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作出決定

●透過陰暗的光線環顧四周,除了一盞熏得黑黑的煤油燈、一張破爛不堪的床,連一個坐的地方都沒有。

●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上,當李克強代表團中央書記處向大家推出青年誌願者行動時,與會者報以熱烈的掌聲。

●“青年誌願者”這個溫暖人心的名字誕生了。這一擔負著社會責任、散發著如火般熱情的名字走進廣大青年的心中,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

● 作出決定

共和國故事·青春奉獻

團中央進行社會調研

1993年年底,團中央的同誌到白灣鎮視察“希望工程”實施情況,當他們聽說有一位城裏姑娘自願來這裏當教師,很吃驚,也很感動。

那是1992年,21歲的陳風霞在廣東省較為富裕的新會縣縣政府招待所當服務員,每月工資1000多元,另外還有不少小費收入。

一天,陳鳳霞在瀏覽報紙的時候看到了“希望工程”這個名字,並作了深入的了解。她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因為經濟原因而失學的命運感到惋惜,同時也為社會上許多無私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孩子重回校園的善舉而感動。

於是,陳鳳霞按報紙上提供的地址給廣東省“希望工程”辦公室寫信,信中表示願意捐款資助貧困地區兩個孩子讀書,請“希望工程”辦公室提供一男一女兩個需要資助的孩子。

不久,“希望工程”回信向她表示感謝,並提供了有“粵北寒極”之稱的清新縣白灣鎮的兩個失學男孩的名字和地址。

雖然沒有按陳鳳霞在信中所寫的要求,希望資助一男一女,但她也欣然接受了。

陳鳳霞準時將捐助款寄到白灣鎮,不久她就收到了兩個從來沒見過麵的受捐助孩子的回信。此後,她不僅按時給孩子們寄錢,也和孩子們之間常有書信往來。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陳鳳霞很惦記兩個孩子和他們的家人,她帶了很多衣物、學習用品專程來到了清新縣白灣鎮。盡管她對當地的貧窮落後已經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但當真正站在那裏時仍然感到十分震驚。

她來到資助的一位姓劉的學生家後,發現一家7口人,竟全都擠在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低矮石屋裏。

透過陰暗的光線環顧四周,除了一盞熏得黑黑的煤油燈、一張破爛不堪的床,連一個坐的地方都沒有,陳鳳霞和受資助的孩子及他的家人隻能站著說話。

吃午飯時,孩子父母給陳鳳霞端來一碗玉米粥。她一喝,餿得令人難以下咽,但他們一家卻吃得很香。

她把帶來的衣物和文具交給孩子,孩子木訥地接著,用呆呆的眼光看著她,連一句感謝的話也不會說。

臨走時,孩子的爺爺為了表示感謝,隻知道硬塞給她一包生花生和一隻雞,也是一句話也沒有。

陳鳳霞走出石屋,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

可怕的貧窮,不僅讓這裏的人們掙紮在饑餓線上,而且貧窮還帶來了愚昧甚至文化意義上的遲鈍,使他們連“高興”、“感謝”這類人類最基本的感情都不知道如何表達了。

路經一個山坡時,陳鳳霞遇到一個放牛的小女孩。她就走過去問:“你怎麼不去上學?”

小女孩說:“沒錢上學,家裏的錢都先給男崽讀書了。”

陳鳳霞這才知道為什麼她說要資助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而希望工程的辦公人員卻給她兩個男孩的名單,原來這裏的女孩很少讀書。她還了解到,這裏像她一樣20來歲的姑娘,大部分都沒有上過學。

貧困的現狀,對陳鳳霞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刺激。在她腦海中產生了一個想法:我要留下來,留下來幫助他們,哪怕是教他們一些禮貌知識,讓他們知道外麵還有一個比這裏更美好的世界也好!

陳鳳霞是個做事果斷的女孩。第二天,她就找到白灣鎮教育辦的主任說:“我要留下來,為這裏的孩子教書!”

教育辦主任聽後,眼睛瞪得老大,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陳鳳霞詳細說了自己為什麼要留下來教書的想法和決心,教育辦的主任感動了,在場的鎮領導和其他同誌也感動了……他們終於同意了她的請求。

拿著白灣鎮希望小學發給她的聘請書,陳鳳霞回到了新會縣。她心裏想,自己的決定肯定會遭到父母的反對。於是,她沒有和父母商量,就向原單位提出了辭職。

1993年9月,陳鳳霞的鄉村教師生活在清新縣白灣鎮開始了。

為了照顧這位城裏自願來的姑娘,學校給她的工資是當地民辦教師中最高的,每月250元。但她除留下40元做生活費,其餘的全都給了交不起學費的學生。

陳鳳霞在白灣鎮克服了許多城裏人想都不敢想的困難,默默地為這裏的孩子、為貧困山區的教育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不久,陳鳳霞的事跡被宣傳開來。年僅22歲的姑娘放棄高薪又舒適的工作,從富裕的家鄉自願到素有“粵北寒極”之稱的清新縣白灣鎮希望小學當代課教師,這件事在那時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全國各地的媒體爭相報道,陳鳳霞成了“典型”,成了“希望大使”……

在調研過程中,團中央的幹部們麵對“陳鳳霞現象”,他們思考了很多很多:

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代,確實出現了“道德滑坡”的現象,有人自私自利,有人損人利己,有人甚至見死不救。但是,社會上更多的人卻願意成人之美、濟人之困、排人之憂、救人之危,更不乏能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品德高尚者。像陳鳳霞這樣不為名、不為利,完全出於自願到貧困鄉村支教,這種行為和精神不僅值得表揚和宣傳,更應積極引導,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