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同時,會議還提出政治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製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製。
就這樣,以中共“十三大”召開為標誌,我國政治體製改革全麵開始啟動。
這一時期,政治體製改革涉及到許多方麵,許多領域,但改革核心,還是直指我國政治體製“總病根”,即權力過分集中,特別是領導者個人高度集權問題。
中共“十三大”之後,我國政治體製改革全麵啟動,逐步深入,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從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開始,中共中央對政治體製改革的戰略進行了調整。主要體現在既強調深化政治體製改革,又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1990年3月,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強調:在深化政治體製改革中,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
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鄭重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把依法治國提到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強調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製度和法律上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中共“十六大”以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繼續在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方麵做了許多工作。
中共“十七大”後,根據中共中央部署,經過認真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反複研究論證,形成了《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草案)》。
《意見》明確了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8年3月14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在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高票通過,中國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拉開了序幕。
多年來,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取得了較大進展,這為保障中國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創造經濟起飛提供了堅強的保障。幹部改革以公務員製為重點
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的講話。
在此次講話中,鄧小平指出必須勇於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製度、人事製度,大力培養、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實現幹部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解決好交接班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高度集中的幹部管理體製和單一的管理模式,中央和省市區黨委下管二級幹部,企事業單位基本上沒有幹部管理權。
這種體製已經影響到企業經營生產自主權的落實,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正像葉劍英代表黨中央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講話中指出的:
當前我們的幹部製度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不僅不利於人才的發現、選拔和培養,不利於幹部隊伍的逐步年輕化和專業化,而且往往造成許多人才的埋沒和浪費,必須認真進行改革。
當時,幹部年齡老化問題也較為突出,1980年,中央國家30多個機關單位的“一把手”的平均年齡為63歲,其中66歲以上的占40%多。
在這種情況下,推進幹部人事製度改革已經是勢在必行。
1982年,在鄧小平領導下,國務院開始實施機構改革,這實際上是一次深刻管理體製和幹部人事製度改革。
在這次機構改革中,首先是改革領導體製,減少副總理人數,設置國務委員,形成了由總理、國務委員和秘書長組織的常務委員會決策機製,加強集體統一領導和分工負責製度,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這次改革還廢除幹部終身製,建立退休製度,規定部委正職65歲、副職和司局級60歲退休,促進了新老幹部交替和幹部隊伍“四化”的實現。
這次改革還有一個亮點是精簡機構人員。在此次改革中,國務院機構由100個裁並為60個,部委領導班子正副職為3至5人,部委內設司局正副職為2至3人。國務院編製也由5萬多人,一下子減少為3萬多人,精簡25%。
同時,針對幹部管理體製過分集中的問題,中央組織部先後提出《關於幹部製度改革的意見》等文件,進行試點。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首開了從上到下大規模的組織、人事製度改革之風。
隨著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展開,幹部人事製度的改革也在跟進。
在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會議上,黨中央在總結前一段幹部人事製度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
改變集中統一管理的現狀,建立科學分類管理體製;改變用黨政幹部的單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員的現狀,形成各具特點的人事管理製度;改變缺乏民主法製的現狀,實現幹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開監督。
同時,會議還提出:當前幹部人事製度改革的重點,是建立國家公務員製度。
在黨的“十三大”精神指引下,全國出現了一個全麵改革幹部人事製度的熱潮。
1993年,經過8年多上上下下多次征求意見,反複修改,《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最後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正式頒布實行,並在國務院6個部門、兩個城市試點的基礎上,結合機構改革和工資製度改革,在全國全麵推行。
與此同時,在黨群係統以及人大、政協機關等分別實行或參照實行《黨的機關工作人員條例》或《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
公務員製度是對傳統幹部人事製度的一次全麵改革,是依法管理幹部人事工作的重要開端,在幹部人事工作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推行公務員製度改革的同時,幹部人事製度的全麵改革,還體現在企事業單位人事製度改革的全麵展開。
當時,按照黨的“十三大”關於分類管理的原則,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廣泛開展了幹部人事製度改革。
在企業,各類企業結合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人事製度改革,完善選人用人機製,加快職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建立符合企業特點的現代企業人事製度。
在事業單位,個單位結合管理體製改革,廣泛持久地開展幹部人事製度改革。
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中組部、人事部又下發了《關於加快幹部人事製度改革的意見》,對改革作具體部署,提出具體要求。
在中央文件的指引下,全國各類事業單位普遍開始推行聘用製度,建立崗位管理製度,完善人員退出機製,各方麵的改革全麵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並正式加入WTO,經濟管理各方麵開始與世界接軌。
在這種情況下,以民主政治為核心的政治體製改革和各項社會改革積極展開,這就給幹部人事製度改革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2000年,根據當時的客觀需要,黨中央頒發了《深化幹部人事製度改革綱要》,提出了要建立起一套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相適應的幹部人事製度。
根據深化改革的具體要求,並在試點基礎上,中共中央於2000年頒發了《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之後又在2004年下發了《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幹部工作暫行規定》等5個法規文件。
這些文件的頒發,有效地引進競爭激勵機製,規範黨政領導的正常流動,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擴大了黨員和群眾對幹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有力地推動了擴大民主等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促進了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進程,提高了幹部人事工作的民主化程度。
正是在全麵深化改革的經驗和長期做好法律草擬工作的基礎上,2005年4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並決定從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公務員法》是我國第一部幹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法律,是幹部人事管理的總章程,填補了曆史空白,在幹部人事工作法製化進程中具有重要裏程碑意義。
《公務員法》的頒布與實施,標誌著我國幹部人事製度開始走上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軌道。科技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係
1978年3月18日,正是萬物複蘇的時節。在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隆重舉行。
人民大會堂主席台上並排懸掛著毛澤東和華國鋒的彩色畫像,畫像兩側是迎風飄揚的10麵紅旗。兩條紅色巨幅標語橫貫大會會場,一幅是:
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為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另一幅是:
樹雄心,立壯誌,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
在開幕式講話中,鄧小平操著他那口濃重的四川口音,作了重要講話。首先他提綱挈領地指出:
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接著,鄧小平談到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時,他說: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曆來的觀點。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
從此,在“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方針指引下,國務院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從宏觀和戰略方麵統率全國科技工作。
“兩個麵向”的提出,科技工作在思想觀念上發生的重大轉變。自此後,科研機構開始調整工作定位,在內部進行管理製度和職稱製度的改革探索,更有一些具有膽識的科技人員,開始走出院所和高校圍牆,到社會上去闖一番事業,他們就是日後那些赫赫有名的科技企業的前身,也是民營科技企業的雛形。
對於長期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生存發展的科技人員和科研單位來說,放棄身份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而一場波及整個科技界的波瀾壯闊的科技體製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全麵啟動了。這場改革的結果,使成千上萬的人改變了以往的身份,成為企業中人。
1985年3月7日,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作題為《改革科技體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的講話,他提出:
經濟體製,科技體製,這兩方麵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新的經濟體製,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製。新的科技體製,應該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製。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
鄧小平的講話,指明了中國科技體製改革的方向。
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全麵啟動了科技體製改革。
《決定》提出,改革的主要內容是轉變科技工作運行機製、調整科學技術係統的組織結構,改革科技人員管理製度等。這一階段以改革研究機構的撥款製度、開拓技術市場為突破口,使科學技術機構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和主動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活力,鼓勵科技人員以多種方式創辦、領辦企業等。
在這些措施的引導下,科技界以空前的熱情投入經濟建設主戰場。
1988年,國務院做出《關於深化科技體製改革若幹問題的決定》,鼓勵科研機構發展成新型科研生產經營實體,積極開發和組織生產高新技術產品;在智力密集地區興辦高新產業開發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推動企業和農村科技進步;支持不同所有製形式科技機構的發展;積極推行了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製。這是科技體製改革工作在認識和實踐上的一次飛躍。
通過改革,我國科研院所數量大幅度減少。在改革中,全國共有1200多家開發類院所轉為或進入企業,從體製上解決了大批應用開發類院所長期遊離於企業之外的問題,基本建立起了科技型企業的運行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