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隨後,這副重擔落到了船舶產品設計院一室呂永盛和他的設計夥伴們的肩上。當年,呂永盛隻有29歲。
艦艇是係統工程,技術密集,結構複雜,是一個國家工業的縮影。對於一個從未主持過艦艇設計的年輕人來說,這談何容易。
呂永盛他們首先麵臨的是,沒有設計標準,沒有設計規範,隻能借鑒蘇聯的經驗。
比如說,艇上的桅杆強度要抗多少級風?蘇聯專家說要抗12級風才行,是否正確還要靠實踐檢驗。
再比如說,船體線型的選擇、材料的采用、設備的配套等,都缺少一套科學的計算方法,無任何規範可借鑒。有些數據參考仿製產品囫圇吞棗,因缺乏深層分析能力,還是消化不良。
呂永盛感到壓力很大,他走到哪兒心裏都在琢磨,吃不香,睡不好。
好在新中國成立後10年間的海峽作戰經驗,使中國艦船設計者們從門外漢,很快成為熟悉海上作戰特點的行家裏手,逐漸形成了對中小型艦艇獨特的設計思路,並把這些思路應用到海軍發展規劃之中。
此後,呂永盛逐漸理清了思路,既然海軍強調的是以“速度為主”,那速度就是壓倒一切的,後麵的4個字“全麵照顧”隻能服從前麵。
與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相比,29歲的呂永盛在設計隊伍中年齡算大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科學重試驗,那就先幹吧!
於是,呂永盛率領全體設計組成員共同攻關,靠集體智慧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此後,037艇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
1、多軸係附體設計,船、機、槳這三者的匹配較好,航速大大超過設計水平。
2、取消了甲板上的煙囪,主機在舷側水下排氣,抑製了紅外輻射,具有一定的隱身效果。
3、為主機艙設計了操作室,對主機進行遙控,輪機兵不用在又熱又吵的機艙裏操作了,艇員的工作條件大大改善了。
4、總體布置較好,從艇首到艇尾,三分之二的距離可以走內部通道,在大風大浪的情況下,艇員不用走兩舷,很安全。
5、螺旋槳裝有消聲裝置,大大降低了噪聲。
6、南海海域日光強烈,為了防止烈日曝曬造成艇上工作環境過於惡劣,037艇還在甲板上設計增加了可拆的天幕,通俗點說就是一個大帆布罩,夏季可以遮陽及噴水降溫。
天幕裝置能在5分鍾內全部拆卸完畢,不影響駕駛台指揮員及時觀察天上的敵情。
唯一的缺點是天幕拉上後,獵潛艇顯得很醜,水兵們戲稱為“戴帽子”,不過考慮到獵潛艇是用來打仗的,不是讓人看的,隻能以後再改進了。
037艇南方型後來備有空調,北方型有輔助柴油鍋爐和暖氣設備,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小型艦艇的設計上考慮艇員生活的舒適性。
037艇擴增的艙容用來裝柴油和淡水,續航力增加,足以抵達西沙群島。
就這樣,這一艘不大的艦艇上能同時解決這麼多問題,確實讓人服氣。
至此,呂永盛他們隻剩下最後一點,即穩定性的問題沒有絕對把握,需要等首製艦完成後,做實測檢驗了。
比如,航速保證了,但甲板上深水炸彈、火炮等武器增多後重心升高,穩定性又不足了,高速性如何兼顧穩定性?這是呂永盛最為擔心的。
1962年8月,037首製艇由大連造船廠分段加工,經鐵路運到廣州,在黃埔造船廠建設工地組織建造。
1963年夏,在我國南方某廠,新研製的獵潛艇進行水壓試驗後,接著進行實船傾斜試驗,以校核穩性理論計算。
這天,呂永盛手持小紅旗,聚精會神地站在試驗艇的指揮台上。
當時,甲板上早已堆滿了許多生鐵塊。呂永盛一邊下達搬動生鐵塊位置的命令,一邊聽取助手對試驗台上特設的油槽“擺錘”刻度變動的測試報告,記下一個個數據。
生鐵塊被左右來回搬動,艇體前仰後翹、左傾右斜,前後經曆3個多小時。搬鐵塊的工人累得滿頭大汗,呂永盛的衣襟也已汗濕,終於測得首製艇的重心高度和排水量的平衡點。
12月17日,首艇下水,在海南島榆林琅琊灣進行深水測速試驗,最大航速達30節。該艇機動靈活、火力凶猛。至此,獵潛艇的試造獲得圓滿成功。隨後不久,獵潛艇被正式命名為:037護衛艇。
1964年7月,台灣“情報局”部門特種輸送船“大金”1號、“大金”2號,運載著“神斧”大隊第九分隊45名武裝特工,從高雄起航,沿國際航線西行,鬼鬼祟祟地溜進了南越當局控製的峴港。
11日傍晚,二艦離開峴港企圖潛入我北部灣。當時037首製艇“泉州”號正在海上試航,還未向部隊正式交接。
南海艦隊發現敵情後,來不及調派其他艦艇出擊,索性命令“泉州”號直接率領編隊參戰。
接上級命令後,“泉州”號擔任了此次戰鬥的旗艦,指揮身旁兩艘蘇製6604型獵潛艇,一頓炮火,把台灣特種輸送船送入了海底。
為此,037艇創造了中外艦艇設計史上在試航期間參戰告捷的先例,即先上戰場,後交船。這在中外造船史上也是罕見的!
1974年1月19日,仍是這艘“獵豹”和它的姊妹艇,在偏遠的西沙永樂群島海域中,再顯神威,將排水量約800噸的南越10號艦,葬送在西沙永樂群島的巡防區。
我國海軍自建軍以來,在這之前,從沒有與外國海軍交過手,是037艇首開紀錄。
該艇雖然名義上是以反潛為主,但實際上兼顧了護航、巡邏、運輸等多個用途。
海軍日常的海上勤務都是用它,過年過節也是它在海上拋錨值班、“站崗放哨”,甚至接送文工團到海島慰問演出也用它。
護衛艦吃水大,要執行這種任務靠不上小島,而62型炮艇又太小,裝不了幾個人,隻有037艇不大不小,機動靈活,於是它又獲得了“海上輕騎”的美稱。
此後,為了更遠的航程和更長的巡航時間,20世紀80年代,037艇上設置了海上縱向加油補給裝置,使艦艇具備了遠海巡航能力,成為真正的南海型艦艇。建造國產火炮護衛艦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由於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國民經濟陷入了建國以來最艱難的時期。
恰在此時,蘇聯又單方麵撕毀對我國的所有援助合同,撤走專家,使我國經濟建設雪上加霜。
另外,來自海上的敵對勢力長期的封鎖禁運,也使我國國民經濟舉步維艱。
而過去視為我國軍事大後方的南中國海,也重起波瀾,海上的敵對勢力在我西沙、南沙海域諸島屢屢挑起事端。尤其是南越海軍,多次炮擊我商船,擄走我漁船,強占我島礁。
南海艦隊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中型艦艇又如何去水深浪急的南沙、西沙巡邏守護呢?
當時,南海艦隊副司令員趙啟民已調到海軍總部工作。他從第一線來,所以對南海艦艇情況最熟。
他知道,南海艦隊唯一的一艘護衛艦叫“南寧”號。抗戰時期,該艦曾經被日本人炸沉。解放後,南海艦隊將它打撈上來,重新修複後投入使用。
他知道,“南寧”號排水量不足千噸,已老掉牙了,性能和戰鬥力可想而知。所以急需新的護衛艦接替它。
為此,趙啟民建議海軍黨委說:“先給南海艦隊造一批火炮護衛艦,哪怕落後點也比沒有強。”
於是,南海艦隊報請中央同意,海軍黨委決定由趙啟民主抓這件事。
1962年,海軍黨委下達了造護衛艦的任務。
趙啟民提出建造總原則是:
要搶時間,立足現有設備,在現有基礎上,力求先進。
建造任務交給中國艦船研究設計院。於是,設計院任命僅30歲的俞伯良為總設計師。
在當時艱難的條件下,我國要自行設計護衛艦是極其困難的。因為中蘇關係破裂後,一切建造設備都要國產化。
盡管任務艱巨,但俞伯良沒有推卸。他召集手下一幫年輕科技人員,開始調查論證。
俞伯良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代大學生。以他為首的這批年輕科技人員,是在設計中國小型艦艇,和組裝蘇聯五型艦艇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
他們首先對蘇聯“轉讓製造”的護衛艦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些護衛艦整體結構都很好,隻是部分地方跟中國海區氣候條件不適應。
比如,中國東海、南海夏季氣溫高,超過了艦上許多儀器設備使用標準,影響了設備的正常使用。彈藥貯藏室的氣溫也大大超過了溫度規定的標準。
再比如,中國沿海空氣濕度、鹽度都比較高,許多儀器、元件損耗較快,使用壽命降低。海水中的浮遊物也較多,護衛艦的尾軸、螺旋槳更容易腐蝕,均達不到蘇方原來的設計標準。
另外,在生活設施方麵,也存在著許多不適應中國沿海條件以及中國人生活習慣的地方。
比如,中國東海、南海艦隊,多數是南方人,習慣吃米飯、炒菜,而蘇聯設計的爐灶、冷藏室都不能適應這種需要。
還有艦上的艙室、操縱觀察的部位,以及日常用的桌椅,全是按蘇聯人平均身高設計的,也不合適中國人的平均身高。
所有這些不合國情的地方,俞伯良設計小組都決定要在國產第一艘護衛艦的設計中就把它改掉。
第一次設計論證會,大家擺出的困難就讓人樂觀不起來。
首先,國內沒有造護衛艦的鋼板,隻有一種高合金鋼還在試驗中,沒有用過造艦。
另外,製造護衛艦所需的各種不同規格的鋼板、型材等,多數還都在試驗之中,而且,焊接工藝也要從頭摸索。
其次,武器是護衛艦的拳頭,當時100毫米口徑的艦炮不能國產,但可以從退役的舊艦上拆下來解決燃眉之急。
第三,艦上的主機是心髒,當時中國還沒有護衛艦適用的大馬力、小體積的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