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強調說:“我們國家當務之急是搞出洲際導彈,要在1980年前完成向太平洋發射進行全程試驗的定型任務。”

●張愛萍說:“誰超越了這個時限,對不起,我隻好學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了。”

● 造測量船決定研製遠洋測量船

1964年10月,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

但是,光有原子彈而沒有運載工具,也不能形成有效的核打擊。為此,西方的一些媒體嘲笑我國是:“有彈無槍。

1965年3月20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討論研究發展地地戰略導彈問題,批準了“八年四彈”的規劃。

這個規劃決定:研製中遠程和洲際地地導彈,並要求,洲際導彈要在1970年試飛,1973年定型。

所謂“洲際導彈”,也叫“遠程導彈”。它是指射程在8000公裏以上的導彈。它是戰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無論從哪個地點量起,也不能達到8000公裏以上的空間跨距。唯一可以選擇的,就是利用公海。

而從巴丹吉林大沙漠發射中心往東算起,8000公裏就到了西半球的南太平洋海域。

於是,中央軍委決定,那就往南太平洋打一枚試驗彈頭,進行戰略核武器全程飛行試驗。

這樣遠距離的飛行試驗,除要在地麵上建立為數眾多的測量台站和大型測量係統外,在火箭導彈彈頭濺落的海域,還必須有足夠的護航、警戒艦艇和相應的輔助船隻。

火箭濺落時,還必須及時把記錄飛行試驗數據的數據艙打撈回收。所有這些,都需要海上綜合保障編隊來完成。這個任務,當然要海軍來承擔。

可在當時,我國海軍的力量,用毛澤東的話來說,“隻有小手指頭那麼大。”

於是,組建一支遠洋觀測、綜合保障編隊的工作擺到了中央軍委們的桌麵上。

1967年3月,經過兩年多的調研、論證,“東風”導彈試驗基地的測控技術專家沈榮駿,提出了海洋測量船的研製意見。

7月18日,國防科委會同總參、國防工辦、海軍、中國科學院、七機部一院和幾個機械工業部研究提出了遠洋測量船研製計劃的報告。

同時,為了便於保密,中央專委決定以上報日期為代號,將該計劃命名為“718”工程。

“718”工程的計劃提出來以後,科委研究過幾次,意見都不一致。

1967年6月,海軍處處長李奇要求七院的副院長張鐮斧召開一個會議,研究“718”工程的問題。

於是,張鐮斧把各個業務部門的人都請來,討論“718”工程的事情。

當時,張鐮斧是七院的副院長,〇九辦公室的主任,不再負責管“718”工程。但這時候科委沒有人抓這個事,所以,他還得繼續主持工作。

在會上,各個部門提出來各種各樣的要求。有的部門要求搞觀察船,有的部門要搞調查船,海軍要求搞後勤保障船,油水補給船。

由於意見不統一,張鐮斧就再召集人開了一次會,又討論了一次。隨後,他把各部門的意見彙總以後,向國防科委領導彙報。

經過兩次會議的研究,各方麵大體的意見是:洲際導彈的測量觀察,靠無線電測量精度不夠,必須有海上測量船,最後定項叫“遠洋測量船。”

海軍提出,要有護航艦艇,要有補給船。但具體搞什麼船型,意見不一致。

1968年1月18日,張鐮斧他們向軍委提出報告,初步意見是要搞測量船、護航艦艇和後勤補給船隻。這樣,工程才算真正開始。

1968年6月,毛澤東、周恩來親自批準了這個計劃。於是,遠洋測量船研製工作隨即被提上議事日程。

隨後,國防科委組織七院和“東風”基地等單位,展開了測量船總體方案設計。

遠洋測量船是一個技術先進、專業麵廣、係統複雜的綜合性大型係統工程。

也就是說,建造龐大的測量船,絕不是簡單地把陸地上測量設備裝到船上就萬事大吉的,它要解決一係列複雜的技術問題,才能滿足測控任務要求和適應船上特殊環境。

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我國當時完全處於被封鎖的大背景下,科研人員除了能看到了幾張國外船體外型的照片外,其他幾乎一無所知。

測量通信總體研究所是最早承擔遠洋測量船總體方案論證設計的單位之一。

隨後,上級便從該所抽調近40人組成“718”工程工作隊,赴航天部上海某所搞“三結合”設計,初步論證了“718”工程的主要任務和測量船總體戰術技術指標及各大係統組成方案。

1970年12月15日,周恩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聽取“718”工程研製情況的彙報後,當即決定了有關“718”工程的若幹重大問題。

會後,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了“718”工程研製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決定:

將“718”工程列為國家重點項目,作為專案予以保證。

隨後,國務院、中央軍委又接連下發了“關於成立‘718’工程領導小組的通知”和“關於下達‘718’工程研製任務的通知”,並轉發了“718”工程領導小組關於第一次會議情況的報告。

為了貫徹國務院、中央軍委一係列文件精神,導彈試驗基地決定加強“718”工程的組織力量,從測量設備研究所抽調43人,成立“718”工程辦公室。

辦公室下設總體組、設備組、計算機組、數學組等,全麵負責測量船的測控係統和部分通信係統、氣象係統的總體技術工作。

“向陽紅10”號船擔負著遠洋調查任務,是“718”工程的輔助船。該船的通信係統是測通所通信專家丁煥忠負責設計的。

當召開設計審定會時,技術審查會受到了嚴重幹擾。丁煥忠受到了嚴重衝擊。

1972年4月8日,周恩來知道此件事後,委托葉劍英再次主持召開軍委辦公會議,聽取有關“718”工程的彙報,就“718”工程還搞不搞,統—認識。

在會上,李先念說:“不要講下馬!但要研究一下,要不要造這麼多船,要不要這麼快造好?原來是準備製做兩條船,後來跟了那麼多,合不合適?”

葉劍英說:“需要是無疑的!‘東風5號’等著用!各單位領導就要抓住不放!要克服困難。現在就定下來:5個型號6條船。”

5個型號6條船,即測量船兩艘、遠洋調查船、打撈救生船、援救拖船、油水補濟船各一艘。

與會的錢學森從專家的角度,也再次強調了研製遠洋測量船的必要性。

錢學森說:

遠程洲際導彈射程遠,不同於我們以往的導彈試驗,前麵雖然已經進行了多次高彈道和低彈道短射程的飛行試驗,但如果不經過全射程試驗,是不足以完全檢驗它們的技術性能的。我們的導彈必須搞全程試驗,沒有遠洋測量船是無法進行的。

這是關係到“718”工程存亡的一次關鍵會議。黨中央的支持,給“718”工程注入了活力。

隨後,遠洋測量船領導小組會同各係統抓總單位,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確定了較完善的總體方案和分係統方案。

1974年5月,中央軍委召開了“‘718’工程總體設計方案複審會議”,審定了測量船總體設計及設備布局,同意測量船可以進行施工設計。

至此,測量船及船上測控設備進入全麵研製生產階段。

1975年,各型號船艦相繼開工建造。研究測量船的計算機

“718”測量船的計算機,是由慈雲桂主持研製的。慈雲桂是我國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

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第一台用微小型電子管做成的901計算機,60年代初我國研製的型號為441B的第二代晶體管電子計算機,都出自這位科學家和他的同事之手。

慈雲桂,1917年4月5日出生於安慶市樅陽縣。1943年,湖南大學電機係畢業後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當研究生。1954年,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海軍係雷達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66年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計算機係主任。

早在1966年,聶榮臻曾給中央寫過一個報告。在這個報告中,聶榮臻提到:我國急需著手研製計算每秒能力在百萬次、或千萬次的計算機。同年10月25日,毛澤東指示“同意”,以後簡稱“1025批示”。

從那時起,慈雲桂就瞄準了這個任務,帶領一班人馬,先後到北京、上海等有關單位進行調研,並進行了部分理論設計工作。

1969年11月4日,慈雲桂被國防科委指定參加我國遠望號測量船中心處理機的論證會。

在這次會上,爭論很激烈,中心問題是:計算速度每秒50萬次好?還是每秒100萬次好?是用晶體管還是集成電路呢?單機還是雙機係統呢?

從技術能力上講,北京某計算機研究所是我國搞計算機能力最強的。在這之前,航天測控係統所用的一些電子設備大都出自他們之手,研製生產百萬次計算機好像理所當然地也應由他們來搞。

但是在論證會上他們卻認為,第一,測量船總體所提的指標達不到,第二,測量船不需要這麼高的計算機,第三,我國集成電路不過關。因此,他們主張降低指標,生產一台運算速度50萬次、主存容量較小的晶體管計算機來代替。

當時,我國集成電路不過關,這確是事實。在這之前,北京有一所院校和上海一家科研單位分別用集成電路做了一台百萬次計算機。結果,由於集成電路不過關,該計算機調試了一、兩年,都穩定不下來。

國家有關部門總結了這兩台機器的現狀之後,得出結論說:用國產的集成電路不可能做出穩定的機器,特別是要上船的軍用機,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北京計算機研究所正是基於這種情況,他們才主張測量船總體降低指標的。

對此,測量船總體所的與會代表就是不鬆口。他們說:“計算機是船上測控係統的核心,也可以說是船的大腦。船上各個測控係統的信息都要進入計算機,還有眾多的數據要即刻運算之後,再傳輸給其他設備實施跟蹤。測量船沒有高速度的運算能力,就無法完成未來的洲際導彈試驗。”

慈雲桂早前在訪問英國期間,對百萬次級的集成電路計算機已經掌握了很多資料,也看到了幾台機器,對係統結構和邏輯設計都比較熟悉。所以,他堅決支持測量船總體所搞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

隨後,慈雲桂詳細論證了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必要性、可能性與可行性。他當場請命:“如果領導和同誌們相信我們哈軍工計算機研究係,我們願意完成這項任務。”

最後,會議決定:

計算機搞集成電路化的100萬次級的雙機係統,並決定由哈軍工和北京計算機研究所,分別負責研製“遠望1號”和“遠望2號”測量船的數據處理與指揮引導中心計算機係統。

慈雲桂在北京接受了任務,回到學校,迎接他的卻又是一瓢冷水。有的人認為困難太大,有的人說他好出風頭,也有的人說他瞎吹牛皮。就連關心他的人也埋怨他:現在這種時候,你這是何苦呢?

等回過神兒後,慈雲桂自己也有點發愁了:這麼大的工程,兵在哪兒,將又在哪兒?

隨後,慈雲桂經過緊張地籌建,一支幾十名的科研隊伍組成了。技術骨幹大都是他從事計算機工作的老戰友和他培養出來的學生。

1970年春節剛過,北國的哈爾濱還是一片冰天雪地,他就帶領一批人到全國幾十家工廠和研究所去調查研究。從關內關外,大江南北,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