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連實現從鄉村到城市
2007年3月26日,經過長達3年的談判,大連終於從以色列和印度等強手中脫穎而出,使得美國英特爾芯片落戶大連開發區,此舉甚至改變了整個亞洲的IT格局。
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大連開發區實現了“從鄉村到城市”的巨變,同時也讓每一位開發區人,都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成果。
金石灘街道葡萄溝村的農民唐立良,從前一家4口人擠在兩間小平房裏,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自家的5畝地上種的玉米。
2007年春節,唐立良夫婦不僅搬進嶄新的樓房過大年,還享受了過去隻有城裏人才能享受的“低保”。
2005年至2006年,大連開發區動遷農民總量達兩萬戶,超過大連開發區此前建設20多年的總和。
與此同時,《大連開發區被征地人員社會保障辦法》、《大連開發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製度》以及大連開發區農民新型合作醫療等製度的相繼實施,使大連開發區全方位的社會保障體係日益完善。
如今,開發區全部失地失海人員直接與城市居民接軌,不需繳納一分錢,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就能享受到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生活補助,徹底免除失地失海的後顧之憂;而沒有被征地變為市民的農民,大連開發區全麵推行農村地區低保,保障水平遠遠高於其他地區。
由於農民新型合作醫療的實施,開發區基本實現了醫療保險全覆蓋,農民也可以享受到和城鎮職工一樣的住院補償和大病救助,醫療負擔大大減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也得到有效緩解,“小病扛著,大病躺著”的狀況徹底改觀。
2007年,大連開發區城市職工和農民人均年收入分別達到252萬元、9000元,老百姓真正因大連開發區的經濟飛速發展而受益。
在開發區金馬路中段,集大劇院、圖書館、規劃展覽館於一體的開發區文化廣場,成為開發區新城區建設的新地標。
投資6億元、總建築麵積29萬平方米的開發區大劇院,是大連市50年來投資最大的文化藝術設施,舞台總麵積1800平方米,樂池麵積88平方米,各項設施均達到國際標準。
總建築麵積27萬平方米、設計藏書容量130萬冊的開發區圖書館,設有報刊閱覽區、青少年服務區、綜合圖書借閱區、電子閱覽區和多媒體閱覽區等多個功能區,閱覽座席1300個,環境設施達到省級圖書館水平;建築麵積126萬平方米、展區麵積8800平方米的規劃展覽館集宣傳、教育、接待、觀光、交流等功能於一體,是全國開發區中規模最大的城市展覽館。
同時,開發區幾乎每個社區都建有自己的文化活動室和居民學校,村村有黨員標準化活動室,老年模特隊、秧歌隊、合唱隊、舞蹈隊、健身隊,常年活躍在基層;鄰裏節、聯誼會、聯歡會,拉近了外來人口、外籍人士和本地居民之間的感情;外企納涼會、忘年會、文化周,實現了中西文化的對接。高品質的文化生活,成為了開發區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則真實發生過的小小“趣聞”,從一個側麵證明了開發區建設的成就。
在舉世矚目的英特爾項目落戶大連的前期考察過程中,美方專門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企業的高管們習慣於經常聽音樂會,他們想了解大連有沒有類似的演出和正規的場所。
在當時,開發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立刻就拿出正在施工的開發區大劇院的圖紙,向美方詳細介紹了劇院的功能與水平。美方在認真地了解了大劇院的情況後,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事後人們戲言:“英特爾落戶大連,開發區大劇院也是‘功臣’之一呢。”
2008年,依據大連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大連開發區確定了發展小窯灣的開發戰略。
2008年12月31日,伴隨著小窯灣國際商務區的奠基,昔日清冷寂寥的小窯灣開始走進人們的視線,成為開發區人經濟生活中的熱門話題。
大連開發區也由此開始了新起點上的二次創業。
小窯灣位於大連北部,是通往東北地區的門戶。
1990年,大連市政府在《大連市城市總體規劃》中首次提出小窯灣公共中心區的概念。在隨後編製的《大連市城市總體規劃(2000—2020)》中,正式確定了未來大連城市空間拓展“西拓北進”的戰略目標。
1996年,大連市政府批準了調整後的小窯灣公共中心區規劃。
2007年,開發區依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確定了發展小窯灣的開發戰略,小窯灣的發展建設進入實施階段。
2008年12月31日,大連開發區小窯灣彩旗飄揚,鑼鼓喧天,小窯灣國際商務區奠基典禮在這裏隆重舉行。
省市領導張成寅,夏德仁、戴玉林、孫世超、姚家凱、錢忠傑、張榮傑、張世坤;省市老領導崔榮漢、畢錫楨、魏富海、卞國勝、李永金、林慶民出席了啟動儀式。
2009年6月12日,專程到大連開發區小窯灣施工現場視察的大連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李萬才對小窯灣的開發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
把小窯灣建設成為完善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功能、實現國際化城市與現代產業良性互動的重要區域,在實現開發區新一輪大發展的同時,再創佳績,再做龍頭,拉動大連市經濟在新的起點上又好又快發展。
秦皇島開發區第二次擴區
在“九五”期間,秦皇島開發區進行“二次創業”,啟動三期建設,實際利用外資達到482億美元,經濟發展不斷提速。
2000年10月,為推進全市對外開放工作,秦皇島市委、市政府決定由秦皇島開發區對原山海關開發區實行統一管理。
東西兩區統管後,優勢互補,迅速掀起了新一輪發展高潮。
金海糧油、哈動力出海口基地、萬基鋼管等一批對全市經濟有著重大帶動作用的項目在短時間內相繼落戶,開發區發展的實力和潛力明顯增強,並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
開發區項目引進與用地緊張的矛盾已日益顯現。
是滿足於現有的經濟水平小富即安,還是擴大發展以拉動全市經濟的提升?
開發區工委、管委領導高屋建瓴,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市開發區擴大區域範圍方案》。
2002年10月16日,是秦皇島開發區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
市委書記王建忠主持召開市黨政聯席會議。
市長菅瑞亭,市委副書記周衛東、張樹仁、諶曙光等領導與市國土、規劃、財政等各局以及撫寧縣、海港區政府的負責人專題研究秦皇島開發區擴區有關問題。
會議決定:
擴大開發區區域範圍,以切實發揮開發區作為全市對外開放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開發區的開發建設步伐。
同年10月18日至22日,社會發展局的有關人員三赴新區13個村,就各村經濟、民風、學校、文化市場、醫療機構設置等情況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10月31日,市長菅瑞亭主持召開開發區擴區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研究決定將原屬撫寧縣、海港區的深河、邢莊等13個村,約26平方公裏的土地,整體劃入開發區,並命名為開發區新區。
11月3日,工委書記楊泰安、管委副主任田鳳鈞深入新區13個村,熟悉各村基本情況。
11月4日,胡英傑任組長,工委副書記宋蘭香、管委副主任田鳳鈞、總會計師劉曉毅、管委副主任彭雲任副組長,管委辦公室、社會發展局、勞動人事局、建設規劃局、公安分局等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成立了開發區擴區工作領導小組。
社會發展局局長曹成立任擴區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下設新區管理處,負責擴區接收及13個村的日常管理工作。
自此,開發區第二次擴區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