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侯(1)再伐山戎(2)。
賓胥無(3)問曰:“聞君將有事(4)山戎。然乎,非與(5)?”
公曰:“然。何如?”
曰:“以臣觀之,可伐者五,不可伐者一。”
公驚曰:“何謂也?”
曰:“謀夫孔(6)多,可伐者一也;矛戟銛利(7),旛幟精明(8),可伐者二也;既廩(9)充物,餫餉(10)弗絕,無仰(11)於鄰,可伐者三也;卒乘輯睦(12),隊伍成列,不戰則已,戰無不克,可伐者四也;大而陳、蔡、宋、衛,小而邾、鄧、杞、薛,皆與國(13)也,奔號承令(14),匍匐(15)恐後,可伐者五也。以此言之,止君勿行者,惑(16)也。臣竊有私焉(17)。夫山戎,蕞爾之邦(18)也,使誠(19)有罪,君已既伐之(20)矣,奈何再乎?為土地耶?海濱(21)千裏,君悉(22)有之,何愛僻遠之野,以廣(23)君土疆!為民人(24)耶?衣冠劍舃(25),充斥(26)君之境上,何愛魋結(27)卉裳(28)之俗,以亂我邊陲(29)!為一戰可以定伯(30)耶?君已帖陳(31)、服鄭(32)、親魯(33)而攘(34)楚矣,何假(35)乎山戎!今再帥師,徒使斯民肝腦潤草莽(36),枯胔(37)暴(38)原野耳。夫爭地以戰,殘民以逞(39),非仁君也。非仁君不足以霸諸侯(40),此不可伐一也。”
齊侯曰:“大夫言固(41)善,山戎屢悖(42)寡人(43),奈何?”
賓胥無曰:“熊、羆(44)、豺(45)、虎並家(46)於山,蛟、鼉(47)、魚、鱉並穴於淵(48),九夷百蠻(49)均宅於仁(50);君務(51)仁德之修,獨(52)不能容(53)一山戎乎?容之則來庭(54),伐之則叛去,力不勝德故也。君請改圖(55)焉!”
齊侯曰:“大夫之言善。”止。
君子曰:桓公,賢君哉!不然,何聞義則服如此也。
“注釋”
(1)齊侯:指齊桓公。
(2)山戎:我國古代北方兄弟民族名,也叫北戎。住地在今河北省東部。
(3)賓胥無:人名,複姓賓胥,又作賓須無,齊國大夫,齊桓公時賢臣。
(4)有事:指攻打山戎。
(5)與:通“歟”,嗎。
(6)孔:很,甚。
(7)銛(xiān)利:鋒利。
(8)旛幟精明:旗幟精致鮮耀。旛,同“幡”,挑起來直著掛的長條形旗子,也泛指旌旗。
(9)既廩:馬圈和糧倉。既,通“廄”,馬圈。
(10)餫餉:糧餉,送運糧餉。
(11)無仰:不依賴。
(12)卒乘輯睦:軍隊團結和睦。乘(shèng):兵車。卒乘,泛指軍隊。
(13)與國:友好的國家。
(14)奔號承令:急切地接受命令。奔號,奔跑呼叫。
(15)匍匐:爬行。這裏形容慌忙的樣子。
(16)惑:糊塗,錯誤。
(17)竊有私焉:私下有自己的不同看法。竊,謙詞,私自,私下。
(18)蕞(zuì)爾之邦:小國。蕞爾:小的樣子。《三國誌·賈詡傳》:“吳蜀蕞爾小國……皆難卒謀也。”
(19)使誠:假使果真。
(20)既伐之:已經討伐過它。
(21)濱:水邊。
(22)悉:都,全。
(23)廣:增加,擴展。
(24)民人:百姓。
(25)衣冠劍舃:指世族、士紳。衣冠:古代士以上的服裝(士以上才戴冠),後泛指世族士紳。劍舃,封建帝王賜給親信大臣的特殊待遇,可以佩劍穿履朝見皇帝。此處指穿著不俗、衣食富足的齊人,與後文的“魋結卉裳”相對應。
(26)充斥:眾多,到處都是。
(27)魋(zhuī)結:即“椎結”,髻形如椎。
(28)卉裳:草製的衣裳。卉,草的總稱。
(29)邊陲:邊境,邊疆。
(30)定伯:形成稱霸之勢。伯,排行第一,老大。此指做諸侯首領。
(31)帖陳:使陳國順從。帖,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