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揚食我諫晉定公戒驕(1 / 2)

晉定公(1)好以位驕人(2)。

揚食我(3)諫曰:“東海有巨魚,名王鮪(4)焉。不知其大多少,赤幟曳曳(5)見龕赭間(6),則其鬣(7)也。王鮪出入海中,鼓浪(8)噴沫,腥風蓋翛翛然(9)雲(10)。逢鮂(11)、鰼(12)、鰹(13)、魾(14)必吞,日以十千計,不能饜(15)。出遊黑水洋(16),海舶(17)聚洋中者萬,王鮪一噴皆沒,不見其從。雄行(18)海間,孰敢向問(19)之者?沂(20)潮上羅刹江(21),潮退,膠焉(22),矗若長陵(23)。江濱(24)之人以為真陵也,涉之,當足處(25)或戰(26),大駭。斫甲(27)而視,王鮪肌之(28)。乃架棧(29)而臠割(30)之,載數百艘。烏鳶(31)蔽體,群啄之,各飫(32)。夫王鮪之在海也,其勢為何如;一失其勢,欲為小鱦(33),且不可得。位其可恃乎哉(34)!”

定公曰:“寡人已知之矣,子姑就舍(35)。”

君子曰:德稱(36)其位者,恒下人(37),反是則驕。是何也?德則虛(38),不德則盈(39)。虛則能容,盈則覆(40),理也。《傳》(41)曰:“君子以虛受人(42)。”又曰:“日中則昃(43)。”可不信夫?

“注釋”

(1)晉定公:春秋晉國國君,名午,在位三十七年,死諡定。

(2)以位驕人:憑借自己的權力地位而對人驕橫傲慢。驕人,驕於人,對人傲慢、瞧不起。

(3)揚食我:人名,揚姓。晉大夫羊舌肸,字叔向,其子揚石,字食我。

(4)王鮪(wěi):魚名,又名鱘。《古今注》曰:“鯉之大者曰鱣,鱣之大者曰鮪。”

(5)曳曳:連綿不絕的樣子。

(6)龕赭間:龕山、赭山之間。龕山在浙江蕭山縣,赭山在海寧縣,二山對峙。

(7)鬣:魚的脊鰭。

(8)鼓浪:拍浪,掀起巨浪。

(9)翛翛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樣子。此處指腥風四處飄逸。

(10)雲:語末助詞。

(11)鮂:魚名,即白鯈魚。

(12)鰼:魚名,即泥鰍。

(13)鰹:魚名,形似鱔。

(14)魾(pī):魚名,即大鱯。

(15)饜:吃飽。

(16)黑水洋:深海。

(17)海舶:航海的大船。

(18)雄行:威武地遊行。

(19)向問:靠近它問一下,向它問一聲。

(20)沂:通“泝”,也作“溯”,逆流而上。

(21)羅刹江:水名,即錢塘江。錢塘江因風濤險惡,又名羅刹江。羅刹是佛經中對惡鬼的通稱。

(22)膠焉:困在那裏。膠,形容魚離水後不能自由遊動的困境。

(23)矗若長陵:高大得像個山丘。解為“陵墓”也通,長陵是漢高祖陵墓,在渭水之北。

(24)濱:水邊。

(25)足處:站在上邊。

(26)或戰:有時顫動,戰,通“顫”。

(27)斫甲:割下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