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0月21日,代表團乘班機離開北京,在鄂木茨克過夜。22日17時,代表團抵達莫斯科機場。
蘇聯海軍副司令依沙勒柯夫海軍上將、總參謀部留得米爾斯基上校、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總工程局副局長,尤林海軍少將等有關官員到機場迎接。
為了節約外彙,代表團住在位於馬雅可夫斯基廣場得一座中檔飯店,剛好名字也叫“北京飯店”。此後,代表團的一切談判和外事活動都以這個飯店為大本營。
頭兩天都是以一些禮節性拜會,你來我去,沒有進入實質性問題。
1958年10月25日,在蘇聯對外經濟委員會大樓會議室裏,中蘇兩國代表團正式舉行第三次會議。
海軍副司令兼代表團秘書長方強把中方代表團需要蘇方援助的三大問題和盤托出:
1、關於原子動力潛艇製造問題。
2、關於艦對艦、艦對岸、艦對空、空對艦的導彈武器問題。
3、關於導彈驅逐艦及其造船的技術問題。
蘇方代表團一聽,這一次中國海軍要的不再是常規武器,而是尖端新技術。他們立即說:“這個事關重大,我們沒有這個權限能馬上答複。”
阿爾希波夫也說:“你們提的問題很多,技術麵很複雜,我們一下子消化不了,待我們慎重研究後再答複你們。”
1958年10月28日,雙方代表團正副團長舉行第四次會談。蘇振華和方強心情都有些不安,因為,他們弄不清蘇方“悶葫蘆”裏的秘密。
蘇聯代表團長客套幾句之後,拿出筆記本,開始答複中方所提問題。
中方的翻譯也拿著本子和鋼筆,做詳細記錄。談判進行一小時之後,中方最關心的,想要得到的兩張王牌,一張也沒有拿到。蘇振華和方強的不安被證實了。
蘇方代表團長說:“對原子能潛艇問題,沒有準備好提供技術援助。”
在導彈驅逐艦方麵的問題上,蘇方表示:“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不可能予以援助。艦對空、空對艦導彈以及固體推進劑的技術,目前還沒有準備要商談這些問題。”
蘇方留給中國人的口子,開得很小。他們隻同意轉讓常規動力導彈潛艇、常規中型潛艇,以及導彈快艇。
當時,蘇聯的導彈研製已進入固體化階段。至於第一代液體燃料的導彈,無論體積和射程都不先進了。
他們覺得把這種導彈提供給中國,第一,可以獲得一筆巨大財富;第二,能增進同中國軍隊的友誼;第三,中國海軍有了這種導彈,對美國第七艦隊也能構成一定威脅。
因此,他們從戰略利益考慮,滿足了中方代表團的最低要求。
至此,中國代表團知道蘇方不可能給中國海軍一流的新技術。但是,有一點對中方代表團很有吸引力,那就是蘇方在願意提供的兩型艦艇上,有配套的導彈。
這對中方來說也是一個收獲。他們想,隻要引進了導彈樣品,中國將來就可以仿製和改進。
於是,中方代表團提出,要參觀常規導彈潛艇和導彈快艇。
蘇聯海軍司令部這次很痛快,他們安排中方代表團先看了兩個電影片子,是介紹常規導彈潛艇和導彈快艇的。接著,又安排中方代表團到艇上參觀考察。
回到“北京飯店”大本營之後,代表團進行了討論。多數人對導彈快艇感興趣,因為它的威力要比魚雷快艇大多了,幾枚導彈就能打沉大艦,這對當時台灣和美國第七艦隊在近海耀武揚威,是一種最好的威懾性兵器。
而對常規導彈潛艇多數人不感興趣。因為它是魚雷潛艇改裝的,而且發射導彈不能在水下,還得浮到水麵上來,導彈射程也很短。
但常規導彈潛艇有一點比較先進,那就是它的發射裝置和星光導航是新技術,中國當時也急需。
這樣比較來比較去,最後,多數人還是同意引進一批常規導彈潛艇。
等了好幾天,蘇方對此方案遲遲不作答複。中方代表團心裏又有些不安,擔心蘇方又要變卦。因此,那段時間,大家對參觀遊玩沒有一點興趣。
半個月之後,蘇聯代表團突然通知中方代表團到蘇聯經委會對外經濟聯絡部會議室會談。
蘇振華和方強一進會議室,心情就有些緊張。蘇方代表團團長的臉上則滿臉春風,不像前幾次那麼嚴肅呆板。
這次商談,蘇方痛快地答應了中方提出的引進項目。
中國代表團立即起草文件,並派人帶著文稿草本飛回北京,向中央和軍委彙報。
在此期間,各專業小組又具體開展了談判,在一些細節上對文本進行修改。
1959年2月1日,中國代表團收到國內電報,軍委同意這個協定的文本。
2月4日上午,中蘇雙方代表團正式簽訂了這份協議。即著名的“二四協定”。在新技術方麵,有人把它稱為“兩艇一彈”,即導彈潛艇和導彈快艇。
“二四協定”簽訂的時期,正好是我國開始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階段。這使得我國海軍各級機關都從思想上開始向新技術大轉彎,從以魚雷火炮為主要武器,向導彈、電子、原子為主要裝備的方向轉化。
協議生效後,經國防部批準,海軍成立了海軍科學技術研究部,加強對海軍已建立的造船科研、水下兵器、水聲、航海、工程設計等5個研究所的統一領導。
隨後,中央根據聶榮臻的建議,決定把分散在各單位的艦船科研力量組織起來,形成了艦船研究設計的“拳頭”,批準成立“國防部第七研究院”,人們簡稱七院,就是後來的“中國艦船研究院”。
該院的成立,為海軍裝備從轉讓仿製走向自行設計研製,實現國產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有了“龍頭”,他們初期的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消化“二四協定”中的技術資料,培養和鍛煉技術人才,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造船科研體係。
1959年10月,海軍成立了技術部,直屬海軍首長領導,趙曉舟任部長,侯向之任副部長,集中力量來領導海軍完成向新技術的過渡。
正在“二四協定”順利執行,海軍鋪開攤子,集中人力物力要向前推進時,中蘇關係突然惡化。
1960年8月,蘇聯政府單方麵撕毀合同,撤走來華的全部專家,中斷了艦艇仿製器材、設備和技術資料的提供,使海軍的仿製工作和科研技術工作全部陷入困境。
這真是“三月桃花一樹紅,風吹雨打一場空”。當時,用我國人民的血汗換來的成千上萬的器材組合不起來,就會是一堆廢銅爛鐵。
我國第一次吃了苦果,深切感受到,依賴“友鄰”搞現代化,就會是沙灘上的樓房,風浪一來就會倒塌。隻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才是實現強大海防的堅實的“靠山”。自主研製導彈驅逐艦
1967年4月,為了適應洲際運載火箭海上試驗護航警戒任務的需要,中央軍委批準了海軍裝備科研的“三五”計劃。
該計劃將導彈驅逐艦及其各項配套設備的研製列入國家計劃,並於當年完成了總體技術設計及審查後的修改,最後形成總體方案。
1967年,導彈護衛艦完成技術設計後,於同年5月開始施工設計。1968年12月,開工試製首艦。
一天,原是“長春”號雷擊艦艦長劉子庚接到上級命令,要他擔任第一艘國產導彈驅逐艦的艦長,這使他激動得幾夜沒合眼。
劉子庚按照上級指示,率領一班人馬,離開“長春”,艦來到造船廠。
一到船廠,他把行李卷一扔,立即去看自己的軍艦。在船台上,他看到了威武嶄新的戰艦,喜悅和自豪的心情難以言表。
然而,他很快了解到,建造工程並不順利。眼下,軍艦還是個殼子,許多部件還沒有裝配。工人們幹勁雖然很足,熱情也很高,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按設計要求,軍艦設備來自20多個省、市,上百家工廠,這些廠的生產能力無疑都是全國第一流的。
但在當時,各地的生產都受到了嚴重的衝擊,整個工程進度受到嚴重影響。
為此,建造領導小組很著急,工人們也著急,劉子庚他們更著急。
當天夜裏,劉子庚去找造船廠的領導和軍代表商量辦法。最後劉子庚他們決定:
派艦員到全國各地工廠去催貨。
第二天,他便抽調100餘人組織了一個個“催貨連”上路了。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當時,有的催貨人員實際上是在冒著生命危險,去執行任務。他們深入“虎穴”,反複找各方麵做工作,耐心向工人們宣傳,許多催貨員把鋪蓋卷搬到車間裏,跟工人們一起幹活。
工人師傅們受感動了,不少人醒悟過來,開始同心協力製造裝備。
此後,經過艦員們的不斷努力,一個個停產的工程開工了,一批批的產品交貨了。
造好的設備要運抵造船廠,也很艱難、很危險。比如有個催貨組來到大西南某廠催貨,那裏剛造好的最新坦克和大炮都被“不相關”的人用上了,以至於當地夜裏,經常是炮聲隆隆,“戰火”不斷。
就在這種情況下,催貨組要把一批造艦裝備押運到遠在上海的船廠,卡車剛出廠門,一股混亂的人就追來了。
他們以為是對手要乘車逃走。子彈不斷地飛來,押運組的車隊隻好停下。
幾個頭頭一看是海軍在押車,怒視著問:“這是什麼裝備!箱子裏藏了人吧!”
戰士們耐心地說:“這是軍艦上的裝備,國家機密,任何人不準隨便開箱啟封!”
頭頭脖子一歪,說:“這裏是我們的地盤!一切要聽我們的!”
戰士們說:“黨中央、軍委也要聽你們的嗎?”他們把總理的“特別公函”給頭頭看。
頭頭一看,果真是急需的軍用品。公函還說:沿途一切單位和組織都不得阻攔,他們這才灰溜溜地離開。
另外,完成押運任務,有時要付出數倍的時間和艱辛。機電部門的幾位同誌去哈爾濱汽輪機廠押運主機,正趕上寒冬臘月,零下40度,冰天雪地。主機是軍艦的心髒,為了讓戰艦早日下水,他們一刻也沒有耽誤就啟程了。
誰知火車走出一站路,車頭便脫下車廂跑了,把裝主機的4節車廂丟在野外。戰士們焦急地來找副區隊長孟凡勤商量辦法。
孟凡勤馬上召開小組會決定:
為了保衛主機安全,又不至於把人凍壞,大家排隊圍著車廂轉圈慢跑。
在當時,車廂外風呼呼地刮著,地上凍得硬邦邦的,氣溫零下40多度。人的鼻孔噴出的熱氣,一會結成了小冰碴,寒風像刀子一樣刺割在臉上,皮膚硬得好像血管要凍裂。
大家兩腳稍微一停下,一股寒流就會從腳跟鑽到關節,不到3分鍾就會麻木。
於是,孟凡勤不停地鼓動大家說:“堅持!堅持!不能停下!不能停下!”
慢慢地,他們感到餓了,就從口袋裏摸出一個饅頭,塞到嘴裏一咬,怎麼也咬不下一口。
原來,那饅頭都變成了冰疙瘩,比鐵還硬。水壺裏的水,也早已結成了冰疙瘩,哪裏還倒得出一滴水來?
大家整整兩天兩夜,水沒喝一口,飯沒吃一口。第三天,總算來了個車頭把車廂掛上了,押運組高興極了。
可是,車廂拉出兩站,那個車頭又莫名其妙地不走了。就這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預定兩天兩夜的路程,竟然走了八天七夜。
就這樣,為了要圖紙,催儀器,接裝備,艦員們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
1970年底,我國首製國產驅逐艦正式建成出廠了。隨後,驅逐艦進行了碼頭下水係泊試驗。1971年2月底,驅逐艦又在海上先後6次初步試航,結果顯示一切正常。邊試航邊改造促定型
1972年12月,首製國產導彈驅逐艦正式交付北海艦隊使用,命名為:105艦。
劉子庚艦長登上駕駛台,拉響了出航的鈴聲。他萬分激動,終於看到並親手駕駛國產導彈驅逐艦航行在大海上了。
他當了20多年的海軍,第一次站在國產的中型水麵戰鬥艦的駕駛台上下達命令,結束了中國人不能造中型戰艦的曆史。這一刻,令他終生難忘!
105艦正式交付北海艦隊使用後,軍委和海軍明確指出:
105艦的主要任務,是擴大海上試驗,為後續艦的改進和提高提供科學依據。
就這樣,105艦就成了進行海上現代化科學試驗的開路先鋒。這就意味著,105艦將開始具有危險性的高難度海上試航。
艦長劉子庚感覺到肩上的擔子不輕,他一方麵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教育,以激發官兵們的積極性;另一麵,仔細抓試艦的組織計劃、操作程序和安全保證工作,為保證試驗任務的完成做好充分準備。
要知道,進行抗風浪和高速試驗,需要蒸汽鍋爐輸出最的大功率。為此,必須清潔鍋爐水管的水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