觀摩了東、西區農村工作、生活現狀,參觀了區容區貌及企業發展情況。

在7天的培試過程中,63名學員克服了家庭、工作等各方麵的困難,堅持學習,認真討論,真正做到了思想統一、步調一致,培訓工作基本達到了初衷和目的。

在培訓班結業大會上,舉行了莊重的授章儀式。

社會發展局黨委書記、局長曹成立將各村黨支部、村委會新印章交到各位村書記、主任手中。

一個個印章並不沉重,但交到新區村幹部的手裏卻是沉甸甸的。因為那是一份權力,是一份責任,更是開發區工委、管委對新區的13個農村基層政權實行統一管理的象征。

培訓對新區廣大村幹部真正起到了震動和鼓舞的作用。工委、管委要求各村:“堅持坐班。讓群眾辦事能找著村幹部,讓工委管委安排工作能找得著村幹部;要從改善幹部自身形象做起,從改善村委會辦公環境做起。”

按照這一要求,13個村的村幹部整理、清掃曾經堆滿欄草、廢物的村委會,製定各種規章製度,新區各村的群眾都欣喜地看到劃歸開發區後的變化。

開發區第二次擴區工作邁出了穩健的可喜的第一步。

2005年9月11日,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正式複函河北省政府,同意秦皇島開發區擴區1608平方公裏。

曆經多年積澱,特別是“十五”期間的跨越式發展後,開發區謀求大發展、率先發展的新的宏偉樂章正式奏響,一幅遼闊而壯美的新畫卷在開發區的前方豁然鋪開,並向遠方延伸,展示出美麗的遠景。

煙台開發區加快項目引進

煙台開發區從建區伊始,開發區的決策者們就意識到,項目是開發區建設的生命線,項目引進的數量和質量,在很大管理方式上決定著開發區建設的速度和水平。

20年來,煙台開發區圍繞招商引資工作,不斷拓寬發展新思路,大膽調整開放戰略,為開發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煙台開發區在科學分析把握外商在華投資趨勢和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鞏固港台,強化日韓,拓展歐美”的招商引資思路。

對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商,繼續發揮聯係多、基礎好的優勢,鼓勵外商擴大投資,吸引夥伴投資;對日、韓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緊緊抓住其產業轉移和建設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的機遇,采取設立海外專業招商處、高層互訪等形式,加深彼此的了解和溝通;對歐美國家和地區,一改過去“漫天撒網”的做法,以美國、德國為突破口,逐漸拓展到北美、北歐、中歐、環太平洋的重點國家和地區,集中力量打攻堅戰。

為了提高項目引進的層次,開發區對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大公司以及國內500強企業建立了招商檔案,選擇重點逐一研究,製作有針對性的招商專案。對於高新技術產業、能夠形成產業規模、輻射帶動力強及出口創彙能力高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促使它們早注冊、早建設、早受益。

20年來,先後有2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開發區紮根發芽、開花結果。截至2004年9月底,開發區20年累計引進外商投資項目818個,投資總額464億美元。其中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112個。

作為一個位於地級城市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敢於公開瞄準大城市開發區,叫板“國家級開發區十強”。在一些人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煙台開發區經過20年的努力拚搏,卻將這一目標變成了現實:2000年,煙台開發區經濟實力在49個國家級開發區中還排在13位,到2002年,一舉超過5個國家級開發區,躋身八強。據商務部公布的2003年49個國家級開發區綜合評價,煙台開發區列第七位。

“這是自我加壓的結果。”市委常委、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王秀臣深有感觸地說,“從縱向比較,開發區從上世紀80年代建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昔日的荒灘上建起了一座初具規模的工業新城,這確實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但與天津、青島、大連開發區相比,我們差距很大,必須奮力追趕。”

“自我壓擔子”促進了開發區經濟總量翻番增長,尤為明顯的,生產總值在2000年實現45億元的基礎上,2003年達到140億元,三年累計完成300億元,是前16年的13倍;三年平均增長458%,比全國開發區高出16個百分點,比全市高出31個百分點。

煙台開發區經濟的快速提高得益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他們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和建設半島製造業基地的機遇,適時做出決策,由原來發展六大支柱產業調整為傾力發展機械汽車和電子信息兩大龍頭產業,把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

在這個思想指導下,煙台開發區重點加強了這兩個領域的招商引資力度。隨著通用汽車、JG手機等重量級項目的落戶,以及大宇挖掘機、首鋼電裝、正海電子等區內原有企業的快速發展,開發區的產業優勢真正形成,出現了集聚、集群效應。

在抓招商引資的同時,煙台開發區加大了原有企業的培育力度。從抓核心企業規模擴張入手,重點圍繞整車及零部件、裝備機械及零部件、高技術電子信息產品加工等領域,從資金、人才、政策等各個方麵給予重點傾斜。

煙台開發區還在全區企業中設立了“牡丹花獎”,年度產值達到50億元的,管委授予企業“金花獎”,一次性獎勵企業法人代表50萬元,獎給企業純金獎杯一座。年度產值超過20億元和5億元的分別授予“銀花獎”和“銅花獎”,並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