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997年開發區經濟發展走進低穀。
《經濟日報》為營口開發區經濟發展“號脈”一事,讓開發區人們記憶深刻,形容開發區經濟社會的關鍵詞,如環境差、牛車、草帽幹部、宰客……
“號脈”號出了營口開發區經濟發展的症結所在。
1999年,營口開發區從打造環境開始入手,拆小房、修路、建廣場、加強園林綠化、整頓交通秩序、加大城市建設力度,打造城市環境,治理整頓城市軟環境,營口開發區的環境在慢慢好轉,大大增強外來投資者在此投資創業的信心。
1999年投產營業及開工建設的項目有16個,另外有營口阿斯創化工有限公司、營口嘉裏糧食工業有限公司、營口一心箱包有限公司、營口泰山服裝有限公司等8家外資項目追加投資,追加投資額達5073萬美元。
90年代初招商引資的特點是體量小、技術含量低、數量多、規模相對比較小,多數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臨港和濱海53平方公裏的兩個工業園區的打造,為投資者搭建了一個更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投資平台,開發區人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完善城市功能,使招商引資工作實現質的飛躍,一批高附加值、環保型大項目已經落戶開發區。
然而,直到2005年,入駐營口開發區的項目也都是一些規模小、檔次低、質量差的項目。
在2006年12月的一次內部會議上,開發區與營口的差距被提了出來,“開發區建設這麼多年,還沒有引進幾戶能夠代表國家級開發區形象的大項目、好項目。到目前為止,我們引進世界500強的項目還不到10個,世界500強直接投資的超大型項目至今還沒能實現零的突破”。
不過,在2006年,變化開始。
內部會議認為,如果沒有鋼鐵產業的加入,也許直到今天,開發區可能依然在尋找發展方向。
在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看來,區內產業升級的需要和大型企業對生存空間的渴求無疑成就了一段絕佳姻緣。
事實上,鞍鋼從10年前就開始籌劃自己的沿海鋼鐵基地,從遼寧到海南,鞍鋼考察過的地方超過20個。
營口開發區港口、交通、能源條件都很好,而且離鞍鋼老基地非常近,但卻因為沒有足夠的水源保證,使得鞍鋼把目光外轉。
“轉機出現在2004年以後。”鞍鋼前總工程師龍春滿回憶說,“營口開發區不但為鞍鋼的到來興建了水庫,營口港還專門為鞍鋼建設了鐵礦石專用碼頭。”
“港口和工業區的零距離”,成了鞍鋼最終選擇在營口開發區建設沿海鋼鐵基地的理由。
2008年9月,鞍鋼鮁魚圈的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廠投產。
鮁魚圈區位於遼東半島中部的渤海之濱,坐落在營口市南端50公裏,北距沈陽210公裏,南距大連170公裏。總麵積268平方公裏。稱之為渤海明珠鮁魚圈北方亞龍灣。
鮁魚圈設區以來,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觀念,堅持“建設億噸大港、打造百萬人口新城區”的發展目標和“出路在改革,重點在環境,根本在項目,關鍵在幹部”的工作方針,實施“開放立區、依港興區、工業強區、旅遊活區”的發展戰略,全麵搶抓新機遇,整體放大開發區,力求產業發展園區化、城市開發生態化、港口建設現代化、商貿物流國際化,以港口優勢、交通優勢、電力優勢、資源優勢和旅遊優勢,鑄就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輝煌。
“鞍鋼營口項目總體規劃建設規模為年產鋼鐵1000萬噸。按行業通用數據測算,該項目達產後,銷售收入應在400億元左右,地方收入應在30億元以上。”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外宣辦官員說。
而400億元的工業產值,則正在把營口市從位居遼寧第十直接送至全省第四大經濟體的位置。
鞍鋼帶給營口冶金產業的集群效應,遠不止於這些。圍繞鞍鋼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鏈,這其中既包括運輸、附料生產、產品深加工、職工生活等直接產業鏈,也包括環保、廢料再生產等間接產業鏈。
以運輸量為例,鞍鋼1000萬噸的鋼鐵產能,需要營口方麵提供6000萬噸以上的貨運量才能相配套,這對於營口開發區經濟的帶動作用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鞍鋼項目徹底改變了營口開發區的產業結構,招商方向從過去歡迎出口加工型企業,轉向更希望重化工製造型企業落戶。
從2006年開始,德國諾瑪、印度塔塔、遼寧米高、中國三冶等一批圍繞鞍鋼的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連龐大的鞍鋼項目都嚴格堅持環保原則,使得後續進駐開發區的企業自然而然地認可了“高附加值”和“環保型”這兩個至關重要的“門檻”,為開發區打開了可持續性發展的大門。
成就了姻緣,找到了方向,就要矢誌不渝地堅持和維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