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爐水管包括水櫃和過熱器等,水櫃的尺寸和過熱器尺寸都很窄小,櫃壁連接著許多管子。按理應該用軟管和電刷等專門工具清潔。可是,當時沒有這些工具。

於是,鍋爐區隊的隊員就從管子兩頭爬進去,用繩子拴上刷子反複拉,許多人的手上磨起了血泡,胳膊肘磨掉了皮,鮮血粘住了衣服,弄得滿臉滿身是鐵鏽。幾天過後,大家吐出的痰還是鐵紅色的。

就這樣,他們苦幹三天三夜,硬是把幾千根管子都刷得幹幹淨淨。

高速試驗是新型導彈驅逐艦的必試項目。實際上是模擬戰場上全速追擊“敵艦”,以檢驗戰艦的最大馬力。

這天,軍艦正在試驗高速“倒車”時,突然從機艙裏傳來“喳喳”的嘶叫聲,機艙裏頓時霧氣騰騰,誰也看不清誰。

鍋爐區隊長孫洪考憑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判斷是蒸汽管路破裂或閥門鬆動。如不及時處理,讓300多度的高壓蒸汽肆意漫延,對人和機器都會造成極大威脅。

孫洪考當機立斷,披上石棉布就衝到底艙,胳膊碰到滾燙的管路,立即燎起一串水泡。

他伸手去摸閥門,立即被烙去一層皮,燙得鑽心地痛。他忍著劇痛,在濃烈灼人的氣霧中,終於摸到那隻正在噴氣的閥門,牙齒一咬,使勁把閥門關上,避免了一場重大事故。

隨後,軍艦進行了高速測速試驗。當時,氣象不太好,風吼浪嘯。劉子庚站在駕駛台,別看他是位老艦長,心裏也有點緊張。

他一會看看艦首,一會看看艦尾。前麵就是老偏島,如果軍艦向外轉向,海域開闊,比較安全。軍艦向內轉向,靠岸近,看測速標清晰,但不夠安全,各有利弊。

劉子庚考慮到安全第一,主張朝外轉向,而航海長主張向內轉向,但劉子庚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試了幾次,沒有成功。

測速標看不清,數字測不準,艦隊和海軍的試航人員對試驗結果都不滿意,艦員們也很焦急。

劉子庚鎮定地考慮了一下,他決定在滿負荷高速前進時,先用小舵角轉向,如果順利再加大轉向舵角。

要知道,這種滿負荷高速轉向,是很危險的,平時嚴禁使用。

劉子庚說:“驅逐艦是打仗用的,戰場情況瞬息萬變,這種高速大舵角轉向也可能遇到,試驗必須從海戰實際出發。”

於是,劉子庚下令軍艦開到最快速度,當時,他也高度緊張,額頭布滿汗珠。

實在地說,別看他是艦長,這種高速轉向他也從來沒有試過。在從蘇聯購進的雷擊艦上時,他從不敢使用這種動作,擔心軍艦被震散了架。

當時,105導彈驅逐艦如巨龍蹈海,卷起數米高的浪花。劉子庚正準備再加大舵角時,突然發現舵機失靈,軍艦像脫韁的烈馬徑直朝老偏島衝去。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劉子庚立即下令:緊急倒車!!

要知道,下一個命令隻是一句話的事,可是,要機艙底下的所有的船員、所有的設備在極短時間裏,完成油路、汽路、許多閥門的操作,該是何等緊張啊!

所幸的是,由於艦員們平時高度熟練的技術,終於準確無誤地完成了倒車動作。

當驅逐艦停下來時,大家發現艦離老偏島隻有一鏈左右,所有的人無不捏了一把冷汗。劉子庚艦長也一臉驚懼,他的脊梁直冒冷汗。

驚魂甫定,有人說:“這下大概不敢試了吧!”劉子庚卻偏偏不信這個“邪”。幾分後,他又下令:修好舵機再試!我就不信測試數據拿不下來!

經查明,舵機失靈是由於震動太大,舵機電源被震脫所致。兩個小時後,劉子庚又登上了駕駛台,這一回他終於成功了。

適航性試驗,是鑒定軍艦在風浪中的性能,全麵考察動力、武備、電子等係統的抗風能力的一種破壞性試驗。按要求,必須在9級以上的大風浪中進行。

為此,105艦特意航行到千裏之外台風頻繁的浙江舟山附近海區。但一連等了一個多星期,就是不起大風。眼看艦上淡水快用完了,蔬菜也吃光了,大家心急如焚

等到第十天,好不容易盼來了大風,航海人員趕快測風力,一看風力表,陣風才9級,仍不符合試航要求。

有人對劉子庚說:“出海吧!不就差一點嘛,何必死心眼呢!

劉子庚有些吃不準,就打電話問裝備部的領導:“怎麼辦?還要不要再等?”

海軍裝備部的領導嚴肅地說:“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達不到風力要求,試驗得到的數據就有水分,這怎麼行!”

劉子庚說:“對,按試航要求差一點也不行!”於是,他們繼續在海上拋錨等待。

這一次天公作美,幾小時後,風力增大到10級。劉子庚這才下令:“起錨出航!

狂風巨浪肆虐的海麵,四五米高的巨浪像猛獸一樣向戰艦撲來,打得艦體劇烈地顫抖。艦員們站立不穩,絕大多數暈船嘔吐了,但沒有一人走下崗位。

就這樣,105艦用順浪、頂浪、旁浪和斜浪的各種姿態航行,檢驗艦體的強度。

艦員們跟風浪搏鬥10多個小時,記錄下各種各樣的寶貴數字,證明105艦的整體結構和動力是良好的。

這次出海試驗,還完成了深海拋錨、深海測高速等總體項目。這次海上試航,曆時45天,出海19次,成功地完成了任務,對動力係統和總體設計定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驅逐艦用妙方減震

105艦在高速試航中發現震動非常嚴重,桅杆扭動,機艙值班員無法記錄,許多儀器運轉受到影響。不解決這一問題,就無法完成全部試驗內容,定型生產就更成問題。

劉子庚也感到,海戰中開高速是常有的,有時可能要開較長時間,震動如此厲害肯定要影響戰鬥力,一定要找出良策治理。

為此,海軍有關領導將驅逐艦的設計者、製造者、使用者各方人才都召集起來,分析原因,尋找良方。

但軍艦震動是個整體力學問題,沒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很難找準症結所在。因此,數次會審,都沒能根治。這下可把大家給難住了。

有人提議,請下放在造船廠勞動的工學院錢令希教授來幫忙,可能會解決難題。

提議人把錢令希的情況作了介紹。他說,錢教授是我國力學專家,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後為新中國建設做出過很大貢獻。在造武漢大橋、南京大橋時,曾遇到幾個力學難題,都是他幫助解決的。

海軍裝備技術部的領導心裏明白,軍艦本身是個高科技密集型的產品,科學是軍艦的根基,堅信錢教授是位很有學問的人,既然這個人就在身邊,為什麼不請他幫助呢?

於是,軍代表一位領導找到錢令希,把來意向他講明。錢令希一聽,就惶惑起來。

當時,他就想,導彈驅逐艦,那是高級軍事秘密,我不是設計者,去那裏就是禁區。萬一有個差錯,我這“反動權威”會不會罪上加罪呢?

但是,他轉念一想,我國海軍需要好軍艦,萬一真的罪上加罪,我個人的屈辱傷痛又算什麼呢?於是他說:“行!”

隨後,錢令希騎上自行車,跟著軍代表來到105艦。劉子庚早已在舷梯口迎接教授的到來。錢令希笑著問劉子庚說:“你是艦長吧!”

劉子庚說“是的。教授你好!”錢令希說:“我在國外見的艦長好威風啊!你可不像。”

劉子庚笑著說:“軍艦試航遇到難題,請你幫助。我代表全艦歡迎你,感謝你。”

錢令希已經好幾年沒有聽到有人叫他“教授”了,當時見到艦長對他如此信任,他有些感動,立即把外衣脫下,穿上工作服,開始工作。

緊接著,軍艦又出海了。軍艦高速航行,錢令希從艦首一個艙室一個艙室檢查,來回穿行,哪怕是布滿裝備的角落,他也要鑽進去親眼看看,親手摸摸。

他手上沒什麼高級儀器,隻是戴著一雙勞動手套。於是,有人懷疑憑這兩下子能找到震動的病根,這人真有這種本事?

4個小時過去了,錢令希從艦首到艦尾每個艙室都查看了幾遍,軍艦低速、中速、高速3種情況下發出的震動,他都看到聽到了。

錢令希用小本記錄下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後,對劉子庚說:“明天開會時,再具體說吧。”

軍艦靠碼頭後,劉子庚和軍代表把錢令希送到碼頭上,教授騎著自行車走了。

錢令希一走,議論跟著來了。有的說:“這個人憑兩隻手、一雙眼,就能找出震動的病根子?

第二天,分析會按時召開。大家懷著期盼、焦慮的心情進入會場。對這位教授能不能治好軍艦病根,大家心裏也沒底。尤其是艦長劉子庚和軍代表們。

北京的海軍首長對此也格外關切,此前多次打電話來詢問這件事。

錢教授看著一雙雙期待的目光,坐下之後,就一針見血地指出:

軍艦整體是好的,結構合理,但有先天不足的地方:鋼板薄,而機器功率大,速度高,因而產生了強烈震動。解決艦體震動的辦法,是從內部加固艦體。

這幾句話剛說完,科研人員和工人老師傅頓時恍然大悟,會場上響起一片讚揚聲。可是到底如何加固,要害部位在哪裏,是不是要返工呢?

錢令希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他說:“加固工程並不複雜,我正在設計一種鋼桁架,能加固艦體結構,幾天後就可以交給大家。”這番話,使大家心口上的千斤石落了地。

3天後,錢令希騎著自行車,帶著草圖又來到工廠。他找到領導小組,現場向大家講解他的方案。

領導小組研究後,立即同意教授的方案,按草圖繪製具體施工圖,連夜加班加點,對艦體結構進行加固。

8月下旬,艦體經過加固之後,再次出海試航。錢令希也登上了軍艦。當時,大家仍然有點懷疑,就這麼幾個鐵架加固一下,震動真的能減輕嗎?

試驗中,105艦從低速加到高速,奇跡出現了:艦體震動大大減輕,機艙設備在高速時能正常運轉!

經過專家們的測檢,數據表明震動比國內有關艦艇都要低,完全符合國際上的相關標準。攻克驅逐艦減搖裝置

105艦的新裝備不斷增加,試驗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因為105是我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其中第一次研製的項目就有數百套,每一件都要經過海上試驗,合格了,才能裝到後續艦上。

於是,105艦又起航了。當天,首次進行靜水航行模擬搖擺試驗。工程師渠慎諾就是主持研製“減搖鰭”的人。

減搖鰭的原理和作用是在大風大浪中使艦船保持平衡、減小搖擺,在戰時可使軍艦提高艦載武器性能,在當時我國的艦船上是個薄弱環節,導彈驅逐艦上是首次使用。

減搖器的研製從1967年開始上馬,但正常的研究程序被打破,陸上台架試驗被“擠掉”,致使裝備無法在陸上進行全麵的調試。

裝艦後在試驗時暴露出不少問題,產品可靠性差,裝置太龐大,電子元件設計不合理,線路太複雜。

所幸的是,試驗時生搖和減搖效果還不錯,達到戰術要求。試驗結束後,渠慎諾回到工廠,和他的研究小組成員決心進一步完善這個產品。

別看他們幾個人都快年過半百,但信心十足。他們兵分兩路,到全國各地采集最好元件。經過3個月的組裝、試調,在酷熱盛夏40度的高溫下,跟工人師傅一起靠手拿、肩扛、滾抬,硬是將10多噸重的設備安裝就位。在這套裝置上,開創了國產減搖鰭裝置首次采用電液伺服閥的先例。

在當天,105艦駛入試驗海域後,艦長下達了試驗的命令,渠慎諾和戰友們啟動了機器,一對帶襟的鰭從船中的舭部緩緩地放出舷外。

隨後,渠慎諾撳下按鈕,“鰭”按照訊號有規律地上下擺動起來,隨之整個艦身也左右搖了起來,而且越搖越厲害。

眼看艦搖到40多度了,劉子庚艦長嚇了一大跳,他害怕戰艦發生翻沉事故,於是緊急下令“停車”。正在操作減搖鰭的渠慎諾,不知軍艦為啥突然停車,立即跑到駕駛台,問劉子庚說:“這是麼怎回事?”

劉子庚說:“你們搖得太厲害了,會不會翻船啊!”

渠慎諾笑著說:“不會!導彈的設計抗搖極限應該是艦體搖擺45度呢!我們的試驗還沒有達到技術要求哪!”

劉艦長放心了。他說:“好,繼續試驗吧!”結果試驗基本成功。

經過大風大浪的試驗,證明減搖效果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可靠性很好,被批準定型批產。

這套設備,材料立足國內,圖紙資料完整,填補了當時的國內空白。攻克螺旋槳剝蝕難題

105艦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航,回到工廠船塢進行水下部分的檢查,發現兩隻螺旋槳有嚴重剝落現象。

在這麼短的運行時間裏,出現如此嚴重的剝落,實在觸目驚心,不但我國造船史上少見,國外也沒有這方麵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