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對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做出戰略部署,發布了《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必須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和經濟體製改革,進一步消除製約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製性、機製性障礙,有效整合全社會科技資源,推動經濟與科技的緊密結合,形成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科技中介服務等相互促進、充滿活力的國家創新體係。
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係,為深化科技改革指明了方向。
經過30年來堅持不懈地深化改革,我國科技體製在體係結構、運行管理機製、創新主體活力能力等多方麵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改革以前,我國科研力量和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獨立科研機構。經過改革,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和科技中介機構等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創新主體,科技係統結構布局得到重大調整。
2006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3003億元,企業、政府研究機構、高等學校三方麵經費支出占全國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683%、209%和99%。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顯著增強。
通過改革,改變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麵,競爭擇優機製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對宏觀調控、政策引導和績效評價等現代管理手段的使用力度不斷加大。
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科技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攻克了一批長期製約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電東輸等重大工程建設,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麵,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近2萬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為78%。
在農業領域,攻克了超級雜交稻、轉基因抗蟲棉等一係列重大技術,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顯著提高。在衛生健康領域,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疾病,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控以及創新藥物研製、中醫藥現代化等取得重大進展。
通過30年的深化改革,我國科技體係結構明顯優化,科技運行機製與政策環境不斷完善,科技創新主體的能力與活力顯著增強,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為新時期全麵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係建設奠定了基礎。教育改革實行優先發展戰略
1977年秋天,鄧小平果斷決策,恢複中斷了10年的高考製度,從1978年起,中國中小學製度開始調整。從此,中國教育開始逐步向正常的發展軌道前進。
1985年5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後,中共中央頒布了《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
《決定》提出:
教育體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製義務教育;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改革高等學校的招生計劃和畢業生分配製度,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
《決定》發出後,中國教育體製改革開始全麵啟動。
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培養人才的重要工程,1986年,新中國第一部教育法律《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
《義務教育法》提出:
義務教育事業,在國務院領導下,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
麵對資金不足、地區發展不平衡等許多困難,中國政府采取多種措施,為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目標進行了不懈努力。
從1995年開始,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投資,各地陸續實施了“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等一係列重大工程項目。
2000年,“兩基”目標初步實現。
到2002年底,“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1%。
到2007年,達到了995%。
從2004年開始,國家又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通過“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和政策,使西部地區的九年義務教育及掃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在發展基礎教育的同時,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進行。
為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國從1995年開始實施“211工程”,即,麵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領域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工程。
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的大會上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之後,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製定的《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創建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985工程”。
經過10年的努力,一係列重點工程得到實施,這使中國高等教育適應世界潮流、應對全球競爭的實力大大增強。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高等學校的布局進行了結構性調整,大批學校合並,辦學規模和教學質量得到普遍提升。
通過連續3年大幅“擴招”,中國大學生的在校生人數不斷增長。到2002年,中國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5%,進入了世界上公認的大眾化階段。
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003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
第二年,國務院又出台了《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這些決定與計劃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教育工作未來發展的重點。文化體製改革突出兩個效益
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為文化體製的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第二年2月召開的全國文化局長會議上,鄧小平又明確提出:堅決地有步驟地改革文化事業體製,改革經營管理製度。
198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文藝體製需要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改革。改革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提高作家、藝術家的思想藝術素質,提高作品的思想藝術質量。
就這樣,在中央的推動下,中國文化體製改革開始逐步展開。
在這一時期,中國文化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氣象。以短篇小說《班主任》、《喬廠長上任記》,話劇《於無聲處》,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為代表的作品大量湧現,反映了中國新時期文化春天的到來。
隨著經濟體製改革深入,國家逐步改變對各級文化機構統包統管舊模式,調整了藝術部門和藝術團體布局。
1985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轉文化部《關於藝術表演團體的改革意見》。
《意見》要求改革全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數量過多、布局不合理的狀況,在大中城市,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要精簡,重複設置的院團要合並或撤銷,對市縣專業文藝團體設置也提出了調整的要求。
這一階段的文化體製改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文化市場的發展和地位得到承認。
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體製改革深入,隨著文化功能日趨多樣化和豐富,文化產業屬性逐步顯現出來,以營業性舞會和音樂茶座為發端的文化市場日益活躍。
1987年,文化部、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了《關於改進舞會管理的通知》,正式認可營業性舞會等文化娛樂經營性活動。
1988年,文化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關於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文化市場概念,同時明確文化市場的管理範圍、任務、原則和方針。
這兩份文件的發出,標誌著我國“文化市場”的地位正式得到承認。
1989年,國務院批準在文化部設置文化市場管理局,全國文化市場管理體係開始建立。
1992年,鄧小平同誌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發表和黨的“十四大”的召開,標誌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為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注入了活力,同時也促進了文化自身的體製改革。
這一時期,全國各界對文化體製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積極推進文化事業改革”成為文化發展的基本方針。
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了文化體製改革的任務和一係列方針。
《決議》認為“改革文化體製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於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
《決議》還提出,改革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理順國家、單位、個人之間的關係,逐步形成國家保證重點、鼓勵社會興辦文化事業的發展格局。
《決議》充分反映了當時國人在文化體製改革上的認識水平。從此,我國文化體製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00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其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裏提出了“文化產業”這一概念。
《建議》提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標誌著我國對於文化產業的承認和對其地位的認可,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於文化體製改革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文化市場”概念的提出和承認,到此時“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和承認,反映了我國對於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必然要求。
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和地位的承認,豐富了文化體製改革的內容,指明了改革方向和目標。
2001年,中共中央批轉了中宣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關於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幹意見》。提出文化體製改革要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集團化建設為重點和突破口,著重在宏觀管理體製、微觀運行機製、政策法律體係、市場環境、開放格局5個方麵積極進行探索創新,以進一步壯大實力,增強活力,提高競爭力。
這一階段文化事業在改革中迅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煥發出了蓬勃活力。
從1990至2002年,我國的報紙由1576種增至2111種,增長34%;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從1000個增加到1988個,廣播節目套數由645套增加到1777套,電視節目套數由512套增加到1047套;2001年中國音像市場銷售總額達到200多億,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1000倍。
組建文化集團是我國文化體製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到2002年初,全國共組建了包括中國廣電集團和中國出版集團在內的文化集團7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