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深夜,李亞婆得了急病,生命垂危。鄰居趕忙將情況報告給村委會主任李亞星,李亞星立即帶領村幹部將李亞婆送到羊角醫院治療,因為送去及時,李亞婆很快就轉危為安。
隨後,李亞婆逢人便說:“爹親娘親,不如村官恩情深。”
村務公開,計生、殯改、征兵、發展企業等工作,愛群村走在了茂名市的前列,被評為市、區、鎮先進單位,村婦聯被評為廣東省婦女工作先進單位。
愛群村官辦的一樁樁一件件好事實事,獲得上級和村民們的普遍讚譽。村官以實際行動換得民心
2005年5月,雲南大理州祥雲縣程官村,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已接近尾聲。
此時,全村400多戶村民的內心,多了一份期待和好奇。他們希望迎來的是一屆能幹事、辦好事的村兩委班子,好奇誰將帶領大家致富,擔起推動程官向前發展的重擔。
然而,答案一公布,程官村就像燒開的水一樣,沸騰起來。
“什麼?讓一個外鄉人來當村長?沒搞錯吧?”村民們紛紛議論。
馮先國從群眾流露出的眼神中,看到了“不理解”、“不信任”,甚至還有“反對”。
當選後,在回家的那晚,來自修文縣六廣鎮的馮先國,失眠了。
回想起當時的情形,馮先國印象非常深刻。馮先國說:“當初,群眾的反應讓我有些始料未及,但我還是鼓足勇氣,麵對群眾做出承諾:‘如果為群眾辦不成一件實事,我馮先國自動辭職走人!’”
從那一刻起,馮先國便下定決心,尋找機會證明自己。
上任後不久,馮先國把心思全撲在了“如何為民辦實事”上。
白天,馮先國多次召開村民大會,細心聽取群眾和其他村幹部的意見和想法,做好記錄。晚上回去,再作認真地梳理。
同時,馮先國從前任村長移交的材料中,反複進行研究,尋找開展工作的突破口。終於,在孜孜不倦的尋找中,馮先國找到了機會。
馮先國將“為改善村民出行條件,建議對通村道路共大路一段,實施水泥硬化改善”,列為上任後為群眾辦理的頭件實事。
為促成道路改建工程的早日動工,馮先國多方籌集資金。
參加當時籌資工作的一位村幹部回憶說:
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村長幾乎不著家,全心全意撲在了上麵……
馮先國為工作表現出的盡心盡力態度,到現在都讓這位村幹部感動不已。
修公路在2006年6月動工,9月就投入使用,短短幾個月時間,程官村村民走上了寬敞平坦的馬路。
村民們開始對這個外來“村長”刮目相看了。村民說:“以前,這條大路又髒又爛,現在好了,變成了方便大家出行的好路。嘿!我們的馮村長,看來是個會辦事的主。”
身為一村之長的馮先國,除了要當好帶領群眾致富、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帶頭人”,還要當好化解群眾矛盾、團結幹群關係的“管家婆”。
在得知村民鍾得萬家媳婦,和公公正在鬧別扭,馮先國不下10次,到他家進行調解。每次都是“媳婦家”勸完,又往“公公家”跑。
看到馮村長為這點小事,跑上跑下的,並且如此細心、熱誠,大家都很受觸動。
原來,鍾家的矛盾是由土地糾紛引起,馮村長便采取雙方“退讓解決”的方法,公平合理地解決了問題,妥善化解了鍾家“因地而起”的矛盾。
事情的圓滿解決,讓曾經質疑馮先國能力的鍾得萬一家深深地折服。他們都對他的辦事能力和認真對事、真心對人的個人處世魅力表示敬佩。
此後,每當馮先國路過家門口,鍾家都熱情邀請村長到家裏來“歇歇腳,喝口熱茶”。為此,馮先國感到內心暖融融的。宣優村幹部開展掛鉤幫扶
2005年,在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梅林鎮宣優村村民的推舉下,該村村民彭思陶,以高票當選為宣優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
走馬上任後,彭思陶考慮到,要想讓鄉親們快速地富起來,必須先修路。於是,彭思陶個人帶頭捐款8000元,同時動員在家和在外鄉的村民們踴躍捐款。
在彭思陶上任後的第二個月,圩鎮到宣優村長25公裏的水泥硬底化村道建設,便如期開工了。
幾年來,宣優村共投入村道建設資金240多萬元,全村4條主幹道共88公裏,全部實現了65米路基。基本上解決了群眾行路難的問題。
在抓村子經濟建設的同時,彭思陶因感到當年在外,常因為文化水平不高,而錯失良機的教訓。於是,在上任伊始,彭思陶就把發展教育,當作一件中心大事來抓。
彭思陶在擔任村幹部後,每年籌資24萬元給村裏小學代課教師,每人每月200元補助,提高他們的待遇。
此外,彭思陶還倡導成立獎教獎學金。
2004年,在彭思陶的協助下,宣優村引資112萬元,興建了高標準的宣優小學教學樓。
同時,彭思陶和村委一班人還籌集3萬元,向群眾征集了611平方米的土地,建學校球場,並對學校環境進行美化綠化,改善村學校的辦學育人環境。
村裏21戶貧困戶的脫貧問題,一直是彭思陶考慮要解決的問題。為尋求致富門路,彭思陶主動向鎮農業技術服務站技術人員請教,並把農技人員請到村裏,給貧困戶開農技課。
針對這些家庭的實際情況,村委會還盡力對他們予以特殊的幫助,解決他們在生產啟動資金和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
同時,彭思陶還以身作則,挑選了3戶最困難的貧困戶,進行掛鉤扶貧。彭玉新就是彭思陶扶貧對象中的一戶。彭玉新的妻子在2003年4月病逝,這使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彭思陶自己掏錢,幫助彭玉新處理後事,並為彭玉新的子女墊付了所有的教育欠費。同時,他還承擔起這些孩子的學習費用。
在彭思陶的帶動下,村“兩委”的幹部都積極主動地挑選貧困戶,開展掛鉤幫扶。在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宣優村的貧困戶收入,有了較大地增加,生活逐步有了起色。
村官隻要心中有百姓,就會成為為群眾辦實事的好的當家人。海選村官幫助農民增收入
在2007年,四川省宜賓縣金鴿村村民劉金勝,在村官述職大會上曾說:
金鴿村原是一個“空殼村”,存折上無資金積累。我將團結村兩委會成員在3年內使金鴿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