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鬷夷子謂力叔牟(1 / 1)

鬷夷子(1)謂魏力叔牟(2)曰:“越山之中多蒙頌(3)、玃父(4),而牛尾狸(5)亦產焉。狸膋(6)與肉間錯(7),味旨甚。當林實秋肥(8),狸日飫(9)之,其毛澤澤(10)。狸自料為人所忌,穴山為宮(11),樹石為柵(12),聚籜(13)為墉(14),晝伏(15)夜動,無隙(16)可尋。老獵師嗾(17)犬蹤跡(18)之。毀墉而煙(19)其宮。狸不能煙(20),閉目冒火出,犬隨斃之。”

力叔牟曰:“狸何罪哉?”

鬷夷子曰:“狸何罪哉,利其肉之膬(21)也。高、國氏(22)以富見禍(23),人以為無辜;殊(24)不知從己召也。高、國氏亦牛尾狸哉!”

君子曰:“匹夫無罪,懷璧其罪(25)。”信矣(26)!

“注釋”

(1)鬷夷子:人名,複姓鬷(zōng)夷,鬷夷先生。

(2)力叔牟:人名,力姓。

(3)蒙頌:獸名,猴類。《本草綱目·獸·果然》:“蒙頌一名蒙貴,乃蜼之又小者也。紫黑色,畜以捕鼠,勝於貓狸。”蜼,長尾猴,又名狖。

(4)玃(jué)父:大猴,一說大母猴。

(5)牛尾狸:獸名,一名玉麵狸。

(6)膋(liáo):腸部的脂肪。這裏泛指脂肪。

(7)間錯:交錯,交叉。

(8)林實秋肥:秋天林中的果子熟了的時候。

(9)飫(yù):飽食。

(10)澤澤:光潤,亮晶晶的樣子。

(11)穴山為宮:挖山為巢。穴山,把山挖成洞。宮:窩。

(12)樹石為柵:把石塊立起來做柵欄。

(13)籜(tuò):竹筍一層一層的外皮。這裏指竹子。

(14)墉(yōng):高牆。

(15)伏:臥在洞中。

(16)隙:機會。

(17)嗾(sǒu):叫狗聲,人唆使狗時的聲音。

(18)蹤跡:跟蹤追跡。

(19)煙:用煙熏。

(20)不能煙:受不了煙熏。

(21)膬:同“脆”,脆嫩。

(22)高、國氏:疑指高張、國夏,皆為春秋齊國的上卿。

(23)以富見禍:因富而蒙難。

(24)殊:竟然,卻。

(25)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語出《左傳·桓公十年》。百姓雖然無罪,但他懷有璧玉就是他的罪過(因貪其璧而妄加以罪)。

(26)信矣:真的是這樣啊!

“譯文”

鬷夷先生向魏國的力叔牟說:“越地的山裏盛產蒙頌和大猴,也產牛尾狸。牛尾狸的脂肪和肌肉交錯,味道香美得很。當秋天林中的果實成熟的時候,牛尾狸天天吃得飽飽的,它的毛就油光油亮。牛尾狸料想自己一定會被人嫉妒,就挖山洞為窩,把石塊立起來做柵欄,用竹竿做高牆。白天臥在洞裏,晚上才出來走動。人們無法得到它。老獵手就驅使獵犬跟蹤追跡,搗毀了它的牆,點起火用煙熏它的窩。牛尾狸忍受不了煙熏,閉著眼睛冒著火跑出洞,獵犬跟著就把它咬死了。”

力叔牟問:“牛尾狸有什麼罪過呢?”

鬷夷先生說:“牛尾狸有什麼罪呢?是獵人貪求它的肉脆嫩好吃啊!春秋時期齊國的高氏、國氏家族因富裕而遭受了災禍,人們隻以為他們是無罪的,卻不知道災禍也是他們自己引來的。高氏、國氏也是牛尾狸啊!”

君子評論說:《左傳》裏說過“百姓本來無罪,可是因為他身上藏有璧玉,有人為了貪求那玉就給百姓妄加罪名。”看來這話說得一點不假啊!

“評說”

這篇短文作者以老獵師捕捉牛尾狸為喻,揭示了世間貪財害命者卑鄙殘酷的手段,進而發出“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感歎,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統治階級,對廣大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具有較高的人民性。

寫法上,隻是在敘述的基礎上,一問一答,稍事議論,即闡明了主題,簡練明快,幹淨利落。這是因為作者對生活觀察得深刻、凝聚得幹練,才能一氣嗬成,毫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