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2月,在軍委工程兵召開的登陸作戰工程保障座談會上,廣州軍區提出研製衝鋒舟一型的課題。

同年2月23日,軍委工程兵司令部指示陳永明所在的工程兵技術裝備研究所,立即派一名或兩名科研人員去廣州軍區共同研究。

軍委工程兵司令部還說:“衝鋒舟一型可作為七三式衝鋒舟D型裝備部隊。”

七三式D型衝鋒舟的研製工作,由廣州軍區工程兵部牽頭,參加研製的還有華南工學院和秦皇島工業技術玻璃廠等。

1977年5月,由廣州軍區建築工程兵某團抽調40名幹部、戰士組成造船隊。

與此同時,陳永明也按照上級的安排,前往廣州軍區參加七三式衝鋒舟D型的研製工作。

在某廠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的指導下,陳永明等人按照研製組設計的樣舟圖紙製造了10條舟。

同年8月,陳永明和他的同事們將其中6條舟送交步兵某部,參加廣州軍區組織的海練。

經過海練的試驗,使用部隊反映該舟的主要性能基本上能滿足渡海登陸的作戰需要,但是,他們認為舟體較重,滿載吊裝時側板強度不夠,變形較大。

軍委工程兵對使用部隊的意見極為重視,立即組織人員進行研究。

陳永明後來回憶說:

1978年3月,軍委工程兵在廣州召開衝鋒舟力型戰術技術和方案論證會,專門討論並確定了戰術技術性能指標。

會議認為采用玻璃鋼整體結構、疊載運輸是合理的,但舟體線型應經過模型試驗之後確定。

同年4月,軍委工程兵在上海交通大學船模水池進行了5種線型船模的水阻力試驗與有無壓浪板的對比試驗。

陳永明後來回憶說:

這次試驗收效很大,不僅選取了較為理想的船型,而且通過試驗還發現在幾個線型的船模上增加適當尺度的壓浪板對提高航速可產生較為明顯的效果。

此後,陳永明等人根據使用部隊的意見、戰術技術要求和船模試驗的結果,對原方案的樣舟在結構、外側加設防濺條和壓浪板等方麵進行了較大的改進。

不久,廣州軍區工程兵造船隊按修改後的圖紙,又建造了4條方案樣舟。

9月份,正值菊花盛開的金秋時節,軍委工程兵在廣州對新製造的樣舟進行摸底試驗。

試驗表明:

改進後的第二輪方案樣舟與第一輪樣舟相比,其航行平穩,航速提高20%左右,舟體強度和剛度有較大提高。其主要性能基本上達到了總參謀部批準的戰術技術指標。

陳永明和他的同事們臉上都露出欣喜的笑容。此時此刻,他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

1978年10月,衝鋒舟B型交某廠進行產品試製。

1979年5月,試製出來的10條舟發往福州和沈陽軍區部隊進行試驗。

試驗部隊對這些新舟十分滿意,他們興奮地說:“這些衝鋒舟航速快、穩定性好、抗沉性能強,即使舟內灌滿水,12名乘員還可以在舟內操槳劃行。”

1979年8月28日,工程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在福州召開衝鋒舟一型技術審查會。

審查會上的專家十分滿意地說:

這種衝鋒舟具有線型好、阻力小、結構簡單、操縱靈活、航行平穩、抗沉性能強;成型工藝方便,容易維護保養;防腐和抗老化性能良好,便於長期存放等優點。

同年10月,正值秋風送爽時節,工程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在蘭州召開會議。

會議經過仔細審定,正式批準陳永明等人設計的新式衝鋒舟設計定型。

專家們經過討論,莊重地為這種新式衝鋒舟命名為“1979年式班用衝鋒舟”,簡稱“七九式衝鋒舟”。

不久,“七九式衝鋒舟”成為深受我國海軍部隊歡迎的一種新式武器。

二、造驅逐艦

●蘇振華他們確定總的引進方針原則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堅持中蘇團結,控製節約外彙。”

●孟凡勤無計可施,馬上召開小組會決定:“為了保衛主機安全,又不至於把人凍壞,大家排隊圍著車廂轉圈慢跑。”

●葉劍英聽了哈哈大笑,說:“別聽那些人胡說,他們是別有用心。下馬,怎麼會下馬?要是下馬,今天我們還來這裏幹什麼呦!”

● 造驅逐艦放棄購買火炮驅逐艦

新中國成立之初,肖勁光被任命為海軍司令員。他對海軍戰略和裝備的研究非常重視。

我國有30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海,要保衛海洋國土和權益,他認為,最適度的中型水麵艦艇是驅逐艦。

當時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的封鎖,就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要粉碎這種封鎖,擴大到島鏈之外的防禦,中型戰艦必不可少,因此,肖勁光盯上了中型戰艦,即驅逐艦。

同時他看到,二戰結束後,國外驅逐艦的傳統觀念已發生很大變化,其主要特點是噸位增大,跟巡洋艦幾乎沒有多大區別,動力裝置和武備也更新更強了。

肖勁光覺得,驅逐艦是世界上最多最成熟的艦種,它尺度適中,性能優良,火力強,是海上的多麵手,能執行警戒護航、對空、對海和反潛、編隊指揮、支援登陸和抗登陸等多種作戰任務。

平時,驅逐艦還能代表國家執行友好出訪任務,它幾乎是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的象征。

他還認為,我國當時的科技水平,經過全國大協作,已經有可能自行研製,全麵實現驅逐艦的國產化。而且,舞好這一“龍頭”,還能帶動我國造船的其他行業,使國防科技和海軍裝備完成一個大的轉變。

與此同時,黨中央也指示海軍要加快建設步伐,決定再到蘇聯訂購一批艦艇。

1957年11月,葉劍英、彭德懷、肖勁光率領軍事代表團,赴蘇聯參加十月革命節40周年慶典活動。

參觀期間,蘇方為了顯耀他們的軍事成就,一方麵組織中國代表團參觀他們製造新武器的工廠,一方麵晚上又放映關於新武器的電影。

肖勁光對新武器技術格外有興趣,尤其是海軍的新裝備。

在這之前,他已經得知世界上有些國家,艦艇上開始使用導彈火箭,但到底是個什麼樣,有多大威力,由於西方世界對中國實行經濟、技術封鎖,因此信息來得很少,這方麵的主要渠道來源於蘇聯。

隨後,肖勁光在與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參謀長法金會談中,了解到原先“六四協定”中轉讓給中國的護衛艦、驅潛艇和魚雷快艇,蘇方已停止建造。他們正在建造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新型艦艇。

對此,肖勁光對海軍武器發展的方向,總算心裏有了底。

緊接著,肖勁光利用休息時間,又拜會了他的一些老同學。肖勁光曾經在蘇聯海軍學院留過學,這期間,他結識了一些蘇聯海軍軍官,並與他們建立了友誼。

見麵後,這些軍官提醒肖勁光說:“再不要去建造那些落後的艦艇了。現在世界海軍已朝原子化、導彈化方向發展了。”

至此,肖勁光的視野被打開。於是,他心裏立即改變了主意:不再打算從蘇聯購進以火炮為主要武器的艦艇。

12月1日,肖勁光一行回到北京。他立即召集海軍常委成員,彙報了他在蘇聯發現的新情況。他講了原子化、導彈化對海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提出要千方百計突破新技術。

常委們的熱情當即也被他的想法調動起來,大家都認為,海軍建設應即刻著手朝這個方向努力。

1958年5月14日,以肖勁光、蘇振華、羅舜初3人名義起草了一個報告。隨後,這個報告送達國防部長彭德懷的手中。

這份報告的要點是:

1、蘇聯過去提供的五型艦艇技術已經落後,應立即停止再建造。

2、應設法從蘇聯獲得新型火箭、導彈的艦艇技術資料。

3、由蘇振華為團長,立即組織中國技術專家代表團,具體跟蘇方進行談判,簽訂有關獲得新技術的協定。

彭德懷和軍委其他領導看了這份報告,都同意海軍的意見。

報告很快又被送到周恩來和毛澤東手裏。毛澤東同意組織代表團前往莫斯科談判。

同年8月,毛澤東在北京與赫魯曉夫會談中,正式提出這個問題。

9月,蘇聯政府回電,同意給中國海軍建設事業提供技術援助,並建議於1958年10月至12月在莫斯科商談。商談導彈驅逐艦未果

1958年10月,海軍組成了以海軍政委蘇振華為團長的代表團。

此後,蘇振華多次召開技術顧問討論談判的策略和方案,確定總的引進方針原則是:

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堅持中蘇團結,控製節約外彙。

當時,按照海軍的意願,是要拿下兩張王牌,即希望蘇聯能幫助我國製造核潛艇和導彈驅逐艦,這樣我國海軍水下和水上就都有了最先進的裝備。

但是,代表團又估計到蘇聯不會痛快答應。因為從常理來說,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把最先進的國防技術,毫無保留地轉讓給友鄰。所以,他們設想蘇聯也不會例外。為此,代表團又準備了多種預案。

10月16日上午,蘇振華正在忙著整理出國行裝,突然,周恩來辦公室來電話,要蘇振華晚走幾天,說總理有事要跟蘇振華商量。

蘇振華立即打電話把飛機票退掉。

17日,蘇振華和方強同誌坐車來到中南海總理辦公室。周恩來早在那裏等候,他有點不放心,覺得這次談判事關重大,他要聽聽代表團的準備情況。

蘇振華把談判的方針、內容詳細地向周恩來作了彙報。周恩來聽後,指示說:

我們獲得的必須是新的技術及設計圖紙和設計資料,以達到更新一代艦艇裝備的目的。要爭取他們支持和幫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