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滾燙的話語,堅定的誓言,表達了大中學生深入基層,奉獻社會的決心。
從那以後,每年都有近百萬名大中專學生利用暑假深入農村、街道、廠礦等基層地區,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
1997年,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學聯共同發動起、組織,使以“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為宗旨的大中專學生誌願者暑假“三下鄉”活動掀起高潮,長盛不衰。
“三下鄉”活動已經成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和覆蓋麵的名牌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成為新時期傳播先進文化,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高等院校參與社會實踐,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有效途徑。
1994年8月,白求恩醫科大學的青年誌願者暑期醫療隊來到了吉林雙陽縣傳家鄉。消息一傳出,村民們潮水般地湧來,他們平生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多城裏來的醫生為他們免費治病。
醫療隊沒來之前,這裏的醫療條件極為惡劣,幾乎找不到一個像樣點的醫生。
誌願者醫療隊到傳家鄉的第二天,一位青年農民就匆匆趕來,請誌願者去看看他那得了“膀胱癌”的老嶽父。老人自從聽了本村水平低的大夫的診斷後,心灰意冷,情緒消沉,了無生趣。好幾次自己換上了壽衣,躺在床上,不吃不喝,說要等死。
誌願者們經過仔細診斷,確認老人得的是並無大礙的尿路感染和上行性腎炎。老人本來還是一臉死灰,聞言大喜,竟一下子從床上跳下來,抓住誌願者的手,喜極而泣:“謝謝你們,我本來是不想再活了,是你們又給了我活下去的希望。”
對於誌願者醫療隊的每一個成員,第一次設診的情景都是終生難忘的。
早上剛過8時,許多人就圍在了診所的外麵。這些生來習慣了“小病挺著,大病等著死”的農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讓城裏來的醫生給自己瞧病的機會的。
李危石,臨床醫學係的研究生,白求恩醫大青年誌願者協會秘書長。開診後,他接待了第一個病人,一位耄耋老人。聽診時,他突然感到手背有點異樣,抬頭一看,是老人的淚水滴到自己拿聽診器的手上。
“大爺,您是不是哪兒特別不舒服?”李危石問。
“不是,不是。”老人連連搖頭,“我活了這麼大歲數,這還是第一次有醫生給我看病。我這心裏……有點酸。”
李危石的心裏一陣刺痛,一股苦澀與酸楚衝擊著他的心。他低下頭,努力克製著情緒的不安與激動,專心致誌地為老人診斷。他將結果告訴老人,給老人開了處方單,老人領了藥,高高興興地走了。
因為就診者中無一人有既往病曆,所以,聽診、問診、診斷、處方,再加上為每個病人建立新的病曆檔案,這一整套工作程序是相當複雜且繁瑣的。每個誌願者都認認真真地投入,神情莊重,一派肅穆。
病人卻越來越多。誌願者們眼睛花了,嗓子啞了,有人竟連拿聽診器的手都抬不起來了,但是他們全都咬牙堅持著。
在醫院實習時,他們都曾跟著教授去查房。那時,心裏戰戰兢兢的,生怕前麵的教授會隨時提出一個刁鑽的問題,而他們抓耳撓腮,絞盡腦汁,怎麼也說不出那問題的正確答案。於是,教授的目光就會劍一般從他們的臉上劃過。他們感到無地自容,為自己的無知而羞愧。回到宿舍,重新憶及教授提的問題,他們真恨不得打自己幾個嘴巴,因為那問題實在很好回答的。
此時,在這些純樸的村民們麵前,他們不再是教授眼裏不長進的學生,他們也不再誠惶誠恐。在村民眼裏,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城裏來的醫生,代表著當時醫學的最高標準,他們現在成了真正的權威。
在村民們崇敬、信服的目光中,在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中,所有的誌願者都深深地陶醉了。那實在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感覺。
就是這種感覺與誌願者“幫助他人,奉獻愛心”的信念,一齊支持著他們,使他們戰勝了身體的極度疲勞,依然專注如一地為村民們看病。
這一天,從早晨到晚上,誌願者共看了100多個病號。晚飯沒吃完,見診所門口又站了一堆病號,大家沒有發牢騷,丟下飯碗,又拿起了聽診器……
與巨大的自豪感相伴而來的,往往是更為巨大的責任感。這一點,李危石深有體會。
設診後的第二天,一個青年農民前來就診。他的腿幾天前被馬踢傷,毫無醫療常識的他隻是拿塊破布,一包了事。誰知,傷口很快就潰爛、化膿,部分皮肉壞死。
李危石和兩個同伴仔細檢查了傷口,立刻意識到情況的嚴重,因為傷口隨時都有發生大麵積感染的可能,如果那樣,傷者的整條腿就會不保。唯一的辦法是開刀做切除術,割掉壞死的皮肉,清潔創口,阻止傷情進一步惡化,再輔之以藥物,才可最終使傷口痊愈。
可真正動手術刀,在李危石他們還是第一次。在學校裏,在課堂上,他們隻是向老鼠和兔子動過刀。現在,麵對那紫黑帶膿的人的皮肉,他們的手哆嗦了。如果術後情況不好怎麼辦?責任誰來承擔?他們心裏直打鼓。
但傷者痛苦的表情和努力壓抑著的呻吟,徹底打消了他們的疑慮。“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們醫者的責任!”他們豁出去了。
他們將傷者抬到簡易手術台上,果敢地舉起了手術刀。他們小心翼翼,他們全神貫注……手術結束了,李危石和兩個助手都有一種搖搖欲墜的暈眩感。也難怪,這可是他們平生第一次大手術啊!
誌願者離開村裏的那天,在眾多戀戀不舍的送別者中,那位腿部傷口已然痊愈的青年農民,擠上前來,將兩隻大西瓜遞到李危石他們麵前。李危石笑了,同伴們也笑了。那是發自內心、最欣慰的笑……
白求恩醫科大學誌願者協會高繼成會長深有感觸地說:“這次活動對每個人都是一次鍛煉。因為在為村民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他們的技能和業務知識也得到了長足的提高……”
醫療隊普查組的牟風華,是一個外表文弱的女生,去下麵的村子進行醫療狀況考察時,正發著高燒。同伴們勸她留下休息,她堅決不肯,硬是徒步考察了5個村子,行程數十公裏。
事後,牟風華說,這次經曆使她的體力和意誌力都經受了一次最大限度的考驗,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她都可以無懼無畏地坦然麵對。
1994年8月下旬,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李克強在漢陽考察白求恩醫科大學青年誌願者活動後,揮筆題詞:
社會需要誌願者行動,市場經濟需要誌願者服務,願同學們將誌願服務的新風吹向農村山鄉,村村戶戶!
開展科技下鄉誌願活動
1999年的11月20日和11月21日,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國家科技部、農業部、湖北省政府和中央電視台聯合主辦的“1999·科技下鄉”活動主體部分,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三裏畈鎮。
“1999·科技下鄉”活動完善了中宣部關於“三下鄉”部署的宣傳,並使“三下鄉”活動齊頭並進。
10月底,專家巡回小分隊由全國各地的知名農業技術專家組成。專家巡回小分隊開展了巡回莊稼醫院、巡回科技課堂、科技需求調查等活動,專家們輾轉廣西、河北、安徽、河南、湖北等五省六縣的十幾個村莊,深入田間地頭,直接為農戶服務。
11月20日、21日的“科技大集”,總麵積約有4萬平方米,400多個標準展位,參展企業200多家,參加活動的專家達500多人。據統計,在為期兩天的“科技大集”上,進入現場人數近20萬人次,共達成合作項目55項,達成意向和洽談的項目多達110多項。
1999年11月20日上午,中央電視台一套進行了長達130分鍾的現場直播。
大集開展期間,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四省交界地區和湖北黃岡11個縣市區的近20萬當地農民來到了現場,不少當地農民深夜翻山越嶺趕來參加大集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名著名專家、學者,在大集進行了兩天的現場谘詢服務。
黃岡市人民政府認為,兩天“科技大集”的舉辦,在廣大農民中掀起了一股學科學、用科學、靠科技致富的熱潮。同時,對黃岡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參展企業更是獲得了一次了解農民和農村市場需要的機會。北京寶貝集團在兩天時間內就分發了6萬份的材料和4萬多袋種子,還與當地達成15項合作意向。不少展位被熱情的農民圍得水泄不通,很多企業的種子種苗銷售一空,數萬份農技資料很快告罄。
在為期兩天的“科技大集”上,農業部參展團組織的25萬冊圖書全部賣光,6台航拋機、小型水稻收割機等農機樣品也全部售出,並有十幾台在現場被預定。科技部展台的訪問人數達3萬多人,發放資料3萬多份,達成協議幾十項。
55個合作項目在大集現場簽約,另有110多個達成初步意向。農業部路明副部長親自簽約的5個項目,資金總額達1840萬元,黃岡市發布的500多個招商項目有五分之一找到了合作單位。農業部、科技部、湖北省政府及黃岡市的參展團普遍反映,用這種方式送科技下鄉,對農民有吸引力,既幫助農民開了眼界,長了知識,又給農民帶來了信息、科技、希望和信心。
開展文化下鄉誌願活動
為了響應中央提出的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號召,河南省各市縣積極行動起來,深入農村開展“三下鄉”活動。鶴壁市於2000年2月5日,由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劉素顯、市政府副市長曹帝貴帶領,市科委、市科協、市衛生局、市地震辦、市司法局、市新華書店、市林業局、市農機局、市文化局、市廣播局組成了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服務隊。
書畫家義寫春聯,市豫劇團為農民演出,市圖書館自編農村致富信息千餘冊送給農民。由市群藝館組織的“文化下鄉藝術團”,演職員150餘人,演出節目30多個。
許昌市文化局組織的文化下鄉工作隊,由局領導帶隊,有150餘名文藝工作者參加。分赴鄢陵縣柏果鎮、襄城縣汾陳鄉、禹州市果北鎮、長葛市南席鎮、許昌縣尚集鄉,開展“戲曲、圖書、書畫”下鄉活動。其規模超過往年,送圖書15萬冊,義寫、義畫春聯千餘幅,有5萬餘農民觀看了演出。
商丘市由市委、市政府和文化、科技、衛生等部門領導參加的“三下鄉”領導小組,每年製定下鄉計劃,分工負責,抓好落實,並作為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
下鄉的次數、規模和質量逐年提高。1997年,下鄉還不足百場;2000年,全市下鄉共7500餘場。下鄉的方式和內容不斷充實、提高。由組織文藝團體下鄉為主變為文藝下鄉與培養隊伍、建立陣地並舉。2000年幫助鄉村建立文化室317間,培訓農村文藝骨幹250多名。使他們成為“不走的農村文化活動隊伍”。
南陽市變“文化下鄉”為“常”下鄉、“廣”下鄉。確定責任目標,把任務分解量化,確定各單位的責任人,製定文化下鄉的目標任務,年終進行考評,並撥專款用於文化下鄉活動。
為解決文化下鄉的經費,南陽市所屬各縣普遍采取文企聯姻。使文化下鄉成為“有源之水”。文化部門編排節目,有關單位出宣傳經費,農民無償看節目。這種辦法,互惠互利,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