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事實證明,這樣的評價是完全正確的。

中國青年誌願者行動是伴隨著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進程而誕生的,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這項活動發展十分迅速。

團中央闡釋誌願者行動

1993年,在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上,當時的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李克強在談到推出青年誌願者行動的必要性時,一口氣列出了社會上10幾例見危不扶、見難不救甚至落井下石的事件。

他的話在團中央委員中引起了極大反響,也使大家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實施青年誌願者行動的內涵和重大意義。

團中央認為:

第一,青年誌願者行動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種新載體。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需要一定的載體和機製來保證這一建設的落實。青年誌願者行動,正是從時代進步的必然性上去落實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載體。廣大青年誌願者所倡導的扶危幫困、掃盲文教、社區服務、搶險救災等方麵既弘揚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誌願精神,又促進了社會風氣的好轉和平等和諧人際關係的形成。

第二,青年誌願者行動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必然要有競爭。競爭作為經濟運行手段是鐵麵無情的,但是,社會應該是有情的。這就意味著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是需要加強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

服務保障的充分實現既不可能完全依賴政府,也不可能全部通過市場交換方式得到。這就需要有人提供誌願服務。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誌願服務是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體係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第三,青年誌願者行動還是培養世紀新人的有效途徑。誌願服務活動不僅會使參加者親身體驗到為公共利益奮鬥的快樂,在社會讚賞中激發出自己的熱忱,培養起高尚的情操,而且還能使他們豐富人生閱曆,增長自己的才幹和技能,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人生的價值。

作為有組織、大規模的青年誌願者活動,雖然是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誕生的,但是,誌願服務和誌願精神在我國卻有著悠久而又深厚的曆史和傳統。

中華民族曆來就有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代思想家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等,都是倡導人們推己及人,去做善事,去幫助他人。

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的青年誌願者行動弘揚光大了中華民族的這些傳統美德。

誌願精神和誌願者行動不僅與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有著深廣的聯係,而且與我國社會主義時期的道德文化也一脈相承。

學雷鋒、做好事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標誌性工程,也是幾代青年參與公共社會生活的重要行為模式,它有力地促進了幾代青年的健康成長和整個社會的進步。

20世紀60年代的雷鋒精神實質是:忠於共產主義事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在各種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幹一行愛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在平凡的工作中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事業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進入90年代以來,伴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學習雷鋒活動在新時期的繼承和創新,青年誌願者行動隨即而生,誌願精神正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不僅因為誌願者行動和學雷鋒活動在根源上有許多相通之處,如兩者都是在不圖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社會作奉獻等,而且因為二者的內容有很多共同之處,即都是為別人著想,為社會做好事。青年誌願者行動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學雷鋒活動的創新和發展。

誌願服務所具有的一個最重要特征是自願性。正是由於這種自願性,才使誌願者行動的群眾基礎得到了極大的擴展,為誌願服務走向日常化和社會化開辟了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陸建華博士說:

青年誌願者行動為什麼在廣大青年中反映強烈,好評如潮,關鍵在於這次活動符合青年人對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的精神需求。青年人熱情好動,在追求自我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願意為社會作貢獻。以前我們不太注意到青年人的這種需求,或者是賦予了這種需求以太重的其他色彩,把青年們嚇回去了。青年誌願者行動以誌願為主,“誌願”二字本身對青年即具有相當的號召力。在這項以自願為前提的活動中,參加活動的動力來源於自願者自身,因此參與熱情更高,更加具有主動精神和認真負責的態度。

誌願精神決不僅僅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施舍,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其行為本身。它是一種使全人類變得更加和睦、更加美好的崇高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