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政策出台

●陳壽椿在建議中提出:“我們的‘長征3號’火箭已有能力發射外國通信衛星,我們應該開放。”

●航天工業部部長李緒鄂宣布:“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對外開放,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2號’、‘長征3號’運載火箭將投入國際市場,承攬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業務。”

●小組成員認為:“商業衛星的製造由美國和歐洲壟斷,因此我們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第一世界,而不是第三世界。”

● 政策出台

共和國故事·長征新作

專家建議發射外星

1984年秋,時任航天部科研局總工程師的陳壽椿以個人名義,向時任航天部副部長的劉紀原和宋健寫報告提了一個建議。這個建議就寫在一張非常普通的、日常請示工作、提出建議的內部用紙上。

陳壽椿的建議提出:

我們的“長征3號”火箭已有能力發射外國通信衛星,我們應該開放。

當時劉紀原、宋健很快作了批示,他們都對這個建議表示同意。

宋健在批示中說:

完全讚成!我們首先要為第三世界發射衛星做出貢獻。

這說明,我國完全有能力在國際上提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中國可以而且應該走出國門,這在當時航天部的管理層和領導層內部已經形成了共識。

早在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就在客觀上為“長征”火箭走向世界創造了機遇。但幾十年來一直是高度機密的火箭事業,要走向世界,談何容易,世界各國根本不了解我們。

中國,這個古老而又文明的國度,是火藥和火箭發明的故鄉,為世人所知。但對近代中國火箭的發展,對一個剛剛開放而又具神秘感的中國,世界對她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擴大,怎樣讓世界了解中國的航天科技工業,特別是中國運載火箭的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請進來,走出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接待了美國航宇局、法國空間研究中心、英國空間中心、歐空局代表的訪問。我們也先後派出了近百個科技代表團去美國、西歐考察航天工業發展的水平和現狀。

在1982年召開的聯合國第二次探索與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大會上,我國首次提出將要為其他國家提供發射服務。這次宣布,雖使各國感到震驚和意外,但卻大大促進了世界開始對我國的了解。那時,我們手裏也還隻有“長征2號”火箭,隻能發射低軌道衛星,而國際上迫切需要的是發射地球同步衛星。

美國在20多年前發射的“辛康2號”衛星,就成功定點於東經77度,首次證實了地球同步衛星用於商業通信的可信性。新的衛星通信時代開始了。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已有大量的通信衛星等著要發射。

就在這個時候,1984年4月8日,我國用新研製的“長征3號”火箭將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送上太空。這是“長征”火箭係列的第十次發射。

“長征3號”首飛成功,表明我國具備了高軌道衛星的發射能力,同時也表明我國已擁有發射國際商業衛星的能力。這時國防科工委和航天部的領導開始醞釀一個新的構想:

打出去,利用我們航天技術的優勢,承攬國外發射任務。這樣,既可以造福於人類,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彙,又可以養活自己,保存、鍛煉、提高科技隊伍,從而使中國的航天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陳壽椿在開始提建議時就得到了同事黃作義的支持。他們認為,與其靠政府財政生存,不如給別人發射衛星填補科研經費。

1984年底,一份關於把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打入國際市場的正式報告,送到了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副主任沈榮駿的辦公桌前。

這份報告,是中國一大批科研人員希望中國運載火箭進軍國際市場的共同心聲。

在這些有市場經濟頭腦的時代先鋒們的倡導下,中國的航天事業開始準備邁出國門。

宣布承攬外星發射業務

1985年夏初,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在巴黎舉行。這是一次盛況空前的展覽會,當時有100個國家的代表以及200多名世界各地的記者參加了這次展覽會。

中國也派了代表團參加了這次展覽會。開幕式結束第二天,中國代表團團長烏可力在戴高樂機場附近的一家私人餐廳裏,舉行了一個新聞發布會。

當時,烏可力站在餐廳的中央,向來自世界各國的200多名記者宣布了中國的“長征3號”火箭將準備投入到國際商業市場。

烏可力的發言贏得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掌聲,這個新聞發布會進行了3個多小時,他回答了記者們的100多個問題。在第二天的巴黎日報上,中國的這次新聞發布會出現在頭版頭條。

1985年5月底,中國派出由錢繼祖、屠守鍔、陳壽椿、黃作義4人組成的中國航天工業部代表團,出席日內瓦國際空間會議。

在這次會上,陳壽椿代表中國代表團,在會上作了《中國向國際提供發射服務的可能性》的報告,還播放了中國運載火箭研製、發射的錄像片,發布了中國長征係列火箭即將投入國際市場,提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