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作出決策

●胡耀邦指出:“如果國家的重點建設得不到保證,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上不去,國民經濟的全局就活不了,各個局部的發展就必然受到很大限製。”

●要煤的信件、電報就像雪片一樣飛向大同礦務局和大同鐵路分局。一間間辦公室裏坐滿了等著要煤的人。

●郭洪濤提出:“鐵路牽引動力要積極發展電氣化,貨車要向大型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

● 作出決策

共和國故事·能源動脈

關注能源考慮晉煤外運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領導人向國家計委、經委、體改委、山西能源基地規劃辦公室負責人,以及鐵道部、煤炭部、交通部、冶金部、化工部等部門領導發布命令:

國內要堅決燒煤!燒油的要抓緊改過來,擠出石油出口!油改煤要堅定不移!除幾家特許的電站外,國家不再調給油。不能因為電不夠,又來燒油。

這樣一來,煤炭就成為了中國的能源支柱和核心。而產煤大省山西,尤其是大同立刻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對於能源建設,葉劍英在197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曾經說:

要堅決縮短基本戰線,集中力量加快農業、輕紡工業和燃料能力、交通運輸等薄弱環節的生產建設。

葉劍英的話講過三四年了,整個農業和輕紡工業得到相當程度的改觀。但是,燃料能源和交通運輸等薄弱環節,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觀,而且更加顯得薄弱。

胡耀邦也在198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

如果國家的重點建設得不到保證,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上不去,國民經濟的全局就活不了,各個局部的發展就必然受到很大限製。

從這一年起,中國從每年在建的農業、能源、交通、通訊、重要原材料以及科教文衛等與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緊密相關的項目中,選擇一批作為國家重點項目,按合理工期組織建設,希望能夠帶動和影響全局。在隨後的9年中,中央一共安排了340多個項目,其中能源占了突出地位。

在石油方麵,中國有大慶油田、長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中原油田等。這些油田生產的石油,足夠滿足當時中國燃料動力的需要。

但是,中國卻一直處在貧窮階段,而絕不能像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那樣大把花錢、大桶耗油。

有專家分析說:

這是因為,所有農業、輕紡業、日用消費業所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有大量的外彙投入。而中國實現現代化所需要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甚至包括開采石油本身的設備,都需要用外彙去換取。

因此,中國必須用石油來換取外彙。

中國雖然是石油生產國,但現實卻使中國不能成為石油使用國。

國務院領導人的命令發出以後,李鵬、萬裏、陳丕顯、喬石,以及後來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等,都曾到山西大同視察工作。

山西素有“煤都”之稱,人們都看到,一輛又一輛汽車呼嘯著在通往大同礦區的公路上奔馳著。這些汽車都是急不可待地向外運煤。

從山西出來拉滿煤的汽車馳過後,路上掠起縷縷粉末,日久天長,公路兩邊撒滿著厚厚的黑色的粉末。有當地人說:“這全是好煤,把它們掃成堆,運回家去,隻要往爐子裏一丟,就會旺旺地燃燒起來。”

大家還看到,整個大同市的每家每戶的煙囪裏都在冒著煙,幾乎每家每戶的院裏角落裏都堆著煤塊。

一到晚上,天地一片黑暗的時候,遠處那些礦山的燈火便顯得格外壯觀,那些燈組成一條蜿蜒的火龍,就像天上的星河一樣無邊無際。

早在明清時期,大同“口泉大塊”就在全國赫赫有名,是中國煤炭最早的品牌,北京、天津一帶的煤商都用“口泉大塊”作為招徠顧客的商標。時至今日,大同的老人們說起“口泉大塊”來依然津津樂道。

大同煤不但品質好,且儲量豐富,而且具有優越的開采條件。它的煤層離地表很近,開鑿井筒一般隻要鑿下60米至100米就能見煤,最深的部分也不超過400米,因此,建井快、投資少。大同煤田煤層傾斜度小,便於機械開采。大同煤田瓦斯量少,地下水少,排水設備功率小。

大同煤被稱為“世界動力煤細糧”,是加工轉化成煤化工產品的好原料,且硬度高,運輸方便。

大同煤業產品曆史悠久,以至於形成後來的“大友”、“大沫”、“口泉”和“大有”等四大煤炭產品品牌,馳名國內外,市場占有率較高,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

有人曾經報道過:

大同煤田麵積共1827平方公裏,煤炭蘊藏量300多億噸。煤層厚度達40米,可采煤層近30層。而且,大同的煤灰份低、硫份低、磷份低,發熱量高。近半個世紀以來,大同一直被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所注目。

還有人統計過:“作為優質動力煤,大同煤驅動著全國四分之一的火車頭,燃燒著全國十分之一的工業鍋爐,供應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6000多家企業,並遠銷日本、巴基斯坦等國家。”

他們說:“大同煤支撐的這6000多家企業,全是國家的骨幹企業,全國四大電網中由能源部直接領導的熱電廠,80%以上由大同供煤。可以說,大同煤猶如核輻射,無所不至。”

另外還有鋼鐵企業和航天航空等特殊用煤,以及能源大消耗單位,就更離不開大同的供煤。

放眼世界,印度、蘇聯都在努力擴大原煤生產。蘇聯、波蘭、南非的煤產量一直在持續增長。澳大利亞、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這些過去不顯赫的國家,也紛紛開發了新煤田,並且開采的煤主要用於出口。

1990年,大同煤出口達1200多萬噸,占全國出口煤炭的87%,僅此一項,大同就為國家賺取了5億多美元。

而以中國當時的工業水平來計算,一噸煤平均發電3000千瓦時,煉鋼3噸,製合成氨600公斤,牽引客車60公裏,產水泥5噸,染布3000米,燒磚2萬塊。

國家統計局統計,如果大同煤多提供1000萬噸,就可以增加工業產值200億元!

全國各地急等大同煤

1983年,有一位國家領導人在大同視察時,他走著走著,突然看到大片烏亮的煤在自燃,他看著看著,眼裏不由得溢滿了淚水。

他說:“這哪裏燃燒的是煤,是我們國家的血液在燃燒啊!”

大同煤的自燃狀況十分嚴重。煤炭開采出來之後,便會到處堆積得如小山一樣,它們自身便會聚集熱量,加之高溫天氣,熱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動燃燒起來。

而且,大同的煤質比一般煤更容易自燃,往往一燃就是一大片。

國家領導認識到:大同的煤要盡快運出去!

但事實是,由於運力的限製,大同的煤不能在開采出來短時間內運出去。

於是,大同煤的產量受到限製:能運出去多少就開采多少。

這樣,就有大量的煤田在焦急中等待著。

人們都把焦灼的目光盯住了大同鐵路分局。人們都在疑惑:鐵路是怎麼啦?難道那麼密集的鋼軌,那麼多先進的設備就都是擺設嗎?

而大同鐵路分局局長常國治卻也有滿腹的委屈說不出來,他對來詢問的人說:“曆屆鐵道部的老部長、老領導對大同分局都有一個形象的評價,說我們是‘倒黴分局’!連萬裏委員長也告誡我們說:記住,你們是‘倒煤’分局。倒出去了煤,你們就不會倒黴。倒不出去煤,你們就得倒黴了。”

常國治說到這裏,他端起桌上的杯子喝了一口茶,苦笑了一下繼續說:“我們鐵路一直是被告。運煤運得怎麼樣,這是對我們工作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評價。大同煤之多之好,那是沒說的。但大同的煤越多越好,對我們的壓力就越大。”

有一年,大冶鋼鐵廠袁廠長來找常國治,對他說:“我們大冶鋼鐵廠生產的是特殊鋼。產品銷路、經濟效益沒得說。我們蓋起了3座招待所,漂亮極了。告訴你吧老常,在廠裏我是皇帝,每天來問我要鋼的人絡繹不絕。可我呢,卻跑到你這兒來求援了。老常,多給我們運點兒煤呀!”

常國治理解袁廠長的心情:沒有大同煤,他拿什麼去煉特殊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