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二牛一一應了,為了避免遺忘或記岔。還專叫兒子記在紙上,寫明哪家要買什麼貨,份量多少多少,他給鄰居說的價錢,都是比照城裏降一文的,等到了村裏各家去收,也比縣城那邊賣出去要貴上一文,村民們自然沒有不願賣的,能賣貴的誰愛賣便宜了?不傻呢嗎?
好笑的是對門兒的湯大娘,過來說要趙二牛幫著買幾石糧食,這算盤打著可精著呢,山貨都比城裏便宜,這糧食自然也不可能比城裏貴,就想著一次性多買些,存在家裏吃能吃久點,就算隻一鬥隻便宜半文錢,那買幾石下來,還不得便宜個百多文?這可不是小數目了。要是可以的話,她恨不能一次性買夠一年的糧食呢!
趙保國十分無語,雲陽村背靠大山,年年秋收後都會組織人進山打一回獵,以免山中野物過多春時下山禍害莊稼,女人孩子們也會在男人的保護下在外圍采摘野果或山貨。這山貨是不缺的,畢竟靠著山吃呢。
可糧食能一樣嗎?還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種出來還得交稅,剩下的糧食多是賣了再去買粗糧吃的,就是富裕點兒的人家,那糧食也隻有嫌不夠,哪有嫌多的?每到春時都還得摘野菜跟糧食混了做吃還隻能吃個半飽,這種情況自己且嫌不夠,還能有多的拿出來賣?日子不要過了呀?
趙二牛雖說住在山上,但村裏的情況也不是一無所知,對於湯大娘這異想天開的念頭,自然是拒絕了:“湯嬸子,不是我不肯帶,可是秋收早就過了,村裏人家或有餘糧,也早早就賣了,現在臨近過年,誰家也沒有多餘的糧食。”意思是肯定買不著,您老人家就別多想了。
湯大娘自然知道,不過不問一下就不甘心,她在自己家裏作威作福,輩份高既是當娘又是當婆婆當奶奶的,下麵的小輩兒被孝道壓製,誰也不敢跟她嗆聲兒。但在外頭就不一樣了,誰還能跟她家裏似的慣著她的脾氣?她也不是沒在外頭爆過脾氣撒過潑,也沒人吃她這一套,不慣著她碰了幾回釘子,在外頭就收斂多了,哪怕心裏再不滿呢,表麵也要裝一副講道理的模樣。
旁邊有個嬸子就道:“湯大嫂你可算說晚了,若有這打算,早幾個月提出來,說準還能成,誰家多餘的糧食會專門留到這時候啊?又不是那占著多少地的大地主。”真要是地主,人家糧食也不能賣給咱平頭百姓不是。
又有人說:“哎呀,就沒想到這個,早知道就早點兒跟趙兄弟說了,這米鋪的糧食多貴呀,怎麼我家就沒個鄉下親戚呢,吃糧食也能便宜些不是。”語氣裏竟是十分羨慕趙二牛。
“今年不成,不還有明年呢嗎?”
“趙兄弟,明年的糧食能不能商量一下,讓你們村兒裏人賣給咱們這些鄰居們呀?”
“是呀是呀!”
“咱也不求多便宜,隻要比米鋪便宜個一文半文就行了。”米鋪的糧食又都是陳糧,有時候還會摻著些沙子,既貴吧,還不劃算,若能有條新的來糧路子,那可不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