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桂料到,這支隊伍隻要一回學校,就會被某些人衝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於是,他果斷決定,帶領20多人躲進上海嘉定一個偏僻的旅館裏,開始了緊張的草圖設計。
江南的冬天,屋裏比屋外還要冷。住慣了東北暖窯式房屋的慈雲桂和大家一樣,常常被凍得不停地搓手哈熱氣。
有的人用被子裹住腳和膝蓋,在床上工作;有的索性搬一條板凳鑽進開水房裏,就著鍋爐散發出的餘熱,舒展雙手進行方案設計。
1970年3月,慈雲桂他們終於拿出了計算機樣機的設計草圖。不久,哈工大計算機係遷到湖南長沙市。慈雲桂冒著風險,將研製百萬次計算機的骨幹保留了下來。
但是,他們的工作點,卻被置在郊區一座破爛的農校養鴨棚裏。鴨棚裏的地上積滿了厚厚的鴨糞。
慈雲桂他們二話不說,自己動手,用鍬鏟,用手扒,用擔挑,清除了鴨棚的積糞,用白灰水刷淨牆壁。
鴨棚裏沒有電,自己接線安裝。隨後,他們把自己的家眷搬來了。家眷沒有宿舍,慈雲桂他們就把破亂的教室用三合板隔成幾個小宿舍。
就這樣,慈雲桂他們磕磕絆絆一直奮戰,直到1974年秋天,總算完成了各種試驗模型和全部生產圖紙。
隨後,慈雲桂帶領40多名科研人員來到北京某廠,正式投入樣機生產。
這裏沒有房子住,他們用油毛氈搭棚子住在露天操場上。夏天,棚子裏悶熱得像蒸籠,大家成天汗流浹背的;冬天,西北風像刮刀子一樣,棚子裏冷得刺骨。買了爐子卻沒有煤。
就這樣,幾十個人風風雨雨,艱苦奮戰了10個春秋。1978年10月,我國第一台百萬次計算機終於勝利地通過了聯調和穩定性考試,主機係統連續運行169小時,超過了設計指標,捷足先登,安裝到了“遠望1號”測量船上。研究雷達和通信係統
1974年9月,上海江南造船廠終於鋪下了建造海上測量船的第一塊鋼板。測量船船體在工人師傅手中的焊槍噴射出一道道白熾的烈焰中慢慢成型。
由於特殊任務的需要,各種比陸上測控設備水平都上了一個台階的船上測控設備正在加緊研製之中。
發射洲際導彈的首要任務,是測火箭彈道的軌跡,即外測。為實現這一測量目標,在測量船總體所在原方案設計中準備了兩種主要設備,其一是180雷達,其二是光學影像經緯儀。
早在1969年,擔任“718”工程設備組研製任務的測通所副組長劉富魁,便開始了測量雷達方案設計和技術論證。1970年,雷達的指標論證和總體方案已基本結束。此後,劉富魁便一頭紮進南京某所,與這裏的技術人員一道邊設計邊研製,但測量雷達電掃描技術關仍未突破。
為不影響全局進程,國防科委確定采用“小天線”裝置來提高雷達截獲目標的能力。不久,劉富魁他們的“小天線”裝置研製成功了。
測量船的通信係統,是由方俊奎、邊居廉、賀瑞法他們負責研製完成的。早在1966年底,有關部門就已初步勾畫了通信係統的框架。之後,中央專委又派方俊奎、邊居廉、賀瑞法等通信技術專家,到上海南翔、真如國際短波通信台進行了長時間的調研、分析、論證。
由於特殊時期的幹擾,本來負責攻關的5個人通信工作班子,中途因種種原因,隻剩下了方俊奎、邊居廉、賀瑞法他們3個人。而且3個人隻能利用“空隙”時間,加班加點去搞方案設計。
此後不久,方俊奎他們3個人使出渾身解數,總算完成了“718”工程通信係統總體方案。
測量船的通信係統立項報告確定後,方俊奎他們初步落實了一些主要設備的研製單位。
總體方案中有些項目需要國務院、總參、國家郵電部、國際通信台、海軍出麵才能完成。這些,僅靠方俊奎他們3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能達到的。
1970年12月15日,中央專委會議之後,通信係統交由軍委通信兵部協調抓總,總體技術工作則仍由測通所負責。同時,測通所被授予“隨時可以使用部隊配合施工”的權力。
自軍委通信兵部全麵介入測量船的通信係統後,測通所迎來了“718”工程通信係統研製建設的第一次高潮。
於是,擔任衛程通信組組長的邊居廉,帶著方俊奎、賀瑞法和兩名不定期參與工作的助理員,棄兒舍女,常年奔波在外麵,每年的行程達幾萬公裏。
這期間,他們既是技術人員,又是宣傳員,為“718”工程通信係統的建設,他們跑短了雙腿,磨破了嘴皮。
盡管在國務院、中央軍委一再督促下,“718”工程的研製工作已全麵鋪開,但由於長時間的嚴重幹擾,各項工作進展仍十分緩慢。
1977年後,張愛萍重新回到科技工作第一線後,他決心把國防尖端事業搞上去,並向黨中央提出了以“三抓”任務為重點、加速發展導彈航天事業的建議。
1979年6月,張愛萍不顧自己年齡大、身體差,專程趕到上海,主持召開“718”工程協調會議。在會上,他特別強調說:
我們國家當務之急是搞出洲際導彈,要在1980年前完成向太平洋發射進行全程試驗的定型任務。
他還說:用3年時間,務必把“718”工程搞出來。到1979年12月31日,測量船隊必須完成出海執行任務的一切準備,誰完不成任務,他就學“諸葛亮斬馬謖”。
“718”工程的各係統工作都倒計時排進度,領導深入基層,各單位全力以赴投入工程建設。拖延了10年之久的“718”工程,發起了最後的衝刺。
1979年底,“718”工程通信係統完成了岸、船所需的200多種、2000餘台套有線和無線設備的研製。架設、調通了南從廣州、北到北京、西至東風導彈試驗基地、東至上海範圍內的數百條通信線路,為執行洲際飛行試驗任務做好了充分準備。張愛萍督戰研製進程
1977年8月和10月,兩艘遠洋測量船先後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下水。
9月29日,國防科委在上海召開命名大會,並分別任命臧發惠、朱鵬飛為兩船船長。
兩艘遠洋測量船最初分別被命名為“東海”號和“北海”號,由於和國家商船重名,有關方麵請求重新命名。
隨後,國防科委根據錢學森的建議,重新命名為“遠望1號”和“遠望2號”。
“遠望”二字,取自葉劍英的一首詩。1965年秋天,葉劍英作了一首七律詩,題目是“遠望”。毛澤東很欣賞,曾親筆抄錄此詩給葉劍英。
“遠望1號”和“遠望2號”測量船的正式下水,意味著“718”工程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進展。然而,船上所需的大量的測量設備還沒有研製出來,更談不上安裝、調試。
就整個任務的進程來看,此時已顯示出“彈等船,船等設備”的局麵。所以說,數量繁多、技術複雜的測量設備能否如期研製出來,已經成為“718”任務能否順利、如期完成的關鍵。
1977年9月21日,張愛萍、錢學森在上海主持召開了“718”工作協調會議。參加會議的包括總參、總後、空軍、二炮、中國科學院和30多個國家部委、總局以及20多個省、市的代表。
在會上,張愛萍一再強調任務的緊迫。他責成各研製單位,以立“軍令狀”的決心確保任務的完成。他說:
1979年12月31日34時前,各係統必須完成“東風5號”洲際導彈發射試驗的一切準備。
張愛萍還要求各有關研製單位,需要什麼條件都提出來。如果能當場解決的,就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盡快報請中央、國務院或軍委給予解決。
這次會議還決定:
組織一個“718”工程駐滬協調小組,會同各分係統抓總單位,隨時解決出現的問題。
工作協調會議之後,各研製單位克服種種困難,日夜奮戰,“718”工程的研製進程全麵提速。
1977年10月,測量船總體研究所從酒泉基地搬遷到河南省洛陽市。
此時,正是“718”工程測控設備研製的最緊張時期,所裏沒有時間建設辦公營區和家屬住宅,隻好分散居住在東起白馬寺西到穀水的20多公裏的13個點上。
許多研究室的辦公室就設在借用的倉庫、工棚或久置不用的破房子裏,每逢開會學習時,房間內、過道上坐的都是人。
所機關設在一所建材學校裏,交通不便,電話不通。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各個工作點都是各自為戰。
家庭住房就更加困難了。當時所裏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論人多人少,一戶隻給一間房子;房間大的用家具隔開住兩家;有老人或有大子女的,按性別分開住集體宿舍。
因此,大家常常是許多生活用品沒處放,公私物資便都堆放在倉庫裏或走廊上。
雖然條件十分簡陋,但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卻非常高,研製進程沒有受到影響。
通信專家邊居廉,就在倉庫裏完成了“718任務通信方案”初稿。而“718任務測控、通信係統示意圖”則是錢治國、陳興棟、王煥高幾個人趴在地上繪製的。
另外,為保證測量船指揮訓練和後勤補給,必須同步進行測量船基地的建設。
早在1974年10月9日,在安排落實測量船測控、通信係統設備研製工作的同時,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成立測量船基地,並確定在長江下遊的江蘇省江陰縣境內選點建設。
在籌建指揮部臨時黨委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大家是又激動又擔憂。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深水碼頭,任務是十分艱巨的。建設任務能否如期完成直接關係到試驗任務的成敗。
開始大家都還有些忐忑不安,副指揮馬水泉激動地表示:無非就是一條命嘛,豁出來了!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測量船基地是為“三抓”任務而誕生的,這就注定了它是一個“後進者”。
為了追趕上“三抓”任務的進程,碼頭工程破土動工後,江陰縣政府動員了2000多名民工和部分船隻參加大會戰。
建設者們鑿山鋪路、築堤建壩、晝夜不停、風雨無阻。他們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就建成了一條長13萬米的圍堰大堤。然後,他們去泥、吹沙、打夯,建成了長440米、寬15米的鋼筋混凝土主碼頭。
1979年,碼頭區又相繼建成了為測量船駐泊、補給、檢修的一係列配套設施。
與此同時,籌建指揮部又陸續從海軍和國防科委調來一批航海、測控技術幹部。
他們有的來自茫茫戈壁,有的來自滔滔林海。有的來自黃土高原,也有的來自內地大城市。
就這樣,前後不到一年,江陰基地便彙集五湖四海、四麵八方的精兵強將,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海上航天測量部隊。測量船首次執行任務
1977年8月30日,“遠望1號”下水前一天晚上,測量船總體所就船體焊縫質量問題,開了一個通宵的論證會。
由於在檢驗船體時采用了兩種方法,檢測得出了兩種懸殊極大的結論:經超聲波檢查合格率極高,而X光檢查合格率卻又很低。
因為船體焊縫的質量事關重大,所以,在會上,造船和接船雙方對兩種結論爭論不休。建造一方的對質量很自信,而接船的一方對船體的焊縫卻很擔憂。
在深夜,會議還在進行中,張愛萍從北京打來兩次電話,當他全麵了解會議情況後,明確表示支持接船一方堅持高標準的意見。
到天快亮的時候,會議確定:
立即向上海市委彙報:“遠望1號”必須在下水之前做全麵的嚴格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