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準,一下子驅散了姓“社”姓“資”的爭論造成的陰霾,給了人們一個辨別是非的銳利武器。
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以睿智的思考和巨大的理論勇氣,衝破禁區,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從而解決了困惑中國多年的難題,為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確定了新的目標模式。
在鄧小平提出這一創見之前,全世界都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才是市場經濟。
以前斯大林這樣認識問題不必說了,連哈耶克這樣的西方大思想家也持這樣的觀點。鄧小平把這一個“鐵律”打破了。
其實,世界各國的實踐都說明,計劃經濟不利於促進生產力持續地高效發展。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消費者的境遇、要求不同,接觸的信息和追求的目標各異。人們對相互之間的需求所知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這千差萬別的需求,是不可能計劃出來的。隻有通過市場交換係統,才能得到滿足與協調。
一旦個體需求在某種契機下廣為重合,一種基於靈敏反應的複雜的產銷係統就會在市場催動下形成,大量相應的商品與服務項目就會泉湧而出,以滿足蜂擁而至的個體需求,並實現自身的導向與價值。
鄧小平正是對大量經濟現象進行了多方麵的、深入的、實事求是的思考後,才得出了正確結論。他果斷地提出: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的發展問題做出了精辟概括。他以緊迫的責任感,催促廣大幹部群眾要有一股敢“闖”敢“冒”的勁頭,鼓勵大家抓住曆史機遇,推動改革開放大步前進。
鄧小平形象地說:“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
停頓了一下,鄧小平鏗鏘有力地說:
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
這就解開了“兩種改革觀”的羈絆,解除了那些禁錮人們思想的緊箍咒。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一係列重大問題的回答,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
鄧小平南方談話的要點在1992年春節傳出之後,猶如“鄧旋風”從南方刮起,迅即傳遍全國。
廣大幹部群眾奔走相告,人們喜上眉梢。這一年春節人們拜年時,鄧小平南方談話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春節之後,南方談話正式傳達,在黨內外、國內外繼續引發強烈反響和巨大震動,一場更為廣泛的深入改革也由此開始了。完善多種所有製經濟的結構
1992年10月,首都北京秋風送爽,藍天白雲下,菊花盛開把古老的北京裝點得姹紫嫣紅。
10月12日,在這個金秋的時節,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隆重召開了。
在此次大會上,江澤民做了重要報告。在報告中,他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總結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並明確指出“左”傾思潮對改革開放的危害。
江澤民在報告中說:
在所有製結構上,以公有製包括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
黨的“十四大”報告給姓“社”姓“資”的鼓噪畫上了句號。此前,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說私營經濟是公有製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
到了黨的“十四大”,除了沿用“補充”之外,新加上了“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
這就實現了兩點突破:一方麵是“共同發展”淡化了“補充”的配角意味,使其他經濟成分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另一個麵,“聯合經營”打通了公與私。過去,公有製經濟與私營經濟涇渭分明,猶如水火不相容。現在允許自願聯合經營,公與私之間的雷池打破了。
因此,黨的“十四大”報告使私營經濟的地位,比黨的“十三大”時又提高了,這是黨的“十四大”取得的突破。
黨的“十四大”結束之後,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實現了新的突破。
憲法第十五條原文:
國家在社會主義公有製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國家通過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和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地協調發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破壞國家經濟計劃。
修改為: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為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持,從此非公有製經濟開始進入迅猛發展階段。
第二年,也即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第二年,神州大地一片生機勃勃。
此時,受到鄧小平講話精神的鼓舞,中國非公有製經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然而,就在當年,各地由於基礎建設上得過猛,攤子鋪得太大,通貨膨脹壓力劇增,全國零售物價上漲13%,大城市生活物價上漲22%。
同年6月,為了迅速糾正混亂的金融秩序,控製不斷升溫的經濟,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又稱為“十六條”,啟動了宏觀調控。
由於宏觀調控采取適當的強硬手段壓縮了信貸投資和經濟規模,導致企業日子難過,使公有製經濟內部千瘡百孔的局麵也暴露出來了。
在此期間,大批國有企業不適應市場經濟,成為“休克魚”。首先是企業不賺錢甚至虧損,成為政府最頭疼的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199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
一般小型國有企業,有的可以實行承包經營、租賃經營,有的可以改組為股份合作製,也可以出售給集體或個人。出售企業和股權的收入,由國家轉投於急需發展的產業。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所有製崇拜,改革的鋒芒觸及了所有製。這是新形勢下思想解放的成果,也是經濟體製改革的一大突破。
1997年5月29日,也就是在“十五大”召開前幾個月,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他說:
完善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製結構,具有重大意義。要堅持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製實現形式,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
江澤民此次講話,是向外界提前傳達了黨的“十五大”報告的主要精神,就是提前“吹風”。
一時間,全國各界都認為,江澤民此次講話,催動了新的思想解放,是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第三次思想解放。
同時,這次講話,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把這次講話叫做“五二九”講話。
1997年9月12日,舉國關注的中國共產黨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了。
在此次大會上,江澤民所作報告的主旨,就是他在“五二九”講話中闡述的精神。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
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健全財產法律製度,依法保護各類企業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並對他們進行監督管理。
……
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製度。
關於所有製的新論述,是理論方麵的大突破,而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它針對的就是萬言書所提出的關於非公有製經濟的地位以及股份製等問題。
對於個體、私營經濟的業主和從業人員來說,最讓他們激動的就是“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句話。
非公有製經濟已經不僅僅是“補充”,而且是“重要組成部分”。
於是,個體、私營經濟從中國經濟的“另冊”變成了“自家人”。
黨的“十五大”召開以後,特別是把私營經濟定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後,關於非公有製經濟的爭議銷聲匿跡了。
從此中國非公有製經濟開始了大膽的,有突破性的發展,迅速成為中國經濟的一股重要力量。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於在北京召開。
黨的“十六大”是在黨的“十五大”基礎上,進一步肯定了非公經濟在發展中國經濟方麵所起的重要作用,確認了非公企業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放寬了過去對私營經濟的限製,澄清了在相關問題上的困惑和疑慮,並且提出了依靠法律保護私人財產這一重大而又迫切的課題。
同時,黨的“十六大”報告還明確提出了“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