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子解開了思想疙瘩,第一次領略了南美的風光。
墨西哥的比賽結束之後,緊接著又轉赴洛杉磯參加為奧運會射擊場落成舉行的國際比賽。
移動靶比賽,是用小口徑步槍向畫有豬樣的靶子射擊,是模仿打獵而設的。電動控製的靶子,從10米寬的開闊地的一端,移向另一端。慢射時靶子穿過開闊地的時間是5秒,速射為25秒。
這就要求運動員反應要迅速,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舉槍、瞄準、擊發等一係列動作,稍一猶豫,靶子便一閃而過,失去機會,造成脫靶。
李玉偉雖然具有一定實力,但畢竟年輕,他的毛病是打得較慢,總想多瞄一會兒再扣扳機。
在這次比賽中,第一天他集中精力,除一次打了9環外,彈彈命中10環。後來由於追求環數脫掉一靶,隻得了個第十四名。
回國以後,李玉偉又參加了全國冠軍射擊賽,同樣是由於動作太慢,脫掉一靶,名次排在第十六位。
兩次大比賽的失誤,也獲得了最大的教訓:如果奧運會上也出現這種脫靶現象,怎麼對得起全國人民的希望呢?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克服這個毛病不可……
在教練監督指導下,李玉偉擊發速度快了起來,且既快又準。訓練中,有時30發子彈彈彈都能命中10環。
在訓練中,李玉偉的信心也越來越足了。他明白了,在大型比賽中關鍵是要沉著、冷靜,誰發揮得好,誰就能夠取得勝利。
他覺得自己有戰勝世界最強的對手的力量和信心。於是,他向領導交了一份決心書:
我要在洛杉磯奪得金牌,這個誌向我早定了。
射擊隊的領導和教練也相信這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年輕人。
因此,李玉偉踏上了洛杉磯奧運會的征途。李玉偉做好了準備,要向奧運會金牌衝擊了。
體操健兒奮力備戰
1984年初,為了迎接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體操隊進入冬訓。
李寧發憤了,為了迎接奧運會,他要為之一搏。
其實,在李寧的內心中,他是憋著一股勁的。這是因為,早在1983年匈牙利的世界體操錦標賽中,李寧名落孫山,一塊金牌也沒拿到,全能隻排在第六位。
布達佩斯的秋夜,恬美而安靜,李寧卻翻來複去怎麼也睡不著。失敗的悔恨和對祖國的內疚咬噬著他的心。
他悄悄地起身,來到了張健教練的門口,叩開了教練的房門。李寧痛心地說;“教練,我太不爭氣了,我回去一定好好總結,爭取在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
張教練懇切地說:“承認了失敗,才可能認真去尋找失敗的原因,我看你大有希望,不要喪失信心。”
此後,李寧痛下決心,要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上找回自己的尊嚴。
1984年初,為了適應奧運會的氣氛,為了讓美國對手感到中國選手的實力,爭得“印象分”,李寧跨海遠征了。
結果,在這次比賽中,李寧一人拿了四個單項比賽的金牌,美國觀眾破例地為這個中國小夥子站起來鼓掌,他終於以顯赫的成績回到了祖國。
然而,新的難題又出現在李寧的麵前。他肩部的老傷又複發了。後來,他的肩傷剛好,膝蓋又傷了。結果導致他長時間無法訓練。
6月,他拄著拐杖到江西去觀摩全國比賽。比賽結束後,全隊到廬山去調整,李寧也跟著上了山。
這天,當全隊來到山上一個亭子裏時,隻見雲霧翻滾,一會兒又雲消霧散,山下鄱陽湖中,漁帆點點,湖水粼粼。
麵對如此壯觀美麗的風景,李寧的心中激蕩著對祖國的愛,陡地感到心情振奮,雙腿發熱!從山上下來時,他竟可以一路小跑了。
李寧興奮地對張健說:“教練,我能跑了!”
張健點點頭說:“你想去參加奧運會,能不快跑嗎?”
是啊,離奧運會隻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李寧非得快步跟上不可了!
可是隨後,他的肩又傷了,傷得連胳膊都抬不起來。李寧隻好拚命練腿,跑步、空翻。
此外,還有一個法寶就是“想象訓練”。這是一種特殊的訓練方法。人們常看見李寧坐在那兒兩眼迷迷瞪瞪地發著呆。其實,他是在想動作:前空翻,後空翻,托馬斯全旋……動作一個接一個,電影鏡頭般從他大腦的熒屏上閃過,而他的人就仿佛飛騰在比賽場上,力量在全身的每一條肌肉上運行著。
常常是一套動作在李寧的腦海裏“想”下來後,他也感到精疲力竭了,雙手也是捏著一把汗,不比真正的訓練省多大力氣。
就這樣,李寧迎來了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
在體操隊,還有一些運動健兒們,為了迎接在洛杉研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在奮力拚搏著。
樓雲在訓練日記的扉頁上寫下了八個大字:“自信、自謙、自強、自愛。”
這八個大字,寫出了健兒進軍洛杉磯的決心與勇氣。談到這八個字,一腔激情湧上樓雲的心頭,他笑著說:“我相信自己是會有所作為的,是能夠在奧運會上為祖國拚搏的,這信心的基礎就是實力。”
為了增強實力,他抓緊賽前訓練時間力求掌握一些新的高難技巧。在自由體操中,他增添了側空翻的新連接,單杠上增加了驚險複雜的單臂大回環轉體360度接轉體360度,雙杠、吊環、鞍馬也都添了新招。
至於強項跳馬,更是麵目一新,他把在第二十二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上使用的兩個跳馬動作,全都再加難度,“前手翻轉體180度接屈體後空翻”的“屈體”改為“直體”,“前手翻接回身前空翻轉體540度”的“團身”改為“直體”。
在洛杉磯奧運會賽前僅半年的時間內,各項動作加新加難,跳馬還全部更新,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才能做到啊!
因為,一個動作“會做”和“做好”的距離相當大,在舉世矚目的最高水平的賽場上,每個動作都要求高質量,一點細微的失誤,都會白白送掉多年追求的目標。
對此,樓雲也在大賽前爭分奪秒地苦練著、拚搏著……
另外,在體操隊還有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運動員,她就是馬燕紅。早在1981年,在莫斯科舉行的世界體操錦標賽中,馬燕紅的一套高低杠動作做得又高又飄,完美精彩,但由於裁判評分不公,她隻得屈居第二。
高低杠是女子體操運動中難度較大的項目,國際體操界一些專家稱它是“一個奇妙的項目”。進入70年代後,這個項目的發展十分驚人,許多高、精、尖、難的動作不斷出現。因此,要想保持優勢,隻有嚴格訓練,不斷創新。
1982年9月,在印度舉行的第九屆亞運會上,賽前訓練時,馬燕紅腳不幸骨折,隻得忍痛棄權了。
這是多災多難的一年,這年年底,馬燕紅得了慢性闌尾炎,而且經常發作,痛起來汗珠直從頭上往下滾,可她堅持沒有去做手術。
她知道做手術就得休息一個月,體重將要增加許多,要想恢複很不容易。於是,她便一犯病就打一針杜冷丁,咬咬牙抗過去。
她的心思,隻有教練清楚:她是要堅持到1984年8月12日,第二十三屆奧運會比賽結束那一天為止。在這段日子裏,馬燕紅也聽了不少閑言碎語:“這麼‘老’的運動員早該下來了!”
有的人還故意追問她的教練:“她怎麼一到比賽就受傷?”教練總是耐心地作解釋,她堅信這個在自己身邊長大的姑娘,在挫折麵前不會消沉,她的目標不會改變。
是的,馬燕紅在失敗、挫折中變得更成熟、更堅強了。她以頑強的意誌走著這段鋪滿荊棘的路,朝著自己的目標奮進。
1983年初,馬燕紅休養了兩個月。沒想到兩個月時間體重竟增加了十多斤。
為了把體重降下來,無論刮風下雨,她每天清晨都堅持長跑,平時訓練也自覺地加大運動量。有時訓練後,她渾身酸痛,連樓都爬不上去。
但是,為了實現奪取第二十三屆奧運會金牌的夙願,她挺住了。她知道,要想取得好成績,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就必須多運動,多流汗。
半年後,她的體重又從九十多斤下降到八十多斤,技術也有了提高與發展。
勝利從來是屬於那些堅韌不拔的人的。馬燕紅就是這樣一個人。她仿佛一隻展翅飛翔的燕子,堅韌不拔地在風雨中,向著自己所向往的目標前行。
舉重全隊苦練本領
1984年初,瑞雪遍罩京華,龍潭湖畔中國舉重隊訓練館裏,運動員們一派熱火朝天的訓練景象。
我國派代表團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的決定,強烈地震動著舉重隊運動員們的心弦,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緊張而又興奮的鍛煉中去。
凡有實力拚搏的勇士,誰不渴望著登上這世界最高層的競技台?對於運動健兒們來說,人生能有幾回這種拚搏的機會呢?
此時,舉重運動員姚景遠的心情也激蕩不已,他躺在床上,望著窗外龍潭湖上空那滿天繁星,默默地對自己說:“多走運啊,姚景遠。這麼多年,因了某些原因,我國都沒有參加奧運會;一參加,幸運之神就走到了你的身邊!常言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用兵一時,可不能對不住祖國呀!”
姚景遠是來自東北的一名運動員,待人處事,熱情豪放,什麼事說幹就幹,而且是一幹就非得幹出個名堂來不可。
姚景遠從1978年第一次打破亞洲挺舉紀錄起,到1983年間,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他先後15次奪得桂冠,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這次,當他得知參加奧運會的名單中有他時,簡直興奮得不得了。尤其是當他聽說領隊、教練對奧運大賽戰局的分析和對他本人的期望後,心底更是波瀾迭起,默默地再三掂量著自己肩膀頭上的分量。
此前,舉重隊向國家體委彙報時估計:
中國在舉重項目中,是“坐一看二”,可望拿到一到兩塊金牌。
這有把握的“一”,指的是吳數德,他在56公斤級如林的強手中略占優勢;至於這個“二”,自然寄厚望在姚景遠身上了。
但是,就在當年,即1983年,第三十七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和姚景遠舉起同樣重量的一共是3名運動員,其中芬蘭的格羅曼,體重輕於姚景遠,因而名次排在了前麵。此外,還有羅馬尼亞的蘇索契,也是一員虎將。
可見,在這次奧運會上強將如林,將是一場世界高水平的激烈角逐,究竟誰能奪得第一,就很難說了。
對此,姚景遠的教練趙慶奎斷言說:“就看臨場發揮了,誰發揮得好,冠軍誰屬。”
麵對這種形勢,姚景遠牙一咬,說道:“拚了!”
於是,姚景遠進入到迎奧運的冬訓中。雖然訓練期長,訓練當中非常苦,隻要他想起奧運會,想起金牌,他就渾身是力氣,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香。
在訓練的日子裏,姚景遠幾乎是掰著指頭算時間,心裏盤算著:衝刺的時刻到了。
16歲的姚景遠整天忙於訓練,中午舉重館裏閃動著他的身影;下午,他又跟著另一撥人踏上了訓練台。
他日複一日不止不休地苦練,一天一個精疲力竭,宿舍那四層樓的樓梯,這位力能舉鼎的大力士竟然視為“畏途”,他每天都是數著數兒地一級一級地艱難爬上去的。在上樓梯的時候,他的雙腿幾乎都拖不動了,隊友們見了,真有心上前攙扶他一下……
有一個晚上,他在台燈下給女朋友寫回信時,竟然伏在案頭發出了沉重的鼾聲……
其實也難怪,姚景遠每天訓練時要舉起的重量有4萬多公斤!相當於近2000袋麵粉的重量,而2000袋麵粉摞起來,那可是一座山啊。
有耕耘必然會有收獲。姚景遠的成績在汗水和血水澆灌下,步步提高。
1984年2月6日,姚景遠試舉一個不算大的重量時,腰部突然一響,韌帶扭傷了!豆大的汗珠立刻從他那蠟黃色的臉上滾了下來。他腰疼得根本直不起身來了。按照醫囑,至少臥床兩周。
姚景遠哪裏在床上躺得下去呢!僅僅3天時間,他就又出現在舉重館裏。他帶傷也要參加訓練。去洛杉磯的時間,正一分一秒地逼近啊!
去洛杉磯的前一個星期,姚景遠的傷勢依然沒有痊愈,結果又添新傷,300多斤重的杠鈴,舉過肩頭,落在鎖骨上,稍微一掃,就是一個兩寸長的大口子裂開了。
大夫給他縫了六七針。然而,奧運大賽迫在眉睫,疼痛也顧不得了。姚景遠像擦汗水似地擦擦滲出來的血水!直到登機之前,還請大夫打了四針,才飛往洛杉磯的。他是帶著傷痛到舉重台上去拚的。
麵對如此嚴重的傷勢,姚景遠認真地說:
我生來就是拚的命,打一開始我就拚上了。
果然,姚景遠一步一拚地走進了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的賽場。
幾年前,嚴錫嵩在汽車上的第一眼就認定吳數德是個舉重天才,隻要培育得法,就會有出息。
然而,在市體校與杠鈴作戰良久的吳數德,體重不到80斤,肌肉不飽滿,腰脊單薄。
嚴錫嵩卻是初衷不改。一天,他向一位舉重裁判鄭重地介紹吳數德:“這是未來的世界冠軍。”那人哈哈大笑:“你就會吹牛!”
廣西舉重隊也毫不留情地把“未來的冠軍”拒之門外。1977年,由於嚴錫嵩頑強的努力,才算把吳數德從區舉重隊的門縫裏塞了進去。從此,吳數德受教於楊國榮。
楊國榮和白胖、善談的嚴錫嵩相反,麵色黝黑,沉默寡言。他帶給吳數德的是更為枯燥繁重的“重複訓練法”。楊國榮一天到晚盯在舉重房裏,盯住吳數德,“每組練習都做完了?”他問吳數德,“晤,好,再來一遍。”
這位“天才”每天要舉起3萬公斤的重量,恐怕不少人一輩子舉過的重量總和也沒有這麼多。
晚上,躺在床上,吳數德渾身酸痛,覺得脊椎的每一節都被壓得死死的,沒一點縫隙。但他咬緊牙關,第二天,仍然生龍活虎地走進舉重房。就這樣,每天3萬公斤,日複一日,他舉了整整5年。
正是幾乎使人吃不消的刻苦訓練,為吳數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漸漸地,從1978年開始,吳數德多次獲得全國冠軍,9次打破世界抓舉記錄,兩次獲得世界抓舉冠軍。
然而,吳數德從未取得過世界冠軍。這一次,第二十三屆奧運會舉重比賽隻設總成績一塊金牌。對於這塊金牌,吳數德暗暗下了決心。
在舉重隊內還有一位驍勇的戰將,他的名字叫陳偉強。陳偉強曾在比賽中受過重傷,但是,他硬是以堅強的意力抗了過來。
那還是1980年4月6日晚,在廣西體育館內,當他進行第四次試舉時,隻見陳偉強“呼”一聲把杠鈴舉到了頭上。
可是,杠鈴提拉的路線離開了身體,支撐時重心偏向右後方。除偉強右臂急忙使勁前拉,隻聽得“咯”一聲,右附關節一陣劇痛,急忙把杠鈴摔下,用左手托著右臂急步走下台來。
歐陽孝大夫上前一摸,沉重地說:“脫臼。”
陳偉強從南寧歸來後,開始進行治療。然而,當他想起6月還有一次全國比賽,傷後20天,他就不顧醫生的勸告,走進舉重房猛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