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俞伯良他們比較來比較去,決定選用民用船的一種六缸柴油機。
但它的馬力實在是太小了。即使把它擴大增加到上千馬力,也隻有當時世界上護衛艦主機馬力的一個零頭數,所以,不免顯得有點兒將就。
第四,艦艇的電子設備即“耳目”,隻有一種國產雷達,它原是快艇上用的,性能差,觀察距離近,頭上還要罩個圓帽,用在護衛艦上很不相配。
後來,雖然快艇上再用時那個圓帽去掉了,外觀好看了,性能卻沒多大提高。
俞伯良他們想:先這麼著吧,誰教咱們底子薄呢,有總比沒有好吧。俞伯良說:
材料就這麼多,就看我們的本事了。手藝好,白菜豆腐也能做出好菜。
為了彌補民用船主機的馬力跟國外相差甚遠的劣勢,俞伯良研製小組經過上百次的實驗,找到了一種最佳艦體線型,以減小海水對艦體的阻力。
隨後,他們又設計出與主機轉速相匹配的最佳形製的螺旋槳,使主機輸出效率達到最高極限。使首製艦無論抗風力、快速性和高航速都接近了最佳狀態。
當時,國外同類護衛艦航速最快26節,而俞伯良他們研製的護衛艦達到了23節。
我國護衛艦主機的功率雖小,但體積大了些,因而它的優點是很“皮實”,可以在全功率下長時間航行,巡航速度較高,
相反的,國外護衛艦表麵上看起來航速快,但長時間開高速不行,往往限製在18節以下航行。因此,我護衛艦在海上實際航速並不比外國慢。這是一種彌補局部劣勢而轉化為全局優勢的成功典範。
另外,在船型上,他們也根據主機體積高大的特點,選擇“長首樓型”,其特點是艦舷高,艦體橫搖到大角度時,能產生較大的“恢複力”,因而具備了抗擊10級風浪的能力。
護衛艦上的武器配備,雖然沒有西方世界護衛艦的裝備先進,但作為火炮護衛艦,俞伯良小組同樣用他們的集體智慧,把局部的劣勢又變成整體的優勢。
他們經過多次討論,發現國產護衛艦由於主機體積大,因而使得甲板麵以上建築層次多。他們充分利用這個層次錯落的特點,布置了最強的火力。當時,他們在護衛艦上裝有3座100毫米口徑主炮、4座雙管37毫米副炮。
他們又把4座副炮成菱形布置。這樣,無論軍艦朝向何方,都有3座6管副炮可以集中火力快速射擊,打出去的炮彈能像下雨般落到敵艦或敵機上。
如此強大的火炮配置,在當時國外同類護衛艦中也是少見的。雖然這些裝備當時還沒有火炮指揮儀,但它比小型艇的戰鬥力強了數十倍。
為了使這些火炮供彈迅速省力,俞伯良小組經過多次試驗,全部設計成電動揚彈機。
隨後,俞伯良研製小組又對艦上的電機做了改進。
20世紀50年代之後,世界上許多軍艦開始從直流電轉向使用交流電,而我國還沒有人敢邁出這第一步。
於是,俞伯良小組中分管電氣設計的工程師潘鏡芙,提出在第一艘國產護衛艦上使用交流電。
他說:“使用交流電有兩個明顯先進性,第一,電壓轉換方便,電機體積小,重量減輕,經濟可靠維護方便。”
“第二,軍艦靠碼頭時,可使用岸電,既節省機電運行時間,又可使水兵靠岸得到更好休息。”
同時,他也講了“直改交”存在的困難。因為在國內,這是第一次在艦上使用交流電,就要承擔一係列交流電機、交流電器設備艦用化的開發工作。
也就是說,潘鏡芙他們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沒有現成飯好吃,搞不好還會有風險。
俞伯良和他的小組成員,一聽潘鏡芙的方案都積極支持。
後來,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潘鏡芙他們終於使我國第一艘國產護衛艦用上了交流電,為我國的艦船電氣化的革新,開辟了一條探索之路。
在這之前,俞伯良小組到南海艦艇上調查發現,這裏的水兵夏天生活相當艱苦,睡覺吃飯都受到高溫酷暑的煎熬,還要出海執行任務。
於是,他們在設計國產第一艘火炮護衛艦時,決心在居住條件方麵突破傳統觀念,把改善水兵生活居住條件,看成是恢複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們第一次在艦艇上實現了空調降溫,使水兵們在緊張辛苦執勤值班之後,有了清涼舒適的休息環境,回到住艙不再被悶熱高溫煎熬。
同時,設計上在床鋪、淋浴、文化活動場所等方麵進行了改善。
為此,指戰員們說:“這艘艦艇的設計師,一定在南海艦上當過兵,不然不會替我們想得這麼多!”
1967年底,我國新研製的國產火炮護衛艦正式出廠,隨後,裝備南海海軍服役了。
1968年9月8日,我第一代國產護衛艦在執行任務中經受了強台風。
當時,天黑得可怕,暴雨狂風掀起10多米高的巨浪,如小山一樣一個個向護衛艦撲來。每個巨浪都像重磅炸彈似的,撞得護衛艦全身發抖。雨點像箭一樣“射”得擋板當當作響。
突然,一個巨浪把護衛艦舉到10多米高的浪峰頂上,護衛艦橫搖到63度。
頓時,艦長臉都變色了。
但護衛艦在跌進浪穀深淵的瞬間,艦體又恢複過來。
那一次,護衛艦經受了暴雨狂風48小時的襲擊,除艦舷外的油漆被“扒了一層皮”外,整個艦船始終安全無恙。
我國自己研製的護衛艦在製造過程中,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重視,周恩來及其領導人都曾陪同外賓前往視察。這對俞伯良小組是極大的鼓舞。
這批火炮護衛艦充實南海之後,成了護航、警戒的主力,1978年被授予“全國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研製七三式衝鋒舟
1969年9月,軍委工程兵科研部給工程兵技術裝備研究所下達了班用衝鋒舟的研製任務。
任務明確要求:
以五八式膠合板折疊舟為基礎,研製一種適合於配掛六七式操舟機,能乘載1個加強步兵班,用於強渡江河的衝鋒舟。其航速、運輸量、抗損性能均不能低於五八式膠合板折疊舟。
總參謀部和軍委工程兵的領導很重視這項任務,要求工程兵技術裝備研究所加快速度,盡快完成研究任務。
當時,六七式操舟機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部隊裝備的五八式膠合板折疊舟存在著膠合板舟殼體吸水增重、易變形、易腐蝕等嚴重缺陷,加上因其掛機板高,強度低,配掛六七式操舟機十分困難,所以,急需研製一種與六七式操舟機相配套的衝鋒舟。
當年參與研製衝鋒舟的陳廣明在1969年7月以前,一直在工程兵技術裝備研究所渡河橋梁研究室從事七四式重型舟橋的研製工作。後來,為了使舟橋渡河器材適應現代戰爭快速機動作戰的需要,他奉命調離七四式重型舟橋項目組,投入到班式衝鋒舟的研製工作。
陳廣明後來回憶說:
1970年元月,我們項目組人員就下到試製工廠,同上海市的兩個廠組成“三結合”研製小組,對衝鋒舟的材料、結構形式等進行研究、分析和試驗。
經過比較,陳廣明和他的同事確定采用玻璃鋼製造舟體。因為玻璃鋼的強度比熱塑性工程塑料高,造出的舟體重量也輕。同時玻璃鋼造船的工藝較為成熟,所用的設備也簡單,可以加快研製進度。
陳廣明等人考慮到要研製的衝鋒舟裝配式結構複雜,水密性也難以保證,決定先用玻璃鋼材料加工整體式、折疊式兩種方案的樣舟各1艘。經過試驗、論證、比較後,再進一步作取舍。
1970年8月,項目組的工作人員完成了方案樣舟的設計製造。
經過試驗比較,項目組的工作人員認為折疊式方案航行穩定性好、運輸體積小、重量輕,因此,他們決定采用折疊式方案。
1970年第四季度,陳永明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技術設計。
1971年7月,項目組試製出4條樣舟。
8月份,4條樣舟被運往北京參加工程兵裝備體製展覽,並在昆明湖上進行操作表演。
1972年5月,陳永明和他的同事們又在鎮江地區的長江水麵進行40個小時的抗風浪強度試驗。
陳永明後來說:
在這次試驗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
6月份,正值酷暑,陳永明等人不顧天氣炎熱,認真地對設計作了修改。
接著,第二輪試製開始了。
第二輪試製由上海耀華玻璃廠和秦皇島工業技術玻璃廠共同承擔,兩家工廠各自試製兩條舟。
同年12月,這些試製舟在舟橋某團進行部隊試驗。
經過470公裏汽車運輸和100餘小時的抗風浪強度試驗,陳永明和他的同事們都認為這次設計的衝鋒舟效果比較好。除了板架式尾板強度不足及膠布較差外,在上次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這個結果,讓項目組的工作人員都十分高興。他們的信心更足了。
1973年元月,研製組又投入第三輪試製。
陳永明後來回憶說:
1973年5月,我們在北京、沈陽、南京和昆明等4個軍區進行部隊試驗,對試製的產品進行了全麵的考核。
1973年10月,工程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在工程兵科學試驗場對陳永明等人設計出來的衝鋒舟進行技術審查。
專家們對這種衝鋒舟的各項性能進行了認真檢測,結果令人十分滿意。
同年11月,在無錫召開的“708”會議上,工程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新研製出來的衝鋒舟設計定型,並莊重地給它起了一個名字:
1973年式班用衝鋒舟
後來,大家都親切地把1973年式班用衝鋒舟簡稱為“七三式衝鋒舟”。研製七九式衝鋒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