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備戰奧運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三連冠’!”袁偉民說。
●燈滅了,他躺在床上緩緩抬起雙臂,準備再做一次靜氣功。
●欒菊傑天不亮就起床,進行模擬訓練,屋裏沒有暖氣,手常常被凍裂,鑽心地疼……
● 備戰奧運
共和國故事·首戰告捷
女排力爭實現三聯冠
1984年初,山城的郴州。雖然還是隆冬時節,但這裏水不冰封,葉不飄零,遠山近山依然披著綠裝。
4年多前,中國女排就是在這裏臥薪嚐膽,實現了“衝出亞洲”的騰飛。
女排姑娘再次來到這裏冬訓,則是要衝向世界,再創輝煌。
此時,這裏的條件已經今非昔比,新的訓練館蓋起來了,暖氣也安裝上了。周圍的環境,讓人既熟悉又陌生,綠樹如蓋,繁花似錦,姑娘們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腳步。
把基地建成花園,是郴州的工作人員辛勤勞動的成果。領導人認為,球場上運動員們夠苦的了,球場外一定要有個賞心悅目的環境,一定要安排好生活,使她們不感到枯燥、寂寞。
在寬敞明亮的現代化體育館裏,袁偉民、鄧若曾帶領15名隊員,外加6名陪練教練、兩個“退伍老兵”楊希、陳招娣,分開在兩個排球場上擺開架勢,開始進行訓練。
一天清晨,上球場之前,楊希告訴袁偉民:“毛毛的腿卡住了,田大夫正在給她推,要晚一些來;曉蘭胃病犯了,楊錫蘭肚子痛……”毛毛是張蓉芳的小名。
“你看練不練呢?”袁偉民問道。
楊希笑了。根據她以往的經驗,這是不言而喻的。
在隊列前,袁偉民微笑著說;“我看了大家的訓練日記,有的休息不好,有的睡不著,有的傷病有反應,這就是苦啊,怎麼辦呢?沒有別的辦法,隻有咬咬牙,把這個苦咽下去。上了球場就要興奮起來,還要帶動別人。這的確很難啊,但是必須這樣做。”
隊裏傷病最重的是張蓉芳,袁偉民叮囑她休息一天,可她還是出現在訓練場上。他又關照楊錫蘭少練些,叫周曉蘭少跑一圈,可是她們誰也不肯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郴州冬訓,使中國女排從思想到技術出現了一個轉折。身為隊長的張蓉芳,配合教練為全隊思想上的“捏合”,技戰術上的提高作出了貢獻。她處處以身作則,處處關心別人。楊曉君的腰受了寒,她馬上把鴨絨背心拿給曉君。曉君打趣地說:“哦,溫暖來了。謝謝毛毛姐姐。”
張蓉芳還學會了談心,做思想工作,和副隊長郎平商量著,你找誰聊,我和誰談。飯前飯後,訓練間隙,甚至按摩治療時,也有意識地和新隊員聊一聊。
郴州冬訓,安排得緊張、紮實,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彌補不足。抓“突擊周”,重點是提高每個人技術上的薄弱環節。抓跑動進攻,是實現新的突破的重要一環。
一天晚上,袁偉民特意安排三個手快腳快的姑娘張蓉芳、梁豔、李延軍談跑動進攻的體會。
“首席發言人”是張蓉芳。這個身高僅有174米的主攻手,能夠在高個如林的排壇立足,並贏得“怪球手”的美譽,靠的是手快、腳快和細膩、嫻熟的技巧。藝高人膽大。憑著這一手絕技,她接受了高大對手一次又一次挑戰。你要鑽我個子矮的空子,我就發揮靈活多變的特長,在難題前突破,在夾縫中生存。
在聯邦德國的兩次邀請賽上,張蓉芳發現美國隊有意把大個子換到她的麵前,以為攻、攔兩利。她哪肯吃這個虧,你靠高度,我靠技術,靠正確的判斷。她選擇最佳時機起跳,注意攔網手法,不讓你突破;你像門板一樣擋在我的麵前,我加強跑動,增加進攻點,聲東擊西,甚至從4號位大跑動到2號位,搞得你眼花繚亂。同時提高平打、打手出界的命中率。
毛毛靠跑動進攻給自己開辟了一條新路。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三連冠’!”在幾年前,中國女排手捧第二個世界冠軍的金杯,從大洋彼岸的秘魯歸來時,袁偉民說。
而此時,馬上就是要實現“三連冠”的目的了,女排隊員們和教練員們都開始整裝以待。
射擊運動員艱苦備戰
1984年初,許海峰和隊友們一起到洛杉磯,參加奧運會預選賽。
在這次大型國際對抗賽中,他戰勝了許多世界一流選手,取得冠軍,拿到了奧運會入場券。
其實,許海峰在國內的訓練成績,並不是最好的,隊裏有一些運動員的成績都比他好。
而許海峰在第一次參加重大國際比賽卻取得了優異成績,這不能不說明他的內在素質比較好一些。
這其中的原由就在於他臨陣不慌不亂,精力高度集中,有極強的自我控製能力。靠這一點,技術水平才得以正常發揮。這是他取得勝利最關鍵的一點。
也正是憑借了這一點,許海峰才一路過關斬將進入了國家隊。那還是1983年3月,他在華東地區射擊對抗賽中打破全國紀錄,通過了運動健將的標準。
隨後,在後半年的全國運動會和一次出國比賽中,他同樣取得了好成績,顯示出很大的潛力。
1983年年底,國家射擊隊便破格把已經26歲的許海峰選拔上來,參加集訓。
北京射擊場座落在西山腳下。許海峰從南國來到北國,這裏是他事業上又一個起點,目標是奧運會的金牌。
許海峰開始進入到備戰奧運會訓練當中。別人練了幾年,他隻練了幾個月。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道難關。
李培林教練是個河南人,性格極為爽直、嚴厲,他根本不對剛入隊的許海峰有絲毫照顧。
隊員們集中在一起後,李教練操著濃重的鄉音說:“從明天起開始打密度,打兩個星期。”
隊員們不禁暗暗咂著舌頭。
打密度是最讓人頭痛的事。一組50發子彈統統打在一張靶紙上,然後根據相隔最遠的兩個彈孔間的距離計算成績,距離越近成績越好。
李教練布置的打密度很特別,打過以後不讓看成績,接著打下一組,一直到兩個星期後才把全部靶紙拿出來。
各個體育項目的訓練都是艱苦的,然而又各有其樂趣。射擊運動員的樂趣就在打出一個好成績。可是一旦不讓看成績,射擊運動剩下的隻是枯燥和熬人,打瞎槍的滋味是最難受與沒有趣味的了。
運動員在默默地瞄準、擊發。然後又是瞄準、擊發,一遍遍地重複。
望遠鏡早已按照李教練的命令撤掉。有一個隊員回頭望了一眼,但一看到李教練嚴厲的目光,便趕忙轉回頭繼續瞄準、擊發。
時間像靜止了一樣,好容易熬過一天,還有第二天;第二天之後還有第三天,一天一天就這麼無枯燥地過著。
有的人沉不住氣了,趁李教練不注意,使用特殊手段迅速地看了成績,於是,憋悶的心終於輕鬆了一下。
許海峰也同樣熬得夠嗆。這種打密度的訓練他從來沒有經曆過,日子比別人更難熬。
偷看成績的隊友不止一個,偷看的次數也不止一回,方法又很簡單,隻要避開李教練的目光就行。
這時,許海峰真想也去偷看一下自己的成績。
晚上,射擊隊規定了熄燈的時間,許海峰把國外射擊運動資料合攏,放在枕邊。
燈滅了,他躺在床上緩緩抬起雙臂,準備再做一次靜氣功。靜氣功是不久前才開始練的,許海峰練它就是為了抑製比賽中的緊張情緒。
許海峰想,李教練布置的打密度不也是為了使運動員把注意力集中在射擊上,不受外界幹擾嗎?看來,成績不能去偷看了。就熬著吧!熬過這兩個星期精力就會更加集中了。
他再次抬起雙臂,開始做靜氣功。進入國家集訓隊之後的考驗,他經受住了。
射擊女運動員中吳小旋也是一名驍勇的戰將。
對於吳小旋來說,她能夠取得好成績,除了自身頑強拚搏外,還與教練對她的悉心培養與關心是分不開的。
對此,吳小旋說:“李教練了解我,勝過了解她自己的孩子。連我想什麼,她都清楚。1982年和1983年,有兩次比賽我打得不太理想,有點著急。沒等我把話說出來,李教練就找我談心,指出我的進步和弱點,說得我口服心服。我這個人也有點強脾氣,但李教練總是耐心地開導我。這樣,時間長了我們就心心相印了。”
說起李教練與吳小旋的關係,那是眾口稱讚的。她們是師生,可實際上情同母女。在四年多的朝夕相處中,她們不僅僅是在訓練場上,在比賽中親密無間,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心心相印。
吳小旋從李教練那雙深邃的眼睛裏,從她的言行中,承受著一種強烈的母愛。
李素芳是國家射擊集訓隊的教練,是我國第一批女優秀射擊運動員,做教練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一心撲在事業上,培養出不少聞名世界射壇的優秀運動員,為我國射擊運動的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李教練身體不太好,但一直和隊員們住在一起,一個星期才回家一次。由於她的言傳身教,帶出了射擊隊的好技術、好作風。
隊員們信賴地說:“我們一看到李教練,就什麼困難”也不怕了。”
四年來,她對吳小旋、金東翔等運動員的愛,超過了對待自己的孩子。
在備戰奧運的訓練中,李教練要求特別嚴格,而在生活上、思想上對隊員的關心更是無微不至。
在北京集訓期間,吳小旋住樓下,李教練住樓上,每當吳小旋有了病,一天當中李教練不知要下樓多少次,一會兒端來熱湯,一會兒又端來親手熬好的銀耳……直到看到吳小旋吃下去,才放心地離去。
訓練場上,吳小旋要強,不怕吃苦,有一股子拚勁,落下了腰疼的毛病。累了,吳小旋晚上就會痛得睡不著覺。李教練便一次次地親自給她按摩。
正因為師生心心相印,所以教練製定的訓練計劃,吳小旋能夠嚴格執行,兩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此外,吳小旋在訓練中早就落下了病根,但是她還是忍著疼痛,頑強地訓練下去。
那還是1978年,一天,小旋感到腰下部隱隱作痛。她輕輕按摩了一會兒又繼續舉槍,根本沒去理睬。可是,接連幾天,這疼痛變得愈加劇烈,讓人難以忍受,槍都舉不起來了。
她著急了,趕快去醫院。醫生仔細檢查之後,歎了口氣,說:“太過分啦,太過分啦!”
原來,小旋身體條件的確不適合於射擊運動。她除了身材纖細之外,還患有先天性尾骨隱裂。這種病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發作,當身體負荷長期超載時就會冒出來。
醫生說:“不要再打槍了,不然的話後果不堪設想,你願意癱在床上?”
吳小旋的淚流幹了,她望著醫生不說話。她不願意癱在床上,但更不願意放下槍!教練聽說後,也驚呆了。
住院治療了一段時間之後,小旋提著大包大包的中藥、西藥離開了醫院。當時,21歲的吳小旋麵臨著人生道路的抉擇。
然而,吳小旋還是毅然選擇了射擊。那裏有她熱愛的事業,那裏有她生命中的追求!她要在這條道路上繼續搏擊。
回到射擊場後,領導讓她繼續養病。一個人憋在宿舍裏好難挨呀!小旋一次次從床上爬起來,一隻手撐住後腰,堅難地走向靶場。
然而,教練一次次把她勸了回去,大家都來安慰她。水果、糕點、罐頭放了一堆。
可她戀著靶場,躺在床上,總覺得心中缺著什麼,情緒怎麼也提不起來,以往歡快的笑聲聽不見了。她暗暗地憋上了一股勁:病愈之後一定要狠狠地練,練出成績,才不虛度一生!
0
吳小旋休養了一段時間後,教練允許她參加訓練了。
重上靶場的小旋好像成熟了許多,歡聲笑語少了,每天就是練呀、練呀!把傷病忘在了腦後。
但是,病疼從此再也沒有離開她。訓練後回到宿舍,她常常痛得忍不住趴在床上,偷偷地哭上一場。可是第二天,當她又背著槍走進射擊場時,人們看到的不是眼淚,而是緊咬的牙關和倔強的目光。
經過艱苦訓練,終於得到了收獲。她在1979年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上,以386環的成績打破了女子氣步槍全國紀錄,攀上了她射擊事業上的第一個高峰。
可以說,射擊,是吳小旋的生命歡樂所在,可也是她身體的苦痛之源。立姿射擊,槍支的穩定性十分重要。然而,槍支最穩定的時候也正是小旋腰部最吃力的時候。因為立姿射擊時,力的支撐點就是腰部。槍的重量和後座力都要通過肩部傳輸到腰上。而腰部疼痛勢必影響槍支的穩定性,這就需要增加舉槍次數。舉槍次數的增加又要加重腰部的疼痛。這種惡性循環使吳小旋的腰傷日趨嚴重。
一次,醫生診斷,她的第四腰椎骨裂。腰椎骨裂,射擊時隻好靠腰肌來支撐和調節。久而久之,她的左右兩塊腰肌全部勞損……
然而,射擊已成為吳小旋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腰病犯得再厲害,她也沒有中止過訓練,沒有放棄過比賽,也沒有想過要放下手中的槍。她的成績一直在穩步提高。
1979年,她在亞洲射擊錦標賽上參加男子氣步槍比賽,壓過所有男選手獲得冠軍。
1982年,她再次編入男隊參加亞運會,又獲得男子氣步槍冠軍。
從此,她的槍瞄準了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金牌。
另外,還有一位新出世的選手,他在1983年5月,第五屆全運會射擊預選賽中,獲得了第三名。
9月,李玉偉代表遼寧省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移動靶項目的決賽,以588環的成績,獲得這個項目的冠軍並打破全國紀錄。
同時,他還和隊友一起,奪得了這個項目的團體冠軍,並打破了團體全國紀錄。李玉偉登上了全國冠軍的寶座。
全運會結束後,由於他的成績突出,李玉偉被接到了調到北京參加國家射擊隊集訓的通知。這對於李玉偉來說,真是個天大的喜訊啊!
在國家射擊隊中,有5名選手參加移動靶項目的臨時集訓,從中挑選參加奧運會這個項目比賽的選手。能去洛杉磯比賽,這是多少運動員所盼望的!
李玉偉在這五名選手中,是年齡最小的一個。
星期天,他舍不得花時間去看電影,甚至連電視也很少看,整日裏瞄啊、練啊。汗水和思考終於使他領到了去洛杉磯的“通行證”。
起初,人們對他還有顧慮:“年輕,經驗不足,去奧運會參加比賽,能行嗎?”
對此,老教練們說:
初生牛犢不怕虎嘛!年輕隊員有他們的長處,放得開,沒包袱……
總教練張福也相信,李玉偉雖然年輕,缺乏國際比賽經驗,但基本功過硬,有實力,手不軟,自控能力強。
因此,李玉偉就成了光榮的中國奧運選手。
1984年3月底,為鍛煉隊伍,中國射擊隊赴墨西哥參加在墨西哥城舉行的一次國際比賽。這是一次各國選手,包括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參加的奧運會前的大賽。
李玉偉初次上陣,對國外的場地不適應,再加上十幾個小時的時差反應,隻得了第六名。
由於成績不理想,李玉偉心情變得沉重,連墨西哥優美的風光也無心去欣賞。
教練對他說:“比賽不可能隻是優勝,問題是在失敗中吸取教訓。這次比賽成績不理想,不要緊,重要的是總結經驗,化失敗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