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村是一個454戶的大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由於受“左”的路線的束縛,生產發展十分緩慢。
從合作化到1978年,23年間,人均收入才由70元上升到200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堅持集體個人一起上。在9年中,興辦集體企業26個、發展汽車運輸專業戶84個、個體工商戶20個,集體積累由100萬元增加到500萬元,社員人均收入由200元上升到1100元,平均每年增長100元。
村委會主任趙蔭西說:“群眾富起來了,但是心裏不踏實,還是怕變。今年以來,有些農民又鬧起‘心’病來了,一些專業戶該更換汽車的不更換;一些想擴大經營規模和範圍的個體工商戶,也不敢動彈了,都在等著、看著……”
正說著,一輛嶄新的汽車停在來訪者身邊,從駕駛室跳下一個壯實的小夥子,他叫葛建民。
從1984年起,葛建民與別人合夥經營一輛汽車,賺下幾萬元,早就想單獨買一輛,心裏不托底,不敢買。
10月25日晚,葛建民收看了黨的“十三大”開幕的電視節目,當聽到報告中說“對於城鄉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都要繼續鼓勵它們發展”時,葛建民高興地對妻子說:“這一下好了,政策不變,咱們的車買定了!”
說完,葛建民就收拾行裝,夜裏23時,登上北去太原的列車。第二天,葛建民就開回了這輛新車。
在村委會會議室,村民趙守旗,眉飛色舞地講述了他們兄弟3人買新車的經過。
在1984年,趙守旗和大哥趙守臣、四哥趙守貽,各買了一輛汽車跑運輸。1987年,汽車都該更換了。
四哥主張買新的,大哥怕政策變,不讓買,趙守旗一直拿不定主意。
在黨的“十三大”召開那天晚上,四哥聽完中央領導同誌的報告後,來到趙守旗家說:“五弟呀,政策不會變,車能買了。”
沒想到,老大趙守臣比他倆還積極。當時,他正出車在晉城,看完電視後,從那裏就直接上了太原。
10月26日,趙守臣就開回一輛新車。老四、老五28日打點錢款,去太原。29日,他們也各自開回了自己的新車。
說話間,門外進來一位樸樸實實的中年婦女。她是這個村的女能人,即利民鑄造廠廠長畢續珍。
還沒有落座,畢續珍就向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說開了:“我去了一趟石家莊和山東,跟聊城訂了加工一萬件風扇底座和5萬件電動機殼子的合同,今年和明年都有幹的了。”
書記問她:“你不給村裏交廠子了嗎?”
畢續珍回答:“我才不呢!現在我放心啦,還要大幹哩!”
1985年11月,畢續珍和兩位退休老師傅,聯合辦了一個鑄造廠,雇用了七八個工人,老擔心給扣“剝削”的帽子。
1987年,這裏提出發展合作經濟,畢續珍以為是要限製個體企業,幾次提出要把廠子交給集體,村裏沒收。
9月份,老師傅崔文奎怕變,借口有病,回襄汾老家“養病”去了;另一位老師傅丁家雲,也勸畢續珍“收攤”。
畢續珍則說:“沉住氣,黨的‘十三大’開了再說。”
黨的“十三大”召開的那些日子裏,畢續珍一到晚上,飯也顧不得吃,就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新聞聯播節目和有關黨的“十三大”的專題報道。
黨的“十三大”召開的第五天,畢續珍給崔文奎寫了一封信,說:“黨的‘十三大’召開了,政策更好了,你回來吧。”
崔師傅接到信,高高興興地回了廠。11月9日,崔師傅又和畢續珍一道,去了石家莊和山東。
孫書記問畢續珍:“還有什麼想法和要求?”
畢續珍說:“想買3台車床,搞鑄造加工一條龍,就是廠房有點小。書記、主任,你們給我批地盤,蓋廠房吧。”
此時,還有的村民纏著書記和主任,給他們批地基,要求沿街辦商店、開飯館、搞修理門市部和百貨、日雜代銷店。
老支書孫惠民蠻有信心地說:
黨的“十三大”把群眾的勁兒鼓起來了,照這樣下去,我們村可以更快地達到小康水平了。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新世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呂書正編著中央文獻出版社
《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與雲南實現小康目標研究》楊宗德劉建文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
《改革開放與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李義波徐敏李惠玲編著中國三峽出版社
《從貧窮到小康三十年廣東農村經濟體製改革之路》黃學平劉洪盛湯建東編著廣東科技出版社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與黨的理論創新》韋定廣張明主編藍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