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工程振興高等教育
1995年,國家教委開始實施“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即麵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
“211工程”建設的目標是:經過10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的努力,使相當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能夠成為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解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的基地。
“211工程”建設的中心任務是:提高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
地處祖國大西南的電子科技大學,在“211工程”建設中,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到學科研究、基礎設施各方麵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使學校成為電子信息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國防科技研究的生力軍、開發建設大西南的科技中堅。
電子科技大學堅持把學科建設作為“211工程”建設的核心和學校建設發展的龍頭,采取有效措施,重點建設優勢、特色學科,積極發展新興、交叉學科,著力調整學科結構,促進學科融合,強化學科隊伍和基地的建設,占領學科前沿和主流,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的發展、水平地提高和實力地增強,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電子科技大學通過“211工程”建設,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基礎紮實,勇於創新,個性突出,具有國際競爭力優秀人才的目標,狠抓學風建設,全麵提高教育質量。
在“211工程”建設中,電子科技大學將學科建設與重大工程項目連在一起,以重大項目帶動學科發展,引進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設備與軟件,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基地。
“211工程”建設不僅使電子科技大學在教學科研產業方麵取得巨大成果,而且使學校的麵貌煥然一新。一個個高水平實驗室的建立,一台台嶄新的先進儀器設備,遍布全校的校園網以及能保證西南各省網絡暢通的計算機網中心節點,都標誌著電子科大創建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學進程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走進美麗的電子科大校園,嶄新的圖書館、檔案館、漂亮的體育場館、網球場、健身房、學生活動中心以及新建成的教職工宿舍、學生宿舍,寬敞的林蔭大道充分向人們展示了“211工程”建設給電子科大帶來的可喜變化。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慶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李嵐清參加慶典。
江澤民在講話中指出:
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之後,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創建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985工程”。
《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是在貫徹落實《教育法》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基礎上提出的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施工藍圖。
《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了采取的主要措施。措施包括:
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實施“跨世紀園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加強高等學校科研工作,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係建設;繼續並加快進行“211工程”建設,大力提高高等學校的知識創新能力;創建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係;實施“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帶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做貢獻;貫徹《高等教育法》,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初中級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力度;深化辦學體製改革,調動各方麵發展教育事業的積極性;依法保證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切實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加強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學校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當時,教育部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座談會,學習宣傳貫徹國務院批轉的《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大家在座談會中高度評價了《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認為該“計劃”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迎接21世紀和知識經濟挑戰的重要舉措。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佩雲、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與教育界、科技界和經濟界代表一起座談。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至立首先介紹了該“計劃”製定的背景、過程和主要內容。她認為教育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為指針,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為迎接知識經濟挑戰做好準備,全麵實現科教興國的宏偉目標,是製定《行動計劃》的基本出發點。
陳至立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紮紮實實工作,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結合本地區實際,進一步研究和製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創造性地實施這一“計劃”。
會上,北京市委常委、校工委書記徐錫安,河北省教委主任劉永瑞,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上海交大教授張文軍等發了言。
與會者一致認為,該“計劃”是一個具有前瞻性,又有現實針對性;既具有全局指導性,又有很強操作性的好計劃。《行動計劃》提出的一係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思路與措施將為我國教育麵向新世紀需要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會者在座談會中指出,注重創新,注重改革,注重質量,注重服務,注重依法治教,是《行動計劃》的鮮明特點,也是我國教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奮鬥方向。
“211工程”和“985工程”為振興中國高等教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央領導關注素質教育
1999年6月15至18日,由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這次會議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動員全黨同誌和全國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深化教育體製和結構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振興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實現黨的十五大確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而奮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尉健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出席會議。會議由朱鎔基主持。
丁關根、吳邦國、遲浩田、羅幹、溫家寶、曾慶紅、吳儀、彭珮雲、許嘉璐、司馬義·艾買提、王忠禹、錢偉長、宋健等領導人出席開幕式。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計劃單列市黨委或政府的主要負責人、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中央和國家機關、解放軍、武警部隊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以及部分學校的負責人。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的負責人和教育界的老同誌列席會議。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江澤民強調:
國運興衰,係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我們必須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江澤民在講話中指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經過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的改革和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熟練勞動者和各類專門人才,並積累了豐富的教育工作經驗。幾代教育工作者艱辛探索,無私奉獻,為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