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中央的幹部們又想到: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舉行期間,就有將近20萬名青年不圖報酬,誌願參加了亞運會義務總隊。這支隊伍忙於賽場內外,為賽事的管理安排和後勤服務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們更記得清楚的是:1993年8月至9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七屆體育運動會上,為了“當好東道主,開好七運會”,共青團北京市委參照國際慣例,采用“公開報名,自願參加,無償服務”的方式,招募和組織了10萬人的誌願人員服務團,對“七運會”的成功舉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們還談到在招募“七運會”誌願人員時,發生的一件件感人的故事:
一位名叫王堅的80歲的老紅軍來到豐台區報名站,要求參加誌願人員服務團。看著年逾古稀的老人,報名站的接待人員猶豫了:“大爺,您的身體……”
老紅軍笑著答道:“小同誌,別看我年紀大,可身子硬朗,像維持交通秩序和打掃衛生這樣的事,我還是能做好的。”說著老紅軍拿起筆在誌願表上認真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在西單報名站,一位四川口音的男子明知自己沒有北京戶口,不符合參加誌願人員的條件,但他非要報名不可。他一再說,從現在起直到年底自己一直住在北京,完全有時間和精力為開好“七運會”盡些綿薄之力。
在“七運會”期間,有60多位北京市出租車司機報名參加誌願服務。他們遵從誌願的原則,硬是放棄每天數百元的營運收入,除向大會領取實際消耗的汽油錢之外,無償給大會承擔接來送往的服務。
《七運晨報》是“七運會”期間最受歡迎的報紙,但它的編輯幾乎都是誌願人員。他們有的是專職編輯和記者,每天義務采訪和寫稿,夜裏編完報紙後再迎著朝陽回本單位幹本職工作。他們中也有一些是大學新聞係的學生,為自己能參加這次誌願活動得到鍛煉機會而異常高興。
……
這一件件、一樁樁誌願為社會作貢獻的事例表明:在團中央沒有發起青年誌願者行動之前,社會上已有一大批人誌願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獻愛心。
正是他們的善舉,啟發和堅定了團中央的決策者們在全國開展青年誌願者行動的決心,再加上積澱數千年之久的中華傳統美德和開展數十年的大規模的學雷鋒活動,為實施青年誌願者行動奠定了深廣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團中央作出重大決定
1993年12月2日至7日,在北京21世紀飯店,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正在隆重舉行。
為了做好青年工作,讓共青團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來自全國各地的團中央委員們懷著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商討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如何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情況,如何適應青年發展的新需要。
經過充分討論,會議通過了《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進程中我國青年工作戰略發展規劃》,作出了“青年誌願者行動”的決定。
在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上,當李克強代表團中央書記處向大家推出青年誌願者行動時,與會者報以熱烈的掌聲。
什麼是青年誌願者行動呢?團中央的文件上這樣寫道:
中國青年誌願者行動的宗旨是:通過開展青年誌願服務,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提高青年整體素質,為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麵進步做出貢獻。
開展青年誌願者行動,就是要立足社會需求,在黨政關注、群眾急需、青年熱心的好事和急事上有所作為。通過青年誌願者的實際行動,在社會上倡導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新風和正氣,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促進社會風氣的進一步好轉。同時也使青年在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樹立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義務觀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從此,“青年誌願者”這個溫暖人心的名字誕生了。這一擔負著社會責任、散發著如火般熱情的名字走進廣大青年的心中,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隻要一提到“青年誌願者”,人們就會把它和高尚聯在一起。
誌願者是指自願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計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服務的人員。
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曾說:“誌願者的動機一言以蔽之就是奉獻——他們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奉獻自己的技術和才華,更重要的是,他們奉獻著人類的智慧。在他們看來,人生成功的意義不在於能得到什麼,而在於能給與社會什麼。他們堅信,世界會由於他們的努力而有所改變。”
在一份《中國青年誌願者行動研究報告》中,專家學者們有這樣一段評價:
中國青年誌願者行動是伴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進程中而誕生的。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青年誌願者行動即獲得廣大青年的廣泛認同和積極參與,活動本身得以蓬勃發展,與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各階層的需求與當代青年的心理認同密不可分,與活動內容和形式在基層的可操作性及不同社會群體中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密不可分,與組織係統有效的運行機製和民間機構的熱情支持密不可分,同時也與活動本身所追求的價值觀念密不可分。可以說,中國青年誌願者行動是在活動主體、服務對象與社會需求三者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中產生、發展、壯大起來的。它以符合人民群眾需要、符合當代青年特點、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等諸多特性,而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項生機勃勃的閃爍著人性光芒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