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域上講,文化集團涵蓋到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四川等地。

從經營主要業務上講,有報業集團38家,出版集團10家,發行集團5家,廣電集團12家,電影集團5家。在電影改革中還組建了電影院線30多條。

這些集團的組建,探索了文化體製和機製的改革,加快了市場整合和結構調整,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多出優秀作品和人才。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高度關注和重視文化體製改革問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十六屆四中全會連續研究了文化體製改革問題。

在中央這3次會議中間的2003年8月,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的內容安排是“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

胡錦濤強調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根據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不斷推進文化體製和機製創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在胡錦濤等新一代中央領導人的支持下,我國文化體製改革不斷向前邁進。

2003年6月,全國文化體製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確定了北京、上海等9個省市和35個宣傳文化單位為文化體製改革的試點。

以此次會議為標誌,中國文化體製改革力度明顯加大,在有益探索的基礎上,進入一個全麵深入的階段。

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把文化體製改革納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重要任務。

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了“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一重要命題,這也是中央正式第一次出現“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提法。

《決定》指出: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把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上。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若幹意見》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深化我國文化體製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不僅進一步明確了文化體製改革方向,同時也為文化體製改革全麵推開提供了政策指引。

2007年,中共“十七大”進一步提出,要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潮,深化體製改革,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醫療衛生改革實行簡政放權

1979年,時任衛生部部長的錢信忠在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提出“衛生工作重點轉移到醫療衛生現代化建設上,建設全國三分之一重點縣”。

從此,醫療衛生體製的改革開始逐步展開。

同年,衛生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出了《關於加強醫院經濟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

接著,衛生係統又開展了“五定一獎”和對醫院“定額補助、經濟核算、考核獎懲”的辦法,並展開了試點。

在此過程中,傳統醫院管理的弊端在這一階段逐步顯露出來,隨後加強醫院管理的政策相繼出台。

1981年3月,衛生部下發了《醫院經濟管理暫行辦法》和《關於加強衛生機構經濟管理的意見》,開始扭轉衛生機構不善於經營核算的局麵。

在此基礎上,1982年衛生部頒布《全國醫院工作條例》,以行政法規形式明確了對醫院相關工作要求。

在加強對醫院管理的同時,也開辟了醫療主體多元化的先河。

1980年,衛生部《關於允許個體開業行醫問題的請示報告》得到國務院批準,這為轉變國有、集體醫療機構一統天下,形成多種所有製形式並存的醫療服務機構奠定了基礎。

同時,個體開業行醫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家對醫療資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國有醫院的改革更加順利地進行。

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標誌著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全麵展開。

這一時期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加強經濟管理到經濟體製、科技、教育、政治體製等各個領域全麵展開。這為1985年中國醫改全麵展開奠定了基礎。

1985年可謂是醫改元年,在這一年我國正式啟動醫改,核心思想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

1985年1月召開的全國衛生局廳長會議,貫徹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精神,部署全麵開展城市衛生改革工作。

同年4月,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於衛生工作改革若幹政策問題的報告》,即62號文件。文件提出:

須進行改革,放寬政策,簡政放權,多方集資,開闊發展衛生事業的路子,把衛生工作搞好。

62號文件的發出,拉開了中國醫療機構轉型的序幕。

1985年8月,為了推動改革的順利進行,衛生部下發《關於開展衛生改革中需要劃清的幾條政策界限》,作為更好貫徹62號文的補充性規定。

1989年,國務院批轉了衛生部、財政部、人事部、國家物價局、國家稅務局《關於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文件提出五點:

第一,積極推行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製;第二,開展有償業餘服務;第三,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第四,衛生預防保健單位開展有償服務;第五,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以副補主”、“以工助醫”。

這個文件進一步提出通過市場化來調動企業和相關人員積極性,從而拓寬衛生事業發展的道路。

1988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衛生部的“三定”方案,即定職能、定機構、定編製。

這一方案確定了衛生部的基本職能,要求對直屬企事業單位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

1989年11月,衛生部正式頒發實行醫院分級管理的通知和辦法。醫院按照任務和功能不同被劃分為三級十等,這一辦法能更客觀地反映醫院的實際水平,同時也有利於醫院在政府的控製下展開有序的合作和競爭。

1989年2月14日,為了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七五”時期衛生改革提要》和《衛生部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九點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各領域改革的政策。

從1990年開始,衛生改革不斷邁上新的台階,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在貫徹十三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同時,總結了衛生改革的經驗,提出進一步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要求。

1992年春,鄧小平同誌南方講話後,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掀起了新一輪的改革浪潮。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在衛生醫療領域,繼續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的醫療衛生體製。

199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此次會議為下一步衛生改革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了衛生工作的奮鬥目標和指導思想。

在醫療機構管理方麵,1993年9月衛生部發出了《關於加強醫療質量管理的通知》要求醫務人員提高醫療質量意識。

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對醫療機構的規劃布局和設置審批、登記、執業、監督管理以及相關法律責任進行了規定,將醫療機構執業管理工作納入法製軌道。

進入新世紀,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演進,政府衛生投入絕對額逐年增多,但是政府投入占總的衛生費用的比重卻在下降,政府的投入不足,再加上衛生政策失當,在2000年之前就有一些地方開始公開拍賣、出售鄉鎮衛生院和地方的國有醫院。

2003年非典事件又是對衛生體係的一次嚴峻的考驗,這一事件直接暴露出了公共衛生領域的問題,促使人們反思現行衛生政策,客觀上影響和推動了衛生體製的改革。

為此,作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總體文件,國務院辦公廳於2000年2月轉發國務院體改辦、衛生部等八部委《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指導意見》。

之後,我國政府又陸續出台了包括《關於城鎮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關於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醫院藥品收支兩條線管理暫行辦法》等13個配套政策。

在上述配套文件出台後,國家和地方才有了一些改革舉措。

2000年3月,宿遷公開拍賣衛生院,拉開了醫院產權改革的序幕,共有100多家公立醫院被拍賣,實現了政府資本的退出。

2001年,無錫市政府批轉《關於市屬醫院實行醫療服務資產經營委托管理目標責任的意見(試行)的通知》提出了托管製的構想。

……

2005年1月,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副總理吳儀做出批示:

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需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2006年,國務院出台《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意見》,把農民工納入醫保範圍;2007年,國務院出台了《關於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適時推出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製度試點工作。

隨著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的推行,困擾多年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了解決。

醫療衛生體製改革30多年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開創未來

●鄧小平形象地說:“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

●江澤民說:“完善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製結構,具有重大意義。”

●溫家寶說:今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在全國範圍推開。”

● 開創未來鄧小平南方談話再推改革

1992年1月17日,一輛從北京站發出的列車悄無聲息地駛出了站台。

這是一趟沒有編排車次的專列,它載著鄧小平開出北京,向南方大地駛去,具有曆史意義的南巡講話由此拉開帷幕。

鄧小平再次南下,在夫人、女兒和楊尚昆的陪同下,從1月18日到2月21日,鄧小平開始他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之行,史稱“鄧小平南巡”。

在視察中,鄧小平對有關改革開放的政策和理論做了係統闡述,“南巡講話”成為當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主題,並使大會確定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1月19日,列車到達深圳特區。

看到深圳的巨大變化,鄧小平發表長篇講話,他高興地說:“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擁護。”

針對一段時間以來,姓“社”姓“資”的爭論造成改革開放難以開拓新局麵的現狀,鄧小平說: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