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為《燕書》四十篇,蓋取鄭人誤書“舉燭”(1)之義。讀者好之,謂有秦、漢風(2),餘獨愧汗弗止者,何也?自嬰(3)憂患(4)以來,神情銷沮(5),見於觚翰(6)之中,氣薾(7)而辭荒(8),惡(9)在其能秦、漢也。不猶(10)優孟之似孫叔敖(11)哉!至正丁酉(12)夏五月記。
“注釋”
(1)鄭人誤書舉燭:《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人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者也,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後就用“郢書燕說”比喻以訛傳誤、穿鑿附會、曲解原意。宋濂在此的意思一是謙說,說他的四十篇文章不過是牽強附會,二是巧說,意在說明他的《燕書》四十篇的文旨,在於靠讀者去體會玩味,而從中得到教益。
(2)秦漢風:先秦兩漢的文章風格。
(3)嬰:遭遇,經受。
(4)憂患:似指元末社會的動亂。
(5)銷沮:低落頹喪。
(6)觚翰:書文。觚:木簡。翰:筆。
(7)薾(nié):同“苶”,疲倦的樣子。
(8)荒:荒疏。
(9)惡:哪,怎麼。
(10)猶:仍舊。
(11)優孟之似孫叔敖:相傳春秋時楚國的賢相孫叔敖死後,他的兒子貧困無依。楚國的藝人優孟就穿戴起當年孫叔敖的衣帽,在楚莊王麵前裝扮孫叔敖的樣子擊掌談論。莊王很感動,就賜封了孫叔敖的兒子。(事見《史記·滑稽列傳》)後來就稱一味模仿為“優孟衣冠”、“優孟”。宋濂在這裏是謙說。說他的文章夠不上先秦、兩漢的文章,隻是“優孟”,而不是真正的孫叔敖。
(12)至正丁酉:即公元一三五七年。至正:元惠宗妥懽鐵睦爾的年號。丁酉:幹支紀年。
“譯文”
我撰寫了《燕書》四十篇。之所以取名《燕書》,是用“郢書燕說”這個典故的意思。讀者喜歡它,說這四十篇文章有先秦、兩漢文章的風格。可是,我聽到這個評價反倒羞愧得大汗不止。為什麼呢?自從經受了憂患以來,我的心情是沮喪的,所以表現在文章中的隻是精神疲憊文辭荒疏而已,哪裏還能有先秦、兩漢的風格呢?不過隻是模仿古人罷了。
一三五七年五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