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椿在報告中指出:

“長征3號”火箭發射服務的價格,將比國地市場同類發射服務價格低百分之十五,因為中國並不借此謀取高利潤,同時也因為中國的原材料和勞動力比較便宜。

陳壽椿的報告引起了與會各國同行、商界及媒體的驚異和關注。會議主持人當即在會議上鄭重宣布,沒有中國參加的空間會議,是不完整的。

同年10月,中國又一次把一顆科學探測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發射成功。於是,沈榮駿副主任及時組織有關人士召開會議,認為中國再也不能這樣沉默下去了。麵對急劇變革的世界形勢,中國和航天事業,到了必須作出選擇的時候了。

1985年10月26日,航天工業部部長李緒鄂宣布:

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對外開放,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2號”、“長征3號”運載火箭將投入國際市場,承攬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業務。

神秘的峽穀終於掀開麵紗,這一消息震撼全球,在國際上迅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是中國航天工業對外改革開放、“請進來、走出去”所產生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航天技術從50年代創業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

從此,中國運載火箭承攬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開始了艱苦創業的曆程。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對於我國航天事業來說,是一項嶄新的事業。

雖然國際商業衛星市場發射價格及其定位,發射保險及其稅率,發射風險,發射服務商業慣例,涉及的國際空間法,所有這些對於從未涉足國際舞台的中國航天來說,都是一個個全新的概念,但中國航天人毅然走出了這一步。

中國,這個火箭的故鄉,這個有幾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度,就要打開自己空間科技的大門,勇敢地麵對這個熟悉而陌生的世界,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火箭的旗幟。每一個中國人都期盼著中國火箭載著外國衛星一飛衝天的日子。

籌備進入國際市場

中國在宣布承攬外星的同時,在劉紀原副部長的直接領導下,航天部很快從各單位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十人小組”,其中有烏可力、陳壽椿、黃作義、曹正邦、朱維增、陳中青等,掛靠航天部外事局,負責市場開發籌備工作。

要想開發市場,就必需勇敢地麵對挑戰,這種挑戰包括技術的,政治的,法律的以及商業的,也包括別人對我們的歧視和我們自身封閉造成的對國際市場規則的不適應和無知。

最初,中國航天部“十人小組”把目標放在第三世界,謀求從簡單起步,取得突破。但是,第三世界國家的航天技術基本上處於萌芽狀態,商業衛星必需向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從美國采購。這一事實讓中國航天人認識到,搞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繞開美國和歐洲是不可能的。市場開發的第一輪,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後來,“十人小組”經過多次出國調查,很快取得了共識,找準了目標。大家認為:

衛星製造商是我們的用戶,采購者是用戶的用戶,前者對後者有很強的引導效應。兩者是決定選購火箭發射方的真正決策人。商業衛星的製造由美國和歐洲壟斷,因此我們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第一世界,而不是第三世界。

對國際市場情況有所了解以後,國防科工委和航天工業部開始統一部署實施中國進入世界航天發射市場的計劃。當時,由於成立的“十人小組”掛靠的航天部外事局屬於政府部門,政府部門是不具備商務職能的,所以也不便和外國公司簽訂商務合同。

為了盡快使中國航天進入國際市場,後來就把航天部外事局設在了中國長城公司,稱為“宇航處”。

中國長城公司在1980年10月16日成立,當時的主要職能是從事空間技術服務和其他航天產品的外經外貿業務。公司總經理由七機部副部長李昌安兼任。1982年6月16日,唐津安成為公司新任總經理。

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火箭進入國際市場的決定後,長城公司開始負責中國長征火箭市場開發工作。隨後,長城公司獲得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和衛星國際合作的獨家經營權。

中國長城公司宇航處成立時隻有7個人,後來隨著發展,它又更名為“宇航部”。當時中央給宇航部的授權非常明確,就是專門為“長征”火箭承攬國際商業發射服務。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部門內部也進一步進行了結構和資源的整合,完善了開發能力。

當時,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立了由曹正邦負責的市場開發部,在國防科工委成立了由上官世盤負責的中國衛星發射測控係統部。後來,中國航天部門又在美國設立了由黃作義負責的長城公司駐美代表處。

看著這些部門相繼成立、中國航天儲勢待發,中國的航天人止不住地興奮。他們在心裏默念:一定不能辜負黨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一定要把中國的航天事業打到國際市場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