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初,靈寶市文化局在西閆鄉閔西村舉辦1999年文化下鄉首場集中演出活動。河南省文化下鄉藝術團鬱玉岐、蘆蘭春等20餘人與當地演員同台演出,吸引了秦、晉、豫三省八縣數萬人前來觀看。

羅山縣文化局組織了十多個民間文藝表演團體如皮影、地燈、花挑等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開展巡回演出活動,共演出14場,觀眾達6萬多人。

舞陽縣文化館以館辦的職業藝術學校的40多名師生組成文化下鄉藝術團,主動與縣農行、縣信用聯社、縣公療醫院等單位聯合,利用春節及農閑,把農民喜聞樂見的相聲、小品、歌舞等節目送到農村,下鄉演出120餘場,觀眾達6萬多人。

2000年春節期間,焦作市在全市農村開展“千人秧歌舞”和“千人太極拳”比賽活動,舉辦“萬冊圖書送百村”活動。

“雙千”活動突破了原來的“電影、戲曲、圖書”三下鄉範圍,變“三下鄉”為多下鄉,增加了教育下鄉和體育下鄉,豐富了農民文明健康的文化體育生活。

三、深入發展

●為了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優勢,進一步提高支教扶貧的服務水平,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在1999年聯合發起了研究生支教團活動。

●1998年夏天入汛以來,在武漢250公裏的堤防上,有16萬人與洪水進行英勇搏鬥,其相持時間之長,防守之艱苦,為曆史少有。

●誌願者為大型賽會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已成為大型活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 深入發展

發起研究生支教團活動

為了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優勢,進一步提高支教扶貧的服務水平,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在1999年聯合發起了研究生支教團活動。

這項活動每年在全國部分重點高校招募一定數量的具備保送研究生資格、具備一定扶貧支教能力的應屆本科畢業生,以誌願服務的方式到中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支教團從第一屆時22所學校、101人參加,發展到第十屆時78所學校619人參加。有近百所高校的數千名誌願者,到中西部國家級貧困縣的中小學開展支教誌願服務。

“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在院係選拔階段的競爭便已經非常激烈。”大連理工大學團委社會實踐與誌願者工作部部長張濤介紹說,在綜合素質的考試中,經常會出現一兩分便能決定一個學生能否被推薦的局麵。

“學生對支教團的工作非常認同,同時又非常理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張濤說。

在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輔導員的潘金,在2005年時,曾經以一名誌願者的身份,到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的一所學校支教一年時間。當問到他當初去支教的原因時,潘金覺得這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交大學生會的主席每年都會報名的,這是傳統。”當時身為學生會主席的潘金說,在這件事上,大家都會很自然地選擇報名參加。“我的上屆、我的下屆、下下屆,都報名參加了這項活動,我們不想斷了這麼好的‘傳統’。”

剛剛參加支教的時候,潘金情緒很激動。“那時充滿熱情,抱著要改變當地教育狀況和觀念的想法,甚至把自己的想法有些神聖化,迫不及待要展開工作。”而等深入之後,潘金發現自己當初的想法有些不切實際。

事實上,那段時間,潘金的心理上是有“落差”的。“我們一去時飽含熱情,但當地的情況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我們在那兒就是普通一員,甚至一開始,學校還對我們持有一些懷疑的態度,那段時間其實是挺難熬的。”他說。

然而經過了一年的支教,現在的潘金對於支教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於教學來說,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一年的支教活動並不能從根本上給當地的教育帶來什麼變化,但更重要的意義是,我們帶過去了一些新鮮的觀念,我們的到來直接就能對當地的孩子產生這樣的影響:這是外麵的世界過來的。這種啟發的意義更大一些。”潘金說。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別敦榮說:“就知識本身來講,這些研究生支教團的學生並不太可能給學生傳授一些特別高深的知識,但他們卻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文化的力量,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別敦榮認為,在一般的偏遠山區,老師們的學曆大多是本專科層次的,然而,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大多都是研究生,或已經獲得研究生資格,相對於知識的傳授,這方麵的意義可能更大一些。“他們的到來本身,便給那些學生帶來了更大希望,激起他們更多的夢想。”

研究生支教團的行為在啟迪著山裏的孩子的同時,也在啟迪著山外麵高校裏的師生們。

張濤坦言,研究生支教團對學校的誌願者工作促進特別大。他說:“每次支教回來後,我都會安排他們給青年誌願者協會會員作報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些學生很多生長在大城市,並不了解西部的情況,通過支教團這樣一個橋梁,讓西部的孩子了解到外麵的世界的同時,也讓高校中的學生們了解西部地區的貧困,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大連理工大學的支教地區是青海省化隆縣,這裏海拔達到了2840米,而大連可能剛剛高過海平麵,這樣巨大的海拔落差對於習慣了平原氣候的支教團成員身體是很大的考驗。在第九屆支教團,一些學生腹瀉長達一兩個月,但所有的學生都堅持下來了。

與氣候的不適應相比,寂寞才是困擾每一個支教團成員最大的難題。“得耐得住寂寞”,潘金說,誌願者一般都很孤單,因為他們遠離生活多年的文化,很多溝通上的問題就都出現了。

支教開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潘金最怕的便是過周末了。“周末學生們都回家了,周圍也沒有住宿的老師,而我所在的學校又處在風口附近,北風一直在吹,那種寂寞是很難想象的。”

然而,困難並沒有難倒支教團的學生們,相反,在寂寞的日子裏相互幫忙的經曆,讓同學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感情。“有的學生因此走到了一起,我曾參加過一些這樣的學生的婚禮,‘相識於大連理工,相戀於青海湖畔’的婚禮辭讓那場婚禮顯得與眾不同。”張濤說。

這樣“孤獨”的支教生活教會了學生們很多東西。“到那兒之後才發現,我們真的要學會珍惜。”潘金說。那裏的艱苦條件並不是他原來能想象出來的,但即便如此,很多學生還是在很樂觀地拚搏,他們很多早上5時就起床學習,但受條件所限,他們注定是考不出去的,但他們還是很刻苦,這讓潘金很感動。“在我們教育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教育我們。”

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

1999年初,團中央、全國綠化委員會、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委員會、水利部、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等單位共同發起的一項“保護母親河行動”。

保護母親河行動以保護哺育中華民族和一方人民的母親河,即黃河、長江及其他主要江河為主題,廣泛動員廣大青少年和社會公眾,從力所能及的身邊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節約資源、防治汙染、美化環境,並通過簡便易行的方式,在大大小小的母親河流域植樹種草、保持水土,在全社會倡導生態文明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為母親河更好地造福中華民族作貢獻。

保護母親河行動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宗旨,教育青少年,感召全社會,為保護孕育人類文明的母親河作貢獻。

保護母親河活動開展以來,各級團組織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化保護母親河行動的內容和形式,組織動員廣大青少年積極參與生態環保實踐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為生態環保工作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據悉,保護母親河開展以來,山西省各級團組織累計宣傳動員全省青少年近1000萬人次參與,形成了人人關心環保、人人投身環保的良好社會氛圍。

積極實施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工作,先後在全省29個縣或區實施保護母親河青年林工程152萬畝,動員全省百萬名青年義務植樹500餘萬株,使各項綠色工程成為宣傳環保理念、展現工程建設、開拓共青團事業的環保教育基地。

積極組織青少年環保社團參與生態實踐,為他們拓展全國性的交流平台,有效擴大山西共青團組織在環保活動中的影響,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應。

大力選樹環保典型,湧現出郭七保、餘曉蘭、曹春亮等在環保事業上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青年和先進集體,在全社會形成了人人關心環保、人人參與植樹護綠的良好風氣。

2009年3月9日,是全國第八個保護母親河日,同時也是“保護母親河行動”實施10周年。為了進一步廣泛組織動員全省青少年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踐,增強生態環保理念,廣泛開展生態體驗活動,為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山西團省委以“保護母親河——綠色山西、青年當先”為主題在全省廣大青少年中開展了宣傳實踐活動,掀起了2009年保護母親河行動的春季熱潮。

在五一廣場、太原火車站和汾河公園,保護母親河領導小組、團省委誌工部、中石油山西分公司、中國移動山西分公司、太原鐵路分局團委和省城高校大學生等近300名青年誌願者,向行人講解環保常識、發放保護母親河宣傳畫、環保書簽及可再生購物袋。

省城各大高校、中學和小學也分別在校園內外開展了環保宣誓、環保宣傳和清理垃圾等形式多樣的環保教育實踐活動,中石油山西分公司在加油站也向來往的車輛進行環保宣傳。

開展愛護湘江的活動

2008年12月6日,由湖南《瀟湘晨報》發起的“為母親河洗臉”大型公益活動,在湘江風光帶風帆廣場舉行。300多位熱愛美好生活的人聚在一起,為了這份美好而共同努力。

雖然清走的垃圾有限,但已播下愛護湘江的種子。活動後,一名小學生在日記中向湘江道歉:

對不起,以前的我們錯了,從現在起,我們要用愛守護你!

我們願意做湘江的忠誠衛士……我們願意充當環保先鋒。

湘江之濱,300多名誌願者麵對湘江莊嚴宣誓。湖南著名主持人YOYO、本報執行總編輯龔曉躍一同參與活動。

當日,來自湖南常益高速有限公司的盛全昌一家人來到湘江邊,特意來為母親河“洗臉”。“爸爸,手套太大了。”活動還沒開始,6歲的小誌願者戴起手套躍躍欲試。

10時,300多名誌願者聚集在風帆廣場,準備出發。

在活動舉辦的前一天,69歲的蘇希生老人就來過風帆廣場“踩點”,以免找不到地方。次日9時左右,他就早早到了現場。

誌願者蔣寧寧發言說:

我們都是喝湘江水長大的,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關心去愛護我們的母親河,河床上太髒了,我們應該給母親河洗洗臉了。