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古怪的問題,引起辦公室和試航小組的不安,問題當即報到了海軍領導機關。

701研究室接到海軍的電話,趕忙發急電把正在下放勞動的設計人員袁敦壘叫了回來。

袁敦壘回到701研究室後,領導把海軍的信件給他看。於是,袁敦壘連夜找資料,熟悉圖紙。第四天,他就風風火火趕到造船廠。

在當時,後續艦已開始製造,105艦必須及早出塢繼續完成其他試驗。時間不允許再去做模型理論試驗,隻能在船塢裏盡快解決。

於是,袁敦壘帶著技術人員首先對螺旋槳的製造加工情況進行檢查,對葉片的材料進行試驗。

試驗結果表明,槳的化學成分是合格的,鑄造和加工基本符合技術要求,沒有理由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剝蝕。

隨後,袁敦壘跟隊員們又對槳的空泡現象進行分析。從槳的工作狀態看,空泡並不嚴重。但實際試用證明,越是在淺海裏航行越會加大負荷。

分析來分析去,多數人認為空泡是導致剝蝕的主要原因。所謂空泡,是指槳葉轉動時水流產生的一股帶氣泡的作用力。

要采取措施根除或減輕空泡,可以重新設計新槳,或者改進附體設計,或者加裝其他設備。

可是,在當時這些措施都是不現實的,沒有那麼多時間來搞這些,必須尋求其他又快又好的方法。

難題把袁敦壘苦惱得夜不能合眼。袁敦壘索性來到海邊,坐在岸石上。他就想,為什麼其他輪船和艦艇沒有這種現象呢?它們的螺旋槳到底多了點什麼?少了點什麼呢?

乘著月色,他到船廠裏轉起來,正好有一艘外輪在船塢裏修理,還有一艘蘇式護衛艦也在塢裏修理,螺旋槳剛好露在外麵。

他蹲在那裏觀察來觀察去,這裏摸摸,那裏瞧瞧,但沒有發現有什麼造型上的區別。他失望極了。

第二天,他在翻圖紙時,忽然想起昨晚看的那艘商船和護衛艦的螺旋槳,都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槳葉根部都鑽有兩個小孔,他一時弄不明白是什麼機理。

蘇聯設計的這兩種艦船,都有這對小孔,都沒有剝蝕現象,莫非這小孔就是奧妙所在嗎?於是,他馬上提出105艦作相似開孔的方案。

大家根據袁敦壘的方案進行機理論證,一致認為這兩個孔大有學問。它能使空泡造成的壓力減輕,叫減壓孔,就是為了防止剝蝕。

但是,這到底能不能減壓,能不能改善空泡,能不能消除剝蝕,誰也沒有絕對把握。

另外,經過對螺旋槳的強度計算,葉根部已經損傷,如果再開兩個孔,可能強度下降較大,對安全不利。

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105艦螺旋槳根部隻能開一個孔,但在諸多的方案中,唯有開一個孔能行。

於是,設計、工廠、軍方三家又請教了有關教授討論,決定采用這一方案,最後報請海軍首長批準。

改造後的105艦又出船塢試航了,經過數十個小時的航行試驗,證明開一個孔的方案是成功的。後來所有後繼艦上,都應用了這種技術,再也沒有發生過螺旋槳剝蝕現象。導彈試射四發四中

1973年9月20日,劉子庚艦長接到命令,要105艦做好準備,到海上進行導彈打靶表演,屆時,將有軍委首長前來觀戰。

軍艦在碼頭上等著,大家都在猜測,是哪位首長來呢?這時車隊過來了,水兵們站坡列隊歡迎。大家看到是海軍副司令蘇振華陪同葉劍英前來艦上視察,水兵們高興極了,劉子庚也異常興奮。

葉劍英饒有興趣地察看了第一艘105導彈驅逐艦,隨後,他與劉子庚交談了外國海軍導彈化新的進展。

劉子庚則向葉劍英談了他的憂慮:他擔心的是這艘新型軍艦的命運。因為前不久他送兒子到北京動手術時,聽到了一股冷風,說105艦“質量不行,要下馬”。這刺痛了劉子庚的心。

劉子庚對葉劍英說:“105艦的研究前後曆時近10年,我們又連續3年做海上試驗,105艦凝結著多少科學家、工人、水兵的血汗!”

“要說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我承認。就連美國那樣先進的海軍,他們的首製艦也往往存在許多質量問題,都是在七改八改中逐步完善起來的。我國科技水平基礎這麼薄弱,能造出這麼先進的大艦,這已經是人間奇跡了!”

葉劍英聽了哈哈大笑,說:“別聽那些人胡說,他們是別有用心。下馬,怎麼會下馬?要是下馬,今天我們還來這裏幹什麼呦!”

說話間,試驗艦駛入預定海區。14時20分,劉子庚拉響戰鬥警報,向全艦官兵下達命令:“現在進入導彈發射準備!”

當時,海上刮著4級東南風,水波粼粼。劉子庚連續下了幾個舵令,軍艦進入戰鬥航向。信號兵在桅杆上升起導彈攻擊信號旗。隨後,劉子庚發出口令:“前右管導彈發射!”

頓時,一枚導彈衝出發射筒,帶著橘紅色的尾焰,貼著海麵朝前疾飛。

立在駕駛台的葉劍英,拿著望遠鏡緊緊盯著那枚導彈,10多秒後,“轟隆”地一聲巨響,海麵上騰起一股衝天的火光濃煙。

對講機裏傳來靶艦檢測人員的報告:“導彈直接命中目標!”葉劍英一聽,臉上露出悅色,興奮地說:“好!”

第二枚導彈又順利發射,同樣直接命中目標。大家歡喜得又蹦又跳,激動得互相擁抱。劉子庚的臉上也雲開霧散,更加相信自己軍艦的戰鬥威力。

隨後,蘇振華對劉子庚說:“我向你祝賀,你和官兵們操作得很熟練!我感謝你們!我正式通知你,軍委已經同意明天雙管齊射的表演,希望你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天12時25分,軍艦在預定海區,來了個雙管齊射,兩枚導彈都直接命中靶艦。

四發四中的成績,使葉劍英十分高興。他對參觀者和水兵們說:“你們要來個猛進!要趕上去。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

就這樣,105艦一次次出航,一次次試驗,先後完成1000多項試驗,獲得數十萬個數據,為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的定型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

此後,葉劍英把視察的情況報告周恩來和中央軍委,他建議105導彈驅逐艦可以定型、配套、定點投產。

於是,周恩來召開了工業、科研、海軍有關方麵的協調會,傳達中央軍委的指示:

批準051型,即第一代導彈驅逐艦定型。

就這樣,新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開始乘風破浪前進了。在高海情試驗驅逐艦

1975年12月,海軍決定進行第三次綜合試驗,為定型提供最可靠的數據。

在105導彈驅逐艦的試驗項目中,適航性試驗是對全艦作戰能力、安全航行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的綜合考核。從海軍試驗辦公室到艦上領導都格外重視。

此前曾先後做過兩次試驗。第一次是1973年2月,在青島外的中海情適航性試驗,海情達到4至5級,證明性能是良好的。

第二次是同年12月,在舟山浪崗海域,海情6級以下,浪高4至5米,反映適航性良好,使用減搖裝置也良好。

但是,這兩次試驗隻能算中等海情,105導彈驅逐艦必須要到高海情的狂風巨浪中經受考驗。隻有過了這一關,設計者、製造者、使用者才能放心。

因此,海軍安排了第三次高海情適航性綜合試驗。這次試驗區選擇南海深水區。

參試人員有總體設計的工程師,也有各製造工廠的工程師,還有海軍裝備技術係統及軍代表。

12月28日,艦隊副司令員來光祖接到氣象台報告,有股南下的寒潮和北上的台風會合,能形成大風大浪,風速可達每秒126米;浪高最小在5米,屬6至7級海情。

來光祖一聽,一拍桌子,說:“好!下午出航!”

當天下午,他率導彈驅逐乘風破浪出海了。

當時,南海上波濤洶湧,海上的艦船和漁船為躲避台風都在向港內疾馳,唯獨導彈驅逐艦為尋找最大的風浪區,正頂風前進。

導彈驅逐艦經過12個小時的航行,次日淩晨到達預定海區。5時30分,彭艦長向全體人員宣布:“試驗開始,各小組就位!”

試驗測檢的項目有25個,共分成15個小組。各組人員聽到艦長命令立即奔向各自的崗位。

當時,海上陣風達每秒18米,最大波高6米,海區水深450米。驅逐艦時而迎浪前進,時而斜浪、旁浪航行,時而用慢速,時而采用中速或高速。

僅30分鍾內,艦球鼻艏就遭受10餘次出水衝擊,有數十次海水飛濺嚴重,浪衝到指揮台。

所有參試人員無法立穩,兩手緊緊抓住扶把,有的用背包帶把身子拴在崗位上,一邊嘔吐,一邊記錄著各種數據。

當時,龐大的導彈驅逐艦,像一片樹葉,忽兒被拋到浪尖,忽兒又被掀進浪穀。真是驚心動魄、險象環生。

忽然,一個巨浪像炸彈一樣撞上了甲板。“咣當”一聲,艦身劇烈震動,大家麵露驚駭,弄不清發生了什麼事。

艦長吼道:“發生了什麼事!”

一個聲音說:“報告艦長!是製錨器的銷子被浪打斷!艦首舷部的錨被大浪拋上甲板了!”

艦長一聽,心裏輕鬆了許多。他擔心艦首結構斷裂,看來情況還沒那麼嚴重。他知道,國外軍艦被風浪折斷而沉沒的事故可是不在少數啊!

隨著風力和航速的增加,戰艦兩舷和底部不斷發出強烈的撞擊聲,有時還傳來沉悶的“咯咯”顫振。狂風惡浪越來越大,導彈驅逐艦搖擺得像個醉漢,隨時都有被解體的危險。

有人提議:“是不是中止試驗?”艦長問隨艦參試的海軍裝備部處長鄭明說:“怎麼辦?”

鄭明說:“不行!要按試驗大綱進行。達不到規定數據要求不能算完成任務,要堅持!”

於是,艦長再次下令“加速!向前!”

就這樣,105艦經過近5個小時的艱苦搏鬥,記錄下10萬多個數字,和大量寶貴的實況資料,當晚,勝利返航回到碼頭。

同時,105驅逐艦和全艦人員的意誌也經受住了考驗。試驗證明:

第一代導彈驅逐艦105艦的整體結構和動力是優良的。攻克橫向補給的難關

第一代導彈驅逐艦105艦研製基本定型之後,我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的日子越來越臨近。

火箭將從我國沙漠裏發射,越過赤道,在南太平洋濺落。我國海軍將組織導彈驅逐艦擔負護航警戒,收回彈頭上的儀器數據艙。

當時的我國自行研製的導彈驅逐艦,航行如此遠的距離,油水和食品等物資中途需要多次補給。因而,解決遠航補給便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太平洋上水深浪大,沒有碼頭可靠,也很難拋錨,必須要在航行中補給。因此,導彈驅逐艦上必須有跟遠航補給船相配套的接受補給裝置。要攻克這個難題,又是一個硬仗。

早在1979年之前,海軍後勤部門一直在探索海上航行中的補給問題,並研製出一套縱向補給油、水的裝置。

這種裝置,簡單說就是補給船在前航行,在尾部用浮標拴著軟管從海上漂到被給的艦邊,艦上人員把軟管撈上來,插進油艙或水艙進行補給。

這種補給方法距離遠,操作費時費力,雖然它在大風大浪裏補給較容易成功,有一定的優點,但不符合戰時快速簡便的要求。

因此,海軍要求製造一種綜合型的海上補給船,不但要補給液貨,也要補給幹貨;不但能縱向補給,也要能橫向補給。

所謂橫向補給,就是在補給船左右兩舷,同時給航行的軍艦補給液貨和幹貨。

在當時,世界上的補給船基本有兩大類,一種是單一補給船,如油水船,軍火裝備補給船。另一種則是綜合遠洋補給船,可以提供多種補給。西方國家和當時的蘇聯艦艇編隊在海上活動,綜合補給船伴隨而行,成了海上流動的後勤部。

造補給船對中國來說並不太困難,艦船設計院很快就完成總體設計,而且外形和裝備並不比西方世界差。真正難住研究員的是補給裝置。尤其是橫向補給裝置,誰也沒有見過。

海軍把設計任務交給了701研究所,以李紹曾工程師為首的一群科技工作者,遇到的首要困難是沒有資料可參考,更見不到實物。

於是,李紹曾他們到各研究所和海軍有關單位尋找,也僅從外國報刊上收集到幾張照片和一部紀錄片中的幾個鏡頭,從中看不到橫向補給裝備是怎麼回事。

但他們還是根據這幾張照片和幾個鏡頭,擬出了裝置的幾種可能性,逐漸形成四種方案,即:

總管壓力注油法、高壓容器壓力注油法、高壓頭自流注油法和低壓頭自流注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