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鑽艙室,登甲板,去艇首,看艇尾,仍想不出問題在哪裏?
突然,他靈機一動,想起來了:華東海軍炮艦大隊有兩艘25噸日本造的炮艇在這裏修理,把它跟國產失敗的炮艇對比一下,不就可以發現問題在哪裏了嗎?
於是,陳雪江他們轉身來到另一個碼頭,登上了那兩艘25噸炮艇。看了半天之後,對李進說:“能不能把它開到新炮艇碼頭,來個現場對比?”
李進同意了。不一會兒工夫,兩艘日本造25噸小炮艇開到新碼頭靠在左邊泊下來,兩艘國產新炮艇並排靠在右邊。
陳雪江跑到4艘炮艇中間的遠處看著。工程師把圖紙搬過來,周圍都站著看熱鬧的工人。陳雪江一會兒看看圖紙,一會兒又看看4艘炮艇,琢磨來琢磨去。
沉思了好久,他突然抬起頭,舉手指著駕駛台說:“你們看見沒有?日式炮艇隻有25噸,可它能抗住五六級風浪,還能在五六級風中作戰。你們再看我們自己造的炮艇比它大一倍,可是無風浪就翻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工程師們回答不出來。在舊中國,江南廠隻會修船,很少造過船,這幾位工程師也是趕鴨子上架,臨時幹設計工作。
陳雪江說:“你們看看,我們新炮艇的駕駛台又高又大,駕駛台高了大了,重量增加後,有點頭重腳輕,沒有抗風力,到了海上就容易翻啦!你們看,有沒有道理?俗話說,‘樹大招風’,因此駕駛台要改小些改矮些。隻要裏麵能抬起頭就行了。”
工程師趕緊拿出本子記了下來。
陳雪江接著說“還有,新炮艇駕駛台太靠前了,應該在正中靠後一點。這樣航行時艇首會微微翹起,速度就會快一點了。”
“還有,日式炮艇駕駛台兩邊是凹進去的,而我們新艇駕駛台兩邊是鼓出來的,凹進去要比凸出來抗風浪。”
當時,陳雪江一連提了10多條意見,全是憑他海上的實踐得來的。他雖然說不出多少科學道理,但都擊中要害,使幾位工程師如獲珍寶,大開竅門。
工程師們送走陳雪江後,馬上開始修改圖紙。修改後的圖紙又送到袁也烈和趙啟民的跟前。
兩位領導又把李進叫來問道:“是不是按陳雪江的意見改了”。
李進說全改了,這兩位首長這才放心地簽上自己的名字。
於是,第一批國產50噸級的炮艇,有人叫它護衛艇,就這樣投產了。0首批國產炮艇顯身手
剛剛建造完成的8艘國產50噸炮艇,就開到溫台巡防大隊,這給陳雪江帶來了很大驚喜。水兵們看到自己的炮艇比日式25噸炮艇強多了,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
這種新型炮艇,不但比老艇速度快,而且火力也比老艇強。有20毫米、25毫米、37毫米的艦炮。
陳雪江把這8艘炮艇編成兩個中隊。第一中隊長是陳立富,指導員是季克勤。第二中隊長是張家麟,指導員是王立成。並將25噸的老炮艇全部退役了。
新炮艇性能到底如何呢?陳雪江在尋找戰機,要放到實戰中去試試鋒芒。
機會終於來了。
一天上午,陸軍六十師政委和參謀長找上門來。陳雪江把陸軍首長迎進門,茶水招待之後,就進入正題。雙方各自介紹了部隊情況,以及麵臨的任務。
陸軍首長說:“不久前,華東軍區和華東海軍、浙江軍區分別開了作戰會議。要解放大鹿山、小鹿山、雞冠山、羊嶼和積穀山五島,以孤立上、下大陳島之敵。前線成立了指揮部,海軍的指揮官就是你陳雪江大隊長。”
緊接著,他們研究了解放五島的具體作戰部署:
第一步先攻古大鹿山、小鹿山、雞冠山和羊嶼四島。得手後,再轉入第二步,攻占積穀山島。
於是,陳雪江決定派溫台巡防大隊第一、第二中隊參戰,顯然他是要國產炮艇初試鋒芒。為此,海軍給這兩個中隊的任務是:
以火力支援陸軍登陸,堵截海上敵人退路,阻擊敵人增援的艦艇。
幾天後,聯合指揮所搬到了玉環縣坎門鎮。坎門鎮距離敵占四島很近,用望遠鏡就能看到大、小鹿山。
羊嶼和雞冠山更近,不用望遠鏡,肉眼就能看到島上敵人走來走去的情景。
1953年5月29日18時,天空剛剛暗下來,我軍突然發起攻擊。陸軍5個炮兵連首先進行猛烈的連續轟擊。
接著,我海軍一、二中隊8艘炮艇,分別在陳立富、季克勤和張家麟、王立成的率領下,以猛烈的火炮開道,直接掩護陸軍登陸部隊,首先登上羊嶼和雞冠山兩島。
6月24日,我軍發起了對積穀山島的戰鬥。陳立富和季克勤率領一中隊4艘艇迅速穿過滿載陸軍的登陸船隊,疾駛在最前麵。
我4艇飛速來到山腳附近,島上敵人瘋狂還擊。突然,陳立富發現敵人大口徑炮多數安裝在山頂,造成了“死角”地段。
“疏散隊形,向敵島下邊陣地靠近!”
4艇分成兩組,逼近到敵島數十米處,進入敵人重炮“死角”,猛打灘頭敵人。
敵人一片一片地倒下,活著的都鑽進了地堡。
我登陸部隊乘機迅速登島,占領了灘頭陣地;當登陸部隊向縱深發展時,陳立富又指揮艇隊用炮火進行直接掩護。我登陸部隊前進到哪裏,艇隊的炮彈就在登陸部隊前麵不遠處的敵人群中爆炸。
當敵艦偷偷摸摸地抵近積穀山島轟擊我登陸部隊時,陳立富指揮艇隊悄悄地逼到敵艦跟前,接連不斷地一陣猛揍。
敵艦招架不住,隻好拖著幾具屍體向大陳方向逃去。
大陳又派3艘軍艦向積穀山島駛來,又被我炮艇打跑。一個小時後,3艘敵艦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在十多海裏處就開炮。
水兵們幽默地說:“讓他們的炮彈填滿大海,派陸軍來打我們吧!”
解放四島隻用了3個小時,全殲守敵239人,其中俘縱隊司令何卓杈和副司令徐克強以下186人,擊斃分隊長以下53名,擊沉敵機帆船兩艘。
這次戰鬥最大的意外收獲是,鏟除了一個特務的巢穴,繳獲電台8部。通過這些電台順藤摸瓜,又抓獲了一批潛藏在大陸的特務,僅在溫州就挖出敵人電台6部。
初試身手,證明國產炮艇火力強,水兵們應用很順手。這一仗沒有—人傷亡。陳雪江大隊長聽了戰報很興奮。
消息轉到台灣,國民黨“政府”胡宗南部當下就急眼了,第二天清晨,派出一艘“陽”字號驅逐艦襲擊我島上陸軍。
我二中隊4艘炮艇立即前去堵截。
張家麟、王立成他們憑借島嶼地形掩護,突然衝到敵艦跟前,一陣猛烈火炮攻擊,打得敵艦起火冒煙,倉皇逃走。我二中隊無一傷亡。小炮艇大白天與敵驅逐艦對陣,這還是第一次,
四島重新解放,漁民們立即出海,這片海域又重新恢複了生機。研製首批高速炮艇
從1953年開始,我國從蘇聯購買護衛艦、掃雷艦、獵潛艇、魚雷快艇的技術圖紙和材料設備,在國內造船廠裝配。大家稱為“轉讓製造”艦艇。這一批艦艇在1957年開始陸續服役。
但我海軍在沿海作戰中,發現炮艇和魚雷快艇協同作戰有很多困難。例如,魚雷快艇出擊需要炮艇火力掩護,而炮艇就需要有魚雷艇的速度。而國產第一代“轉讓製造”的炮艇航速慢,火力也不夠強。所以,二者之間很難協調。
此外,當時已有的炮艇不但航速慢,而且抗風力也差,不能滿足東南沿海鬥爭的需要。
隨著形勢的發展,艦隊和海軍首長從實際鬥爭中已經看到,東南沿海地形複雜,有眾多的海灣、水道和島嶼,形成許多隱蔽的港口錨地。
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對我海軍輕型兵力的生存、棲息和作戰,都十分有利。
小型艦艇機動靈活,憑借有利的海區,跟其他艦艇兵力相配合,便於打擊來犯之敵。
在當時,護衛艦又很少,還屬於“寶貝”,而海防鬥爭任務很重,大量使用護衛艦既不可能,也不經濟。因此,依靠炮艇作戰,成為當時海軍的必須之選。
1958年,東海艦隊的首長們分析了敵我雙方艦艇狀況,提出要造一批100噸以上的高速炮艇,並把初步設想的噸位、火力、航速等要求,交給艦隊艦船修造部去研究論證。
艦船修造部的技術工程人員都覺得方案很好,但“高速”兩字在技術上把大家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